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主题探究活动初探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3694205 上传时间:2020-09-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班主题探究活动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班主题探究活动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班主题探究活动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班主题探究活动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班主题探究活动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班主题探究活动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班主题探究活动初探(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班主题探究活动初探 主题探究活动已被许多幼儿园采用,但大多局限于中大班,小班很少开展。我认为,小班幼儿有意注意已经开始萌芽,对外界新鲜的刺激能产生兴趣,容易进入情境中,因此,在小班进行主题探究活动是可行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把握主题探究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有关专家认为,主题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有三点:一是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二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较长期的深入主题探索;三是成人与幼儿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主题网建构的原则应该是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幼儿感兴趣的,容易取得所需材料的,可以运用家长和社区资源的,方便幼儿实际操作的。根据以上认识,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2、。 我们进行的是一种现场式的研究。教师身处活动现场中,通过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比较、总结,以及对自己行为不断有效地反思,归纳出经验与教训,以期更好地展开活动。下面,我以小金鱼主题探究活动为例,介绍我们的做法。 主题的产生和:小金鱼的主题探究活动预设课程中的可爱的小金鱼这一内容。在教师的发动下,家长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鱼,颜色形态各不相同。它们在水里轻盈地游着,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和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小鱼的问题。 这个探究活动持续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整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系统浅显地观察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根据幼儿关注的问题随时增删主题网络分支,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 为

3、了更有目的地指导幼儿的探究行为,教师在开始时构建了初步的主题网络。网络的建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幼儿比较关注外显性的、表面的问题。比如,金鱼的颜色,是谁带来的,它吃什么东西等等。后来又根据实施情况对主题网进行了修改。 水质这一小分支的建构是根据幼儿的反应增加的。当时有两条金鱼,被直接换上了自来水后,很快死掉了。因而引发了小鱼为什么会死掉这一讨论。小朋友的答案各式各样,其中潇潇小朋友说因为水不好,金鱼才死掉了,因为他家曾养过金鱼,也死掉了,妈妈就是这样告诉他的。为了证实他的回答是否正确,老师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养金鱼的水果然是有特殊要求的,如果是自来水必须经过暴晒和沉淀,成为熟水以后才能使

4、用。通过活动,幼儿了解了水与金鱼之间的生态关系,而且也获得一个经验: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可以和成人一起查阅相关资料。 在进行主题探索活动过程中,教师及时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对活动的有效指导和展开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后来,又有两条金鱼死掉了。老师没有把死鱼立刻扔掉,而是让它继续和活着的鱼生活在一起,以供幼儿发现和探索。果然,有两名幼儿发现死掉的金鱼身体斜斜地浮在水面上一动不动,感到很好奇,就伸出小手去戳它,见鱼没有反应,一个小朋友把手伸进水里,捏着鱼尾把小鱼拎出水面。孩子的这种行为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可是,事后,老师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原来他们想试试小鱼还会不会动。教师认识到:幼

5、儿出现这种行为是正常的,是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小班幼儿自控能力差,凡事都想去亲手摸一摸,试一试,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这其实是一种主动的探究行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如何既肯定他的探究,又让他认识到不当行为的危害,而不是简单地制止。在以后的活动中,教师开始注意不用成人的价值标准去判断幼儿的行为,而是先问个为什么,倾听幼儿的想法。接下来,幼儿把吃剩的饭菜倒进鱼缸时,教师没有批评和指责,而是弄清幼儿想喂金鱼的想法后,让幼儿自己观察金鱼是否爱吃这些东西,同时,让幼儿带着问题与家长一起搜集资料,探讨、寻找答案。最后,一位小朋友带来了一包鱼食,小朋友都亲自喂了小鱼,观察到鱼食洒落的时候小鱼会张着嘴巴来吃,证实

6、了小鱼是爱吃鱼食的。这样,教师在支持和保护幼儿主动探究行为的同时,又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行为中不合理的地方。 然而,这一阶段进行的拼贴表征活动却不太成功。只有一位小朋友勉强拼贴出一只完整的小金鱼,其余幼儿把金鱼的眼睛、躯干、尾巴贴散了。教师认识到:以小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能理解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他们对金鱼没有清晰的整体印象,此时进行表征活动有些勉强。 第二阶段:捕捉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在有益的交流和共享中获取经验。 在一次偶然的观察中,一个小朋友发现了鱼缸中有黑黑的鱼屎和微微发绿的绒毛状的东西,就大声说:这里面长毛了!立刻,有孩子围上来观看,又有小朋友指着别的养鱼瓶说:这儿也长毛了!顿时,小

7、朋友们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有的小朋友说是茶叶,有的说是黑渣子,有的说是毛毛。欣雨说:是小鱼拉的巴巴,因为小鱼吃饭多。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了进一步推测和猜想。教师用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觉得应该是什么等探究式的提问支持了幼儿的争论。整个讨论的过程中,幼儿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最后,通过排除法确定了正确答案。这个探究过程非常有益,幼儿在互相争论的过程中学会了主动表达、分析和判断,为以后的探究活动起到了奠基作用。 随后进行了表征活动。由于幼儿对小鱼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因此,表现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的幼儿把一根点滴管两端交叉,交叉点用夹子夹住做成小鱼;有的幼儿用电线、插塑、拼图

8、等做成小鱼。贝贝小朋友画出了黑黑的水、黑黑的鱼、黑黑的食物,他说因为有人往水里倒垃圾,所以水变黑了,变脏了,小鱼都不爱吃鱼食了,还用x表示对这种现象的否定。这种用符号来表现自己思想的做法难能可贵,说明幼儿对事物的表征能力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在此过程中,幼儿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也增多了,有了经验的共享。这些表征也体现出了小班幼儿的特点:在表征中,他们更多地加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主观感受。同时教师认识到:对大多数幼儿来说,表征活动应在幼儿对事物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之后,才适合进行。 第三阶段:用身体动作和各种道具材料探索多种表征方法。 许多家长带幼儿参观了水族馆。回来之后,幼儿间自发地进行了热烈的

9、讨论。有的说看到了各种颜色的鱼,有的说看到了很大的鱼,有的说看到了大鲸鱼的骨头更多的小朋友注意到有不同形态的鱼,有身子扁扁的,有长着长长刺的,有像蛇的,有像蝴蝶的等等。幼儿的感性经验增加了,对鱼的认识范围扩大了,对鱼的形态也更为熟悉。表演角的活动也活跃起来,用身体动作和各种道具表现鱼的时机成熟了:幼儿把双手放在背后不停摆动表现游动的金鱼;把胳膊伸开,嘴巴张得大大的表现横冲直撞的大鲨鱼;身穿不同颜色的服装代表不同的鱼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发现薄纱巾、彩绸等很适合摆动,而且摆动起来与鱼尾鱼鳍很相似。因此,幼儿运用这些材料探索出许多表现小鱼游动的方法,他们把纱巾披在身上;把彩绸围在腰上系到身后垂下;把

10、纱巾围到脖子上飘起来;用手拿着两条纱巾在身后摆动。幼儿还和教师一起用一个大蛋糕盒制作了一只大章鱼:在蛋糕盒周围贴满长长的彩条,中间挖出一个大洞把身体套进去。幼儿十分感兴趣,学起大章鱼来惟妙惟肖。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主题网中有的环节得到了充分的展开,比如金鱼的生活习性、游水形态等;而鱼的年龄、睡眠等分支因为幼儿不关注而被放弃。 综上所述,主题活动的探究过程是幼儿不断主动学习发现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反思中实施教育,教育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总结我们在小班进行的主题探究活动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主题网络的构建多采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建构的方式。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对主题网络随时进行增删。 二、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注重活动的生活化,加强了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并注意利用了家长与社区的资源。 三、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大胆地提出问题,表述自己的意见,进行交流和共享,初步学习尊重他人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