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康复-文档资料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3572064 上传时间:2020-08-31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康复-文档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康复-文档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康复-文档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康复-文档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康复-文档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康复-文档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康复-文档资料(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特征,2,运动功能障碍,脑血管疾病后肢体瘫痪的性质属于上运动神经元性的,此时脑部发生病变并产生抑制,病变以下的脑干、脊髓则处于释放阶段。 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开始表现为被释放的脑干和脊髓的活动如姿势反射、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等,它们都是原始性地、低级的活动,属于病态模式。,3,联合反应:,表现为当患肢无随意运动时,由于健肢的运动引起患肢的肌肉收缩。这是一种发自于脊髓的随意的异常运动,在瘫痪恢复的早期出现。它可用于诱发患肢的活动。 上肢内收、外展、伸展、屈曲运动呈对称性表现;下肢内收、外展为对称性但屈伸为相反表现。,4,共同运动:,由意志引起,但只能按一定模式进行的运动。

2、其运动组成部分为随意运动,部分为不随意运动,是由脊髓控制的原始运动,在瘫痪恢复的中期出现,是一种病态运动模式。 此时要注意不可强化这种模式,不然对功能的恢复是不利的。,5,姿势反射:,体位改变引起的四肢屈肌、伸肌地张力按一定模式改变。为脑干、脊髓所控制,是中枢性瘫痪时的特征性变化,在瘫痪的早期出现,随着病情好转,姿势反射逐渐减弱,但很少完全消失。 姿势反射包括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紧张性腰反射,6,紧张性颈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颈部转向:面向侧上下肢伸肌优势,对侧屈肌优势, 因此病人卧位时头多偏向患肢侧。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颈前屈:上肢屈肌优势,下肢伸肌优势, 颈后伸:上肢伸

3、肌优势,下肢屈肌优势。 故病人不宜多采取卧位与颈屈位。,7,紧张性迷路反射:,延髓 仰卧位:上下肢伸肌优势。 俯卧位:上下肢屈肌优势。,8,紧张性腰反射:,脊髓 当上半身向右扭转时:右侧上肢屈肌优势,左侧上肢伸肌优势。故CVD病人卧位时上半身应扭向健侧。 上述反射虽都是病理性反射,但也可以加以利用,如在卒中早期摆放良肢位时可参考,用于预防痉挛发生。,9,肌张力异常,在不同的时期,肌张力表现可有不同。早期常表现为肌张力异常低下。后期常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增加和痉挛。,10,协调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正常的精细、协调、分离运动被粗大的共同运动或痉挛所取代,一般上肢较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精细动作比粗大动

4、作受影响明显。,11,平衡功能障碍,尤其以坐位平衡、站立和步行能力影响最为明显。,12,感觉功能障碍,常见的感觉障碍有感觉减退、感觉过敏、感觉倒错和感觉异常等。,13,认知功能障碍,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计算分析能力、记忆能力等。,14,语言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语言理解、书写和阅读等几个方面。,15,二、康复评定,患者全身状态 患者功能状态 心理状态 患者本身素质及家庭条件 对其丧失功能的自然恢复情况进行预测,16,(一)运动功能的评定,由于CVA的发病机理与下运动神经损伤完全不同,所以在进行CVA的运动功能评定时,不能只考虑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而要能反映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的本质,如正常

5、运动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情况。 目前国际上对偏瘫运动功能评定的主要方法,除Brunnstrom方法之外,还有Bobath方法、上田敏评价法、Fugl-Meyer评价法等,它们各有特点,但基本上都是根据偏瘫的恢复机理而制定的。,17,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驰缓性完全瘫痪期 软瘫期 联合反应和随意收缩期 共同运动期 硬瘫期 低度分离运动期 中度分离运动期 恢复期 随意运动期,18,(二)其它功能评定,1.交流功能评定:失语、构音障碍 2.认知功能评定: 修订HR神经心理成套测验法、 上海修订简明精神状态检查 3.精神情绪障碍评定: 汉米尔顿抑郁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 4.日常生活活动(A

6、DL)能力评定 Bather指数、FIM,19,三、康复治疗,一、康复治疗原则 二、运动功能康复治疗 三、感觉障碍康复治疗 四、痉挛康复治疗 五、失语症康复治疗,六、构音障碍的康复 七、认知障碍的康复 八、注意障碍的康复 九、吞咽障碍的康复 十、泌尿功能障碍的康复,20,康复治疗原则,尽早进行 康复实质是“学习、锻炼、再锻炼、再学习” 全面康复 康复与治疗并进 重建正常运动模式: 重视心理因素 预防再发 合理用药 坚持不懈,21,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在急性期,康复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反射活动,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再是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卒中康复是一个改变“质”的训练,旨在建立病人的主动运动,

7、要保护病人,防止并发症发生。,22,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急性期: 痉挛期:治疗目标 治疗 注意事项 恢复期:治疗目标 治疗 辅助上下肢和失用上下肢的治疗 康复治疗中的注意事项,23,急性期:,治疗目标 治疗,24,急性期的治疗目标,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 通过正常的运动感觉输入,使患者学习和体验正常肌张力、姿势和运动模式,促进选择性主动运动的恢复;,25,急性期的治疗,(1)注意维持床上正确体位:为了预防以后可能出现的上肢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即采取对抗痉挛的体位,要求患侧上肢处于伸展位,下肢为屈曲位,可用软枕帮助置放,无论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均应注意。 应鼓励患者取患侧卧位,可加强患侧

8、的感觉刺激,同时有利于健侧肢体的活动。此外,还要注意定时翻身。,26,急性期的治疗,(2)按摩和被动活动 从远端至近端的按摩,尤其要注意对患侧手、肩及下肢的按摩,这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预防褥疮和静脉炎。 如为了促进功能恢复,则按摩宜从近端至远端,以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 在按摩后可进行各种关节的被动活动,上肢主要注意掌指关节和肩关节,下肢宜注意踝关节。患者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自我按摩效果好。,27,急性期的治疗,(3)神经促进技术的应用 主要采用兴奋性的促进手法提高肌张力,促使软弱无力的肌肉收缩。 采用PNF中的多肌群、多关节对角斜线活动,帮助患者患侧肢体活动,活动范围由

9、小到大,尤其注意改善肩、肘、踝关节的活动。,28,急性期的治疗,(4)体位转换和平衡训练 早期在床上练习翻身,开始先作双髋向两侧摆动,然后带动躯干向左右转动,注意转动躯干时,健手应握住患手随躯干同时翻转。,29,急性期的治疗,当患者自己能在床上完成翻身和半桥动作后,可逐渐训练从卧位转为坐位,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床头的高度应逐渐抬高,脑梗死发病后2周左右、脑出血发病后4周左右,可以进行这项练习。先从健侧卧位坐起,然后过渡到患侧卧位坐起,从需要他人帮助到自己独立坐起。坐起后则可以进行坐位1-3级的平衡训练。,30,急性期的治疗,(5)肢体控制能力的训练 可通过床上医疗体操来加强患侧髋、膝、肩的控制

10、能力,还可以练习患侧髋、膝在屈伸不同角度时的静态保持,卧位下患侧上肢伸展推椅、坐位下躯干向患侧偏斜、患侧上肢支撑保持等。 (6)加强患侧上肢伸肌、下肢胫骨前肌力量的训练,31,急性期的治疗,(7)日常生活能力的练习 应鼓励利用健手(或健手带患手)完成日常活动,如自己洗脸、吃饭、刷牙等,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32,急性期的治疗,(8)呼吸练习 患者神志清醒后,即应鼓励其进行呼吸练习,以深长呼吸为宜。 (9)物理治疗 对脑部病灶的理疗:碘离子直流电导入;超声波治疗等 对瘫痪肢体的治疗:超短波、生物反馈、FES、超声波、血管内氦氖激光治疗等。,33,急性期的治疗,(10)其

11、它 可进行针灸治疗,脑梗死早期患者还可接受高压氧、体外反搏等治疗,以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34,痉挛期:,治疗目标 治疗 注意事项,35,痉挛期的治疗目标:,进一步平衡肌张力包括抑制痉挛肌,易化拮抗肌活动; 促进更多分离动作的出现; 加强对近端大肌群等活动的控制能力,并完成较复杂的生活活动能力; 强化对中间关节(肘、膝)的控制。,36,痉挛期的治疗,(1)采用抑制性体位,打破肌痉挛模式 对于上肢屈肌痉挛明显的患者,仰卧位可降低上肢屈肌张力;对于下肢伸肌痉挛明显的患者,俯卧位能降低下肢伸肌肌张力,膝手爬行位、坐位、双上肢向后支撑位,都是较好的抗肌痉挛模式体位。 (2)采用伸肌促进技术中的抑制性手

12、法降低肌张力,37,痉挛期的治疗,(3)肌肉牵张技术(被动徒手牵张、自我牵张) 牵张股四头肌时取俯卧位,在大腿下垫1块毛巾,帮助作被动屈曲膝关节至最大范围。 牵张小腿三头肌时可让患者靠墙站立,足底置于1530的斜板上5-10min,这样可以利用身体的重量使足跟着地,足背屈。,38,痉挛期的治疗,(4)医疗体操 重点强调患侧肢体的助力或主动活动,打破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痉挛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因此,在动作的设计上,上肢以伸展性综合动作为主,下肢以屈曲性综合动作为主,并根据恢复期功能先近端后远端恢复的特点,加强近端关节功能活动。,39,痉挛期的治疗,(5)理疗 通过湿热疗法,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

13、痛;通过寒冷治疗,可抑制肌梭活动,降低神经传导速度;通过FES刺激痉挛肌的拮抗肌收缩来抑制痉挛肌;通过振荡疗法作用于拮抗肌,引起该肌及其协同肌兴奋,使痉挛肌放松;通过生物反馈疗法放松痉挛肌,提高拮抗肌的兴奋性。,40,痉挛期的治疗,(6)解痉 解除肌肉痉挛的方法甚多,对严重肌痉挛患者,在手法治疗无效时可采用药物治疗。中枢性的解痉药物很多,但疗效差异大,有些患者服用后效果不佳,有些肌痉挛明显改善,但感到整个肢体无力。,41,痉挛期的治疗,(7)平衡练习 以坐位、立位2级和3级平衡训练为重点,加强躯体协调控制能力,注意矫正坐、立位的异常姿势,抑制患侧躯干肌的痉挛。,痉挛期的治疗,42,痉挛期的治疗

14、,(8)步态训练 在具备步行条件后,先进入步行准备阶段训练,未具备良好的步态前,不急于过早行走,也不要过早使用拐杖,因为这样会造成不敢向患侧负重,不利于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且容易产生异常的步态。此外,患者在步态训练中容易出现肌痉挛而影响训练效果,待过高的肌张力减退后再作步行训练。,43,痉挛期的治疗,(9)作业疗法 此期应以健手带动患手完成一些简单伸展性的活动,如砂磨板、推球、推原木、擦桌、插积木等。 对于患侧上肢屈肌张力较高者,可将健手压在患手上方,使患手处于伸展状态或健手与患手交叉,使患侧上肢伸展。,44,痉挛期的治疗,有些患者当患侧过度用力后可产生肌痉挛。为抑制肌痉挛,提高其关节活动能力

15、,要求在健肢进行作业活动时(如写字、做家务),将患侧上肢于伸展位放置在桌上或圆球上,并始终保持这个位置,也可用以吊带将患肢托起,通过助力减轻活动用力。 在整个作业治疗中,应尽量避免肌痉挛的出现。,45,痉挛期的治疗,(10)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11)借助支具或夹板缓慢牵张肌肉,46,痉挛期的康复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在完成各项训练中要注意保持躯干的正确姿势和头的中立位,必要时可借助镜子的反馈作用提醒患者; 动作的完成要规范,不断矫正异常动作; 在进行关节肌肉的挤压牵张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关节、肌肉、韧带的损伤; 训练中一旦出现肌痉挛,应及时控制;,47,痉挛期的康复治疗中的注意事项:,避免过度用力活

16、动,强度由小到大,动作难度由简单到复杂; 在训练中强调患者主动配合和主动活动,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 训练中加强保护,治疗师应站在患者的患侧进行指导; 要把患者看成一个整体,训练中要全盘考虑。,48,恢复期:,治疗目标 治疗,49,恢复期目标:,加强对运动技能的控制; 改善步态; 改善ADL能力; 改进活动,提高动作速度,使动作按正常频率进行; 改善离心性收缩的控制能力。,50,恢复期的康复,(1)进一步加强患侧肢体的主动性、力量性、协调控制性运动 ,促进分离运动的进一步完善 处于恢复期的患者,可以通过器械活动,如功率自行车、下肢踏步器、平衡板、肩关节旋转器、腕关节旋转器或借助肋木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功能活动,从中提高患侧肢体的主动性、力量性和协调控制能力。,51,恢复期的康复,(2)强化患侧ADL训练 要有意识地运用患肢完成各种日常生活活动,提高患肢实际操作能力。在训练中注意纠正错误动作,注意训练动作的质量性、时间性和安全性。 由于精细的分离活动尚未完全建立,患者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容易诱发原始的痉挛模式。所以,训练中不能急于求成,应将动作逐一分解进行,直至最后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