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1000字读后感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3579880 上传时间:2020-08-3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4.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华《活着》1000字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余华《活着》1000字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余华《活着》1000字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余华《活着》1000字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余华《活着》1000字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余华《活着》1000字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华《活着》1000字读后感(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余华活着 1000 字读后感 余华活着这部小说,写出了一个沉重的话题。那我们有什 么感触呢 ?下面是精心为你余华活着读后感1000 字,一起来看看。 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 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 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 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 年前后,也就他在那 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 1997 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 * 先锋文坛不啻为一 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这时候就会发 现,那实际上在

2、1995 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这一年,另外两个 着名的年轻作家苏童, 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 余华的告别先锋小 说的宣言是: 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 活 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那么就 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 关注现实 的作品。实际 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 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 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 年, 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 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 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

3、水岭。 一方面我们可通过 活着 继续一个真理: 写作是需要天赋的。 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 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 完全依靠天赋的 , 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 1995 年左右的时候 * 陷入了低潮。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一定 广泛性的。 1980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 贴过,不过他们在90 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 学。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 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 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 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 点。从作

4、品本身看, 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 性可以看出, 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 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如果对照余 华的自身经历的话,会发现惊人的真实性,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 的人是余华写作的最初动因)。 作者在将这个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称不上是在创作。在余华的 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写作其实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活着是一 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 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 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 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 竟,作

5、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 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 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 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 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 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 追问。 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 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富 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

6、的 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 例如: 活着 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 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 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 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 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 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 它和万物一 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 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 是他的拿手好戏。 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 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 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 人们就对此

7、书留下深刻了印象。 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 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 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 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 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 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 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 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平凡、琐碎的生活重复地充斥着我们的每一天,随着岁月的增 长,越来越多的激情被淡薄, 过往云烟

8、的经历和磨练所体现出来的是 一点点的木讷。真的,好久没有被感动过了。自从无意间读了余华的 小说活着, 读完之后呆呆地望着前面, 其实眼前什么也看不进去, 思潮在盘旋、在扑打,自己被一个猛浪打到海底, 窒息是全部的感受, 说不出的凄楚。活着 ?活着是什么 ? 小说以简洁诙谐的开场把我吸引进来,随着故事的深入使我心 潮起伏欲罢不能。时时会想到,人生怎么会有如此艰难苦涩?我的心 真的在颤抖,我明白一个人的生命在天地之间是多么的卑微。 输光了家产,使父亲含怨而死的富贵站在清冷的街头,落寞地 嚎啕大哭。他妻子家珍被其父接回家,临去时那幽怨的一眼,包含了 太多的辛酸。 看着一个人由活得潇洒到活得可悲。后来

9、当苦难和病痛 夺走了他的母亲、妻子、儿女、女婿及年幼外甥的生命。想象不出, 一个人的一生如何来承受如此多的苦难和打击。温情的时光是那么的 短暂,而活着的含义愈来愈清晰,苦难才是人生的真相,忍受它,直 到终结。活着不仅仅是呼吸,活着便是一切! 人活到老时需承受丧亲 之痛,这是何等的备受折磨,福贵没能向他的名字一样有福有贵,在 现实的蹂躏中,福贵坚强的走过来了,最让人感动的是,主人公在承 受了如此多的苦难之后,仍能保持一颗平和、乐观的心。真的太不容 易了。 人是那么脆弱,又是那么坚韧。当这两样突然一起放在面前, 真是有点受不了 ! 什么是真实的生活 ?如何看待生活 ?生活就是如此, 给予我们太多的

10、问号和无奈, 象福贵那样经历了许多而仍然顽强地生 存下去,他那时对生存其实并无明确的认识,只是以一种动物般的求 生本能使他延续了生命。 但他在暮年却能以一种洞察人生的乐观来对 侍生命,这一点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的启迪。生命能够承受 的重量到底是多少 ?生命的存在与消逝怎会如此简单、轻易?如雨、如 风,过了却不留下任何痕迹。我们多数人也活着,但仅仅“活着”, 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 昨天曾将梦想抓在手心, 今天却无奈地任它 随风而逝。流走的不只是光阴,还有我们内心深处当初的执着与渴求。 没有特别的理由,我们就不再努力争取,就淡然地活着。还不断地抱 怨生活中的不如意。 当看完这篇活着时,心终

11、于豁然开朗! 是啊,我们现在的生 活和富贵比起来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可仍然不满足, 仍然在抱怨世界 对我们不公平, 其实自己受再多的苦和书中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活 着就是福了,珍爱生命,珍爱生活! 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 活着,在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于喊叫,也不是于 进攻,而是忍受, 去忍受生活富裕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 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就是讲述了一个人与命运间的 友情。 地主少爷福贵,娶了一位温婉的富家千金家珍,年少荒淫,输 尽家财千万,一贫如洗,爹被气死。幸得五亩良田以谋生,母亲积劳 成疾,福贵在求医的路上被强征当兵,逃得一命回家。但命运并没 有放过福贵,母

12、亲病死,女儿聋哑,儿子有庆被黑心医生抽了过多的 血而死,聋哑的女儿凤霞幸运出嫁,又难产死亡,未同甘却共苦的 发妻家珍恸极而亡, 女婿二喜做工时横死, 剩下的唯一亲人孙子 苦根又吃豆子撑死了。 最后,只剩下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伴着一头同 样唤作福贵的老牛。 活着的语言平淡无奇,仿佛就是是从一位乡里老农口中说 出而不是一位着名作家。他只是叙述,冷冷地、十分正常地讲述了这 么一个并不正常的故事。这种语调,像外科医生手中的手术刀,冰 冷,锋利,稳健,剖析出生活的残酷,在冷冰冰的叙述中将读者完全 带入小说当中这是那些华丽唯美的文字所做不到的。 余华并不擅长煽情,这种冷冷地叙述手法便源于他自己所说的 对一切

13、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 所谓超然,应是以旁人的眼光来看待事 物,以第三人称来叙述, 然而余华却奇怪地选择了第一人称并更加得 心应手。这或许就是活着的最大魅力。 余 华奇怪的选择造就了沉浸于阅读时, 书中情节如同过眼云烟, 然而一合上书,却又能在瞬间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凉沧桑之感的 奇怪现象。于旁人的眼光看来, 父 母之死虽是一大哀事, 但也寻常, 然而极富与极贫的落差, 生死一线的煎熬, 四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 苦,子女发妻女婿四连过世的噩耗,垂垂老矣孑然一身的孤独,任 何一桩落在常人身上便是令人疯狂的灾难,因此,旁人看到的只有灾 难。然而以第一人称叙述, 以福贵的眼光来看, 没了金钱,亲人都

14、在 ; 没了自由,思念还在;没了父母妻子女儿女婿,还有孙子。连最后的 亲人孙子都不在了, 他还有一头相依为命善解人意的老牛。这正是不 去想自己得不到和已失去,而关注自己还拥有的乐观。 佛说,婆娑世界,众生皆苦。婆娑即为忍受,这与余华所言活 着的真谛恰恰吻合。又有词云: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 小。又十年昏老。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载之中, 宁无些个烦恼。 由此可见,生命中,悲苦是少不了的,活着的意义,就是忍受 这些苦痛,认真地、静静地活着。这是一种态度,代表着尊敬,对生 命本身的尊敬。一个尊敬生命的人,就该是被尊敬的,即使他一无所 有。 正如朴实的老农福贵凭着那生的意志而显得如此伟大。活着 的伟大之处,也许只在于简简单单的活着二字。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