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财务管理财务知识}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43740110 上传时间:2020-09-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财务管理财务知识}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0年){财务管理财务知识}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0年){财务管理财务知识}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0年){财务管理财务知识}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0年){财务管理财务知识}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财务管理财务知识}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财务管理财务知识}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财务管理财务知识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学:研究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演化规律地科学。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尺度的地域经济系统形成发展的条件以及系统内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和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各类产业经济活动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三次产业分类:1,第一产业(农业,水利业等)2,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等)3,第三产业(各种服务业)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废物处理,水利设施等物质技术性的工程设施,也被称为“硬件”基础设施系统。广义的基础设施:包括物质基础设施的硬件系统,还包括社会性公共服务的“软件”系统,即教育,科学研究,环境和公共卫生以及整个司法行政管理系统等

2、部门。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基础性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按其作用性质可进一步分成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居住地的行为。迁移者称为移民。其原居住地称为迁出地,新居住地为迁入地。人口流动:人口因为经济等目的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这种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叫流动人口。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

3、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区位指向: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门槛人口: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分布局能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基础(输出)部门与非基础(本地)部门: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都可以根据产品销售市场的范围分为基础(输出)部门与非基础(本地)部门,基础部门的产品是面向区外市场,非基

4、础部门是面向区内市场的。基础(输出)部门是区域发展的动力,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关系,区域的总体经济水平是两个部门发展水平之和。规模经济效应(内部效应):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的单位产品的降低和收益的增加。它源于企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外部效应:1,区位经济效应:是指同一部门或行业的不同企业由于布局在一个共同区位而获得的经济效应。2,城市化效应:由于把各类经济活动集中布局在一起而形成经济中心(城市)所出现的综合经济效应,各种部门或行业的企业可以随着向城市的集中并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共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区域政策:也叫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干预区域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它通过政府

5、的集中决策和行动,有目的地对某些类型的问题区域实行促进和整治。以改变由市场机制作用所形成的不良结果,促使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现代区域经济发簪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一般而言,经济目标是增强区域的经济实力,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社会目标是改善人民的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环境目标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及持续发展。增长极: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

6、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及自身的成长。落后地区:主要是经济,社会与技术等发展程度低,表现为人民生活和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失业率高,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科学教育与文化事业不发达,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等,落后地区一般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自然条件差的地区。萧条地区:经济曾一度独领风骚但由于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调整不及时而陷入困境的地区,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失业率高,产业结构由先进沦为落后。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下。萧条地区一般是以传统的衰退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区。过度膨胀

7、地区:人口和经济活动过度集中造成空间拥挤,环境恶化,生活质量受影响,区域综合竞争力下降,增长速度放慢。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会走向萧条地区。横向一体化:是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扩大。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包括后向一体化(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前向一体化(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多样化:多样化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涉及相关产品的活动,也可以涉及不相关产品的活动。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经济结构包

8、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及空间组合形式经济全球化:是指在货物及劳务,资本,技术,贸易专一和扩散的基础上,不同国家市场和生产之间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动态过程。简述题1.试述自然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1)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提供必要的自然前提。2)为实行劳动地域分工(生产地区专业化)提供自然基础。3)它是制约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4)它影响着产业地理分布的地区界限。2.绝对成本学说:亚当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适合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根据它们自己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

9、业化生产,就可以使成本绝对减低。然后,彼此进行产品交换则对他们有利。他主张,就某种产品而言,如果别的国家生产的成本比本国低,那么该国就不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和输出本国绝对成本低的产品区换别国生产的廉价产品,就会更经济,合理。比较成本学说:大为李嘉图认为,如果有两个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或地区,其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高。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国家或地区仍然可通过分工和贸易而互相获得利益。各国各地区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或者劣势较小的商品。“两优取大优,两劣去小劣”。3.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10、的结论性观点: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由于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不同,也出现农业土地利用的分异:1)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离市场越近。2)距市场越远,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越低。4.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要点: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设前提的基础上的: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业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与多数已知的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在这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在此基础上,韦伯分三个阶段分别构建其工业区位论。第一阶段: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通过最小运费原理和等费用线阐述了运费指向论,即由运费

11、指向性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阶段:将劳动费用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劳动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最小时的区位,形成劳动费用指向论,这可以使运费指向论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这使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韦伯区位论是第一个系统的工业区位论体系,也是经济区位论的重要基石之一。对现实工业布局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并提出了最小费用区位原则,这些都对以后区位论的发展

12、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韦伯的理论不仅不局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创业布局也有指导意义。当然这也有局限性,比如它的假设条件并不完全适合,在现代条件下,区位因子也发生了新的重要变化。5.产品周期理论:由弗农提出的用于解释国际投机空间变化的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因为产品的研发,销售等方面的要求,情况不一样,生产布局地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6.循环积累因果原理:重点强调了社会经济过程中存在三个环节,即最初的变化,接着是一系列的传递式相关变化,最后又作用于最初的变化,并生产使其上升或下降的进一步变化,从而构成循环。区域经济增长是由多个相关环节

13、所组成的一个循环演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依次传递到其他环节,并返回到该点上,从而形成互为因果的关系。而且,其作用强度具有累积的效应,使得影响不断增强(正向的或负向的)。这就是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的实质。7.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通过劳动力特色,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移动等方面反映出来。劳动力素质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主导影响因子。8.如何选择主导产业:主要通过高比较优势系数,高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率,高产业创新能力等指标选择主导产业。上述指标各有价值,有的用于反映主导产业的区际意义,有的用于反映主

14、导产业的关联度或创新能力等。9.要素禀赋学说的主要观点:不同产品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比例是不同的。产品的劳动成本所占的比例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成本所占比例较大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同时不同地区的各种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供给量较丰富的要素,起其相对价格就会较低,密集实用这种要素的产品的相对成本也会较低。而供给量相对稀缺的要素,其相对价格就会较高,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的相对成本也必然较高。所以,每个地区专门生产密集实用其相对丰裕要素而较少使用本地区稀缺要素的商品,以换回其要素比例正好相反的商品。10.区域增长极的极化及其回流效应:部门增长极的扩张,强化,吸引了周围其他经济活动向其集中,产生了空间

15、集聚经济效应,导致了区域增长极不断发张强大,这一过程及其影响称为区域增长极的极化。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也是指部门增长极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区域增长极,从而加快了区域增长极自身的成长。回流效应是指区域增长极的极化扩张,吸引或吸收了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对周围地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抑制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扩大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11.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与演变规律:(1)极核式空间结构区域发展的早期,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各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不同,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优先发展起来,成为经济活动的积聚地。这样的积聚地也许在同一个区域内存在

16、多个。当积聚地发展到一定的经济水平和规模后,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增长极一经形成,就对周围地区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于是,就产生区域内的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聚的极化过程,并带来各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向增长极集中,从而导致区域的空间分异。从发展水平观察,增长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比其它地方高出许多,二者之间形成明显的发展差异。增长极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极核,对其它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主导作用。(2)点轴式空间结构区域进一步发展,区域内除了增长极外,还有其他这些点之间会发生人员、物质、信息等的交换。为了加强这些联系,区域内的点之间布置有交通线、通讯线以及动力供应线等。区域的空间结构由极核式转变为点轴式空间结构。我国学者陆大道的研究表明,区域空间结构是由点、轴两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