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3.14避免革命的改革拓展资料素材北师大版20170613274.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43694815 上传时间:2020-09-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历史上册3.14避免革命的改革拓展资料素材北师大版2017061327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3.14避免革命的改革拓展资料素材北师大版2017061327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3.14避免革命的改革拓展资料素材北师大版2017061327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3.14避免革命的改革拓展资料素材北师大版2017061327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历史上册3.14避免革命的改革拓展资料素材北师大版2017061327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上册3.14避免革命的改革拓展资料素材北师大版20170613274.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 避免革命的改革19世纪俄国社会经济状况19世纪上半期,俄国仍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当时,农奴制是俄国基本制度,全国90%以上的人口是农奴,这些农奴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土地上,遭受着沉重的压迫、虐待和剥削,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死了,农奴的生产没有积极性,生产率极其低下。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些地主开始改变经营方式,用雇佣劳动者代替农奴劳动。在此期间,俄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进程,建立了一些资本主义工场。据统计,19世纪50年代末,这类工场已经有2 800多家。在工业生产中,自由雇佣工人的人数已经占全部工人总数的一半以上。但是,在农奴制度下,一方面,农奴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

2、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另一方面,工场也不易雇到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因为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自由工作的权利。这使得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缓慢,19世纪50年代,俄国的生铁产量只有英国的十五分之一、铁路里程只有英国的十分之一。而英国的人口和国土面积都远不及俄国。因此,废除农奴制是19世纪中期俄国进步人士的主要呼声。同时,19世纪中叶俄国还发生了一件重要事件也迫使俄国统治者不得不实施改革。这就是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是为了争夺土耳其的利益,交战的一方是俄国,另一方是土耳其和英法。尽管土耳其军队不经一打,但英法军队的参战却使俄国军队吃尽了苦头。结果,俄国军队大败。这场战争不仅

3、使俄国在国际上的颜面大失,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原本就不富裕的俄国财政雪上加霜。俄国人认识到,俄国军队装备远远落后于英法军队是这次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而这背后的原因是俄国没有先进的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工业才能提高俄国的国力。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1855年继位,继位之时,正值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国力急剧下降之际,当时,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为了摆脱国内矛盾,提高俄国的国际地位,亚历山大二世迫切需要缓和国内矛盾,发展生产力。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经过多方考虑后宣布废除农奴制,使大批农奴得到解放,有利于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久,他又在俄国社会经济各个方

4、面实施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例如,实行地方自治局、市杜马、司法、军事的改革。这些改革标志着俄国从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转变。由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满足农民的要求,反而由于农奴制改革加重了地主对农民的盘剥,引起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在此期间,俄国统治下的波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8631864年),亚历山大二世派兵进行了残酷镇压。他还加强对外扩张活动,不仅在高加索、巴尔干等地占领了大片土地,还侵略亚洲广大地区,特别是侵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由于亚历山大对国内反对派的严厉镇压,遭到了反对派的激烈反对,1881年3月,他在首都彼得堡被炸死。1861年改革19世纪中期,俄国国内阶级矛盾激烈,废除农奴

5、制已势在必行。但对于废除的方式,存在着革命和改良两种可能。为了阻止革命的发生,1861年2月19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特别宣言。主要内容有:1.宣布农民有人身自由,包括有权离开土地,有权拥有财产,有权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立约等活动。地主不能买卖或交换农奴,不能禁止农民结婚,也不能干涉农民的家庭生活。但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地契约之前,农民对地主还负有“临时义务”,还须继续受地主的奴役和支配。2.农民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农民必须先付赎金的1/5至1/4,其余由政府从国库拨款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49年内,每年附加利息以“赎地

6、费”的形式偿还国家。但授与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1861年改革实际上是一次对农民的大掠夺。农民在改革中分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五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交付了二十亿卢布赎金。农民虽然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分得的土地的面积比改革前减少了,质量也更坏了。因为地主趁机把最好的土地割走,把最坏的土地留给农民。在肥沃的黑土地带,地主平均割去农民使用土地的1/4,在全国,地主把农民原先使用土地的1/5割去。改革前,地主和农民共用的水塘、牧场及森林也都归地主所有。改革以后,全俄每个农民平均分得3.4俄亩的土地。由于土地减

7、少,农民经济上更加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在受奴役的条件下向地主租地。这样,获得“解放”的农民又在“工役制”或“对分制”的形式下,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这些剥削方式都是农奴制的残余。俄国农民对“解放”的失望和反抗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在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农民那么热切地期望在和地主维持旧有关系的两年期满以后会有新的法令颁布,以致这种期望大大阻碍了他们在拟订条例书时同地主达成协议。对农民说明这种期望是没有根据的一切劝导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念;农民根本不相信地主会对他们作任何让步,也不相信仲裁员和地方当局的解释,怀疑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只是为维护个人的利益;只有采取

8、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根据所获的资料,1862年一年内,共有400处领地上发生了最严重的农民反抗事件。在193处领地上动用了军队;其中93处领地上的农民起来暴动,4处领地上的农民袭击了兵士,44处领地上的农民抵抗对罪犯的拘捕或用暴力释放被捕人员。沙皇政府第三厅1862年的报告书节录1863年一年内共有386处领地发生了最严重的农民反抗事件。其中有1/3的领地动用了军队;30处领地上的农民起来暴动;11处领地上的农民袭击兵士,39处领地上的农民抵抗对罪犯的拘捕或用暴力释放被捕人员。受惩治者计有1 280人;其中223人交法庭审判;26人被放逐到外省去。沙皇政府第三厅18

9、63年的报告书节录1861年2月19日(俄历)沙皇颁布的解放黑奴的宣言(节录)根据上述新法令,农奴在适当的时候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的一切权利。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

10、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封建国家的形成文献记载中最早出现“莫斯科”这个词是在1147年,当时它还是奥卡河的支流莫斯科河岸上的一个小村子。这里水陆交通方便,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并处于东北俄罗斯各公国的中央。这些情况为莫斯科公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2371240年,蒙古人征服了大部分分裂的俄罗斯,把俄罗斯东北部并入金帐汗国。蒙古征服者保存各公国的封建政权,并册封王公中的一人为“弗拉基米尔和全俄罗斯大公”,负责征收东北俄罗斯的贡赋。1328年,绰号“钱袋”的莫斯科王公伊凡一世(13251340年在位)从金帐汗那里取得这个称号,获得

11、了征收东北俄罗斯对金帐汗国的贡赋的特权。伊凡一世利用金帐汗,打击和削弱其他公国,并请大主教将驻节地从弗拉基米尔迁到莫斯科,提高了莫斯科在宗教和政治方面的地位。到伊凡一世死时,莫斯科公国已成为全俄罗斯最强的公国,为统一全国积蓄了政治和经济力量。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对内展开对封建主的长期斗争,对外于1480年摆脱了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不久又收复了被立陶宛人占领的失地,基本上完成了俄罗斯的统一,并在斗争的过程中设置了中央管理机构。其后,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在位)最终完成了俄罗斯的统一,并掌握了全部的国家权力。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封

12、建国家终于形成。俄国农奴制的形成早在10至11世纪,在基辅罗斯就出现了农奴制。基辅罗斯的王公、贵族、教会夺取村社的土地,建立大庄园,成为大土地所有者;与此同时,不少农民被迫处于依附地位。不过那时封建主对农奴的人身束缚还不那么严重,同时也还存在着人数众多的自由农民。当时的农奴制还处在初步形成的过程中。12世纪基辅罗斯的分裂和13世纪蒙古人的入侵,一度延缓了俄国农奴制的发展。14世纪,随着莫斯科公国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外来骚扰减少,俄国的封建经济重新出现较快的发展。到了15世纪,农村的阶级关系便出现了新的变化。大封建主以取得服役为条件,把部分新获得的土地分交其臣属掌管。这样便出现小封地占有者阶层

13、,称为地主贵族或小贵族。地主贵族为了在服役期内从封地上榨取最大收入,必须有足够的劳动人手,因此都竭力把依附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他们规定农民只能在犹利节(11月26日)前后各一星期之间离开主人到别的地方去谋生。1497年,伊凡三世把这项规定订为法律,推行到全国。到了近代,沙皇们多次制定法令,限制农民的迁徙。犹利节离开地主的权利被取消了。地主有权在一定的限期内把逃亡的农民追寻回来。这个限期开始规定为5年,后来又逐渐延长到15年。1649年,沙皇阿历克谢米哈依洛维奇颁布法典,规定农民不论逃亡多久,只要被找到,就必须连同其家属和全部财产都归还原主。法典从法律上确立了俄国的农奴制度,标志着俄国农奴制的最终

14、形成。俄国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发展俄国最早的手工工场是俄籍荷兰商人维纽斯在1632年经沙皇特许而在土拉建立的炼铁场。后来铸铜、造纸、制革、玻璃制造等手工工场也陆续建立。到17世纪末,手工工场已有20多个。工场生产主要靠农奴手工劳动,雇佣工人很少,也有一些水力机械。18世纪后半期,俄国手工工场发展迅速。1725年(彼得大帝去世之年),手工工场有240多个,60年代增到近700个,90年代达到1 000多个。其中以轻工业发展较快,中心是彼得堡和莫斯科。19世纪上半期,手工工场不断发展。1804年,全国共有手工工场2 400多个,工人225万;1825年,手工工场增加到5 200多个,工人34万,加工制造业中的雇佣工人已占到该行业工人总数的52%,而在棉纺织业中甚至达到94%。随着30年代工业革命的开始出现,手工工场也出现了向近代工厂转变的趋势。在一些工业部门中,已开始应用蒸汽机、水力涡轮机等动力机器,手工劳动开始逐渐为机器生产所代替。交通运输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3040年代伏尔加等河流开辟了定期航线,1851年建成了从彼得堡到莫斯科长约600多千米的铁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