陕西省延安市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上传人:浅*** 文档编号:143749725 上传时间:2020-09-0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延安市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第四次质量检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全卷100分 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共60分。)1春秋时期,齐之管仲、鲍叔牙,晋之狐偃、先轸,秦之百里奚、由余,楚之令尹子文、孙叔敖等,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战国时期,魏、楚、秦、韩等国变法更是以选贤任能作为任官标准。这些做法( )A维护了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 B巩固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制C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D导致了周天子权威的衰落2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

2、,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汉( )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 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3明代近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4%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2%进士出自平民。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A提高了基层官员的地位 B选拔人才注重实践能力C考试选拔程序更加公正 D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4关于黄巢起义前藩镇的作用,宋人认为:“世言唐所以亡,由诸候之强,此未极之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材料( )A肯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积极作用 B认为藩镇是唐衰落灭亡的重要因素C基本否定了藩镇对

3、唐统治的作用 D认为藩镇对唐统治有正反双重作用5宋代,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以“敕牒”方式颁布执行,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这表明当时( )A专制皇权遭到削弱 B官僚制度比较成熟C行政效率日益低下 D权力制衡机制建立6某史学家在介绍明朝的政治制度时说“明神宗在位48年,竟然有20年不上朝,不与大臣见面,不批奏折”,并且进一步指出“明朝的特点与其说是集权,不如说是分权,是中央决策群体的扩大、行政权的进一步增大和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似乎是形成了一个可以没有皇帝的政务运行系统”。材料意在说明( )A明朝时形成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B

4、明朝政治制度的革新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C明朝政治制度的变革并未使君主专制加强D明朝中央决策机制的制度化、程式化特点7唐玄宗时,敕令男满15岁、女满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汲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这一敕令( )A保证唐朝社会持久繁荣 B延续唐初休养生息政策C巩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D埋下藩镇割据战乱祸根8北宋时期,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相当大。据此可知,宋代( )A手工业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 B丝织、瓷器等产品大量出口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D手工业生产始终由政府

5、主导9明朝末年,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农民用这些棉花以及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纺织品,其中一部分被卖回北方。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对外贸易繁荣 B地区经济差异 C交通工具创新 D经济政策改变10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佃,则力佣自活”,“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 )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11下表是汉代有关名田(占有土地)规定的记载。据此可知,这

6、些规定 ( )内容 出处 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 汉书食货志 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 汉书哀帝纪 A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B严厉地打击了商业违法行为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严格限制了商业规模的扩大12明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连结为乱。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材料表明当时( )A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 B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C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 D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1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认为道德并不仅仅是

7、表达某种个体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更是作为一个人的生存的意义和根基。先秦儒家强调道德的主要目的是( )A达到复古的政治目标 B旨在推动社会变革C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D努力完善个人品质14西汉刘向作列女传,其立传的标准相对宽泛,贞顺节义和仁智才华并存,且后者占据大部分篇幅;东汉武梁祠列女画像以刘向列女传为文本,立传的标准则强调贞顺节义,其他因素则退居其次。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东汉教育水平的下降 B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C儒家伦理影响的扩大 D妇德的标准日益宽松15图5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图6是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

8、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 ( ) 图5 图6 A宗教与宫廷画结合催生地域特色文化 B三教合一促进文入画的形成发展C浪漫主义风格始终是古代艺术的主流 D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16虽然宋儒对节义之说多有提倡,但民间改嫁之风司空见惯,如四川妇人刘娥,本是银匠龚美之妻,因嫌弃夫贫而改嫁襄王赵元侃。后襄王当上皇帝,是为宋真宗,刘氏则被册封为皇后,时人不以为怪。这表明( )A皇帝有意打击儒家学说 B妇女拥有婚姻自主权力C理学思想尚未成为主流 D经济发展导致道德堕落17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概而论。如论西域时,他认为

9、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材料表明王夫之( )A精通西域地区历史 B评史侧重历史事件之间的差异C擅长品评历史事件 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史学意识18自西汉以来,君为臣纲被认为不可动摇。而黄宗羲却认为:“君臣的名分,是因为天下的缘故而有的,我如果没有治理天下的职责,那么我对于君主来说就是路人。而我一旦为官,则为君之师友。”这主要反映出黄宗羲( )A反对人世为官 B主张限制君主权力C强调民主思想 D倡导新型君臣关系19明清时期数学发展出现了一些变化,如明代吴敬所著九章算法比类大全新增题目中有“就物抽分”“合伙经营”等内容;程大位著算法统宗中运算全部采用珠算法,包括开平方、立

10、方,这表明( )A数学研究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B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C明清科技重总结而缺乏内容创新 D“西学东渐”促进了数学的新发展20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改编白蛇传时,不仅将唐宋传奇中恐怖的神怪故事变为反对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许仙的身份也由官宦之子变成了“生药铺”主管。市井小民成为新文学的主角,这在明代文学中屡见不鲜。上述变化反映了明代( )A重农轻商观念根本改变 B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了传统伦理C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D工商业发展出现新兴社会群体21 “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

11、文化倾向。”可以用来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坊市制度被打破 B话本和散曲C风俗画和文人画 D元曲和京剧22 “甲骨文的美术性格使书写者和读者都能发挥其想象力,创造新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境界,能使同一文字互相会意,正好弥补了中国地大、方言甚多这种语音上的缺陷。”该观点意在说明甲骨文( )A有利于统一文化的形成 B加速了周边民族的汉化C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D消除了区域交流的障碍23 1867年,京剧入沪。到1911年,上海正式的营业性戏园有120家,造就了“大小戏园开满路,笙歌夜夜似元宵”的剧坛盛况,为京剧专设的戏园、茶园等娱乐空间也竞相开放,戏曲从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私宅迅速走向了普通的市民大众,这表

12、明当时( )A新剧种京剧最早在上海产生 B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走向了成熟C上海成为全国戏曲活动中心 D上海地区戏剧受众群体出现变化24 “由于城邦的政治制度,这些身为公民的希腊人实际上并不需要劳作,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做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尝试。而中国的农耕社会,就不会有如此一大群清闲的统治阶层,整日不必做其他事情,只是发展心智活动。”材料旨在说明( )A特定的社会条件产生了独特的精神文化B古代希腊人比中国人更具人文情怀C理性思考和感性尝试是民主政治的基础D小农经济阻碍了中国人的心智发展25曾经有人问梭伦,住在哪一个城邦最好?梭伦回答说:“就是那一种城邦,其中未曾受害的人也和受害人一样,都尽力惩罚罪犯。”在梭伦颁布的下列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