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浅谈中国古代均田制的产权性质素材川教版.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43682536 上传时间:2020-09-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浅谈中国古代均田制的产权性质素材川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浅谈中国古代均田制的产权性质素材川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浅谈中国古代均田制的产权性质素材川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浅谈中国古代均田制的产权性质素材川教版.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谈中国古代均田制的产权性质中国封建社会生关系突出的特点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掌握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国家政权控制的土地,除皇族、贵州、功臣直接享用外,许多封建政权往往将其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征收赋税,以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如北朝、隋唐实施的均田制。均田制是我国中古时期极其重要的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安定统一,文化的兴旺繁荣起过重要的作用。均田制起于北魏,北齐、北周、隋代继续推行,到唐代更得到全面的推行。唐中期后,均田制破坏,从此以后它在历史上再也没有实行过。均田制实施的原因在于长期战乱,人民游离失所,税户减少,国家

2、财政困难。如:经过了长期战乱,华北及中原土地荒芜,地籍散乱,豪强兼并,大批农民流离失所。为了解决官府封禁和豪强兼并土地太多,小农纷纷失掉土地的矛盾,把农民附着于土地之上,以掌握更多的租调力役负担者,北魏政府于太和九年(485)下诏推行均田制。它的实施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前提条件,就是国家掌握了大批无主荒地可供分配;全国有大批无地农民需要土地耕种,皇帝和中央政府有较强的权力,能令行全国推行中央至地方的制度。这三条,在北魏孝文帝、隋文帝、唐高祖都具备了,因此均田制得到了大规模的推行。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的原则是计丁授田。凡男夫15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依良”,丁牛1头30亩,限4牛。授

3、田时按休耕周期加一至二倍。露田不许买卖,年老退丁及身死,须交还官府。另外,男夫别给桑田20亩,终身不还,可以世袭,但限制买卖。非桑宜麻地区给麻田,男夫10亩,妇人5亩,“奴婢依良”,按露田法还受。园宅田3口1亩,奴婢5口1亩,地方官按品级授给公田。授田先贫后富,先桑田后露田,并对残疾老小为户者有所照顾。北魏在颁布了均田制的同时,通过租调制对农民进行剥削,规定一夫一妇(每户)每年出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的未婚男女四人,从事耕织的奴婢八人,耕牛二十头,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均田制以计口授田的形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让他们开垦和耕种土地,以增加国家的租调收入。北魏之后,继续推行均田制度

4、。隋初遵循北齐制度,大业元年 (605),废除了妇女、牛、奴婢受田的规定。唐代,1860岁男子受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二者都可在一定条件下买卖。此外,道士、女冠僧尼、官户及居住宽乡的工商业者,都可受数量不等的土地。王公以下之永业田及官吏的口分田、公廨田,皆按品级授受。均田制中的露田和口分田归国家所有,而桑田和永业田基本上是受田者的私有财产。唐在颁布均田制的同时颁布了租庸调制对农民进行剥削。规定授田农民不管土地财产多少,每个每年一律向国家纳租粟二石;绸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服役二十天,若不服役,每天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叫做庸。贵族官僚享有免纳租调和不服徭役的特权。均田制

5、有限制豪强兼并土地、培植自耕农的作用。它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动力和劳动对象分离的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稳定了政府的赋课收入。但是,均田制并没有触动地主原有的土地,授田始终不足额,而北朝的租调制和隋唐的租庸调制,都是按受田足额的标准来制订征收数量,因此,均田农民的负担极为沉重。武周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盛行,加上唐政府横征暴敛,均田户纷纷破产逃亡,同时“丁口滋众,官无闲田”,均田制名存实亡。至建中元年(780)两税法颁布,标志着均田制彻底瓦解。从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北朝、隋唐实施均田制的基本精神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把更多的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直接编户,以保证政府的租调收入和力役征发。因而,均田制的产权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是对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补充。均田制到唐代后期已经毁坏,以后历史上不再存在,根本原因是推行均田制的前提条件到宋以后已不再存在。第一、宋代以后中国人口增多,存在于各地的荒地日益减少,不足以推行全国性的均田制。第二、全国缺少了大批需要荒地耕作的无地农民。第三、皇权与地方官僚地主势力的结合更为严密。从此,封建土地国有制消失,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了绝对统治的地位。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