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情况的分析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4354279 上传时间:2017-10-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情况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情况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情况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情况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情况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情况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情况的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对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现状的分析“十一五”以来,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把城镇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作为重要发展目标,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确保了“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但是长期以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市与全国、全省相比,城镇居民收入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对“十二五”新征程,如何继续保持城镇居民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让老百姓能及时充分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很重要的课题。本文拟通过对“十一五”期间我市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情况的分析,探寻“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长潜力和着力点。一、对城镇

2、居民收入现状的分析(一)纵向看发展很快1、城镇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十一五”是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五年。五年来,连云港市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发展进一步加快。2010 年 GDP 突破 1000 亿元大关,达到 1150.81 亿元。2006-2010 年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增速分别为15.1%、15.1%、13.1%、 13.6%、13.6% ,年均增长14.2%。2010 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9020元,已接近 2 万元大关。2006-2010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2度分别为 14.7%、15.5%、15.1%、11.2%、12.2% ,年均增长13.8%。城

3、镇居民收入实现了和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见下表:五年来 GDP 与可支配收入对比表年份 GDP(亿元) 增长(%) 可支配收入 (元) 增长(%)2010 1151 13.6 19020 12.22009 941 13.6 16958 11.22008 826 13.1 15255 15.12007 701 15.1 13254 15.52006 595 15.1 11475 14.72、居民收入的来源不断多样化。城镇居民收入来源主要由四大块内容构成,分别是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镇居民收入由单纯依靠工资性收入向收入多样化发展,“十一五”时期城镇居民收

4、入的结构基本稳定在以工资资性收入为主导,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 60%左右,而以养老金为主要来源的转移性收入约占总收入的 30%左右,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所占份额依然很小。2010 年我市构成居民收入的这四大块分别实现 12687 元、684 元、172 元、7352 元。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60.72%、3.27%、0.82%和 35.19% 见下表:历年收入及结构对比表单位:元指标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3绝对额比重(%) 绝对额比重(%) 绝对额比重(%) 绝对额比重(%) 绝对额比重(%)家庭总收入 20895 100.00 18698 100.00 167

5、72 100.00 14038 100.00 12209 100.00工资性收入 12687 60.72 11532 61.68 10779 64.27 8341 59.42 7261 59.47经营净收入 684 3.27 653 3.49 608 3.63 1105 7.87 983 8.05财产性收入 172 0.82 352 1.88 181 1.08 155 1.10 356 2.92转移性收入 7352 35.19 6161 32.95 5204 31.03 4437 31.61 3609 29.563、高低收入人群差距有所缩小。 “十一五”时期,我市通过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城镇

6、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不断加大最低生活保障力度,有效促进了城镇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从城镇居民五等份收入组的收入情况看,2010 年最低收入组、低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等偏上收入组、高收入组、最高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 2005 年增长90.1%、159.6%、134.2%、112.6% 、93.6%、76.5%、87.1%、65.5%。中低收入组的收入增长速度快于高收入组,不同收入组间的收入差距呈现缩小趋势。2010 年最低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平均水平的 35.7%和 273%(2005 年分别为 26.1%和314%) ,2010

7、 年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收入比为 7.7:1(2005 年为12:1) 。不同收入组五年来的收入比较单位:元合计 最低 10% 低 10% 较低 20% 中间 20% 较高 20% 高 10% 最高 10%2010年 19020 6787 9764 12524 16756 21643 30414 519952005年 10006 2614 4170 5890 8657 12265 16259 31419增长% 90.1 159.6 134.2 112.6 93.6 76.5 87.1 65.54(二)横向比差距存在尽管我市城镇居民收入近五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增长,但与全国、全省乃至兄弟市相比,还有一

8、定的差距。冷静客观分析存在的差距,对于我们更好地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有所裨益的。1、从总量看,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5 年,全国、全省及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0493 元,12319 元、 10006 元。我市分别比全国、全省少 487元、2313 元。经过五年的发展, 2010 年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19020 元,全国平均水平为 19109 元、全省平均水平为22944 元。我市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少 89 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3924。相比 2005 年时,和全国差距缩小 398 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拉大 16

9、11 元。2、从速度看,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五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五年增速分别为14.7%、15.5%、15.1%、11.2%、12.2% ,年均增长 13.8%。全国为 12.1%、17.2%、14.5%、8.8%、11.3%。全省为14.3%、16.3%、14.1%、10%、11.6%。我市历年增速都比全国和全省略快。但由于基数较低,历年的增收额并不高。53、从结构看, 我市城镇居民收入对工资性收入的依赖程度高。2010 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 12687 元,经营净收入 684元,财产性收入 172 元,转移性收入 7352 元.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60.72%、3.2

10、7%、 0.82%、35.19% 。尽管我市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并不算太高,但从五年的变化情况看,其占比变化不大,没有逐步减少的趋势,收入来源渠道相对单一。而从全国看, “十一五”时期,作为城镇居民收入主体的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由 2005 年的 68.9%下降到 2010 年的 65.2%,下降 3.7个百分点;而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则有所上升,2010 年经营净收入占 8.1%,财产性收入占 2.5%,分别比 2005 年上升 2.1 和 0.8 个百分点。再从全省看,2009 年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 59.9%,比 2005 年下降了 3.1

11、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从 2005 年的 7.7%提高到 2009 年的9.5%。(三)制约增长的因素从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状况和发展特征分析,我们认为制约居民收入增加的因素和突出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居民收入的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和一个地区的经6济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差距正是产生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从横向比较中也可以发现:凡是居民收入水平高于我市的,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在我市之上。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一直处于江苏洼地的水平,近五年来尽管我市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镇

12、居民收入的增速一直位居全省前列,但由于基数很低,收入水平一直难有大的提升。2、贫富差距扩大是影响收入整体水平的又一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反映样本平均水平的指标,其掩盖了样本个体差异。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达到或超过收入平均水平的家庭只占居民家庭总户数的 40%左右,另有 50%左右的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低于平均水平,其中 20%左右的家庭收入水平不到平均水平的一半。因此,拉动居民收入总量较快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少数较高收入家庭所致,而占家庭总数一半以上的中低收入家庭,是制约居民收入总量较快上升的关键所在。由于近年来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出现了部分职工下岗失业,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客观

13、上导致了居民家庭收入的下降,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低收入家庭的比重;另一方面一些职工下岗失业后,没能及时调整好心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宁可靠不多的下岗收入和失业金过日子,也不愿到一些相对苦、脏、累的岗位上就业,主观上造成7了中低收入居民家庭比重的上升及其收入的减少。1997 年时,我市城镇居民收入最高收入组合最低收入组的收入比为 4.2:1,2010年达到 7.7:1。3、就业负担系数上升,影响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就业者负担人口的多少,收入高低与负担系数呈逆向变动关系。2010 年,最低收入户平均每户家庭人口 3.14 人,比最高收入

14、户多 0.7 人。最低收入户平均每户家庭有收入者 1.45 人,比最高收入户少了 0.66 人。在同等收入条件下,家庭人口多,有收入人口少,家庭负担就重,生活水平则低,反之,生活水平则高,数据表明,低收入户的家庭负担较重,是需要政府及社会各方面大力扶持与帮助的群体。家庭就业面缩小、就业负担系数的加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4、过分依赖工资性收入增长使可支配收入增收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日趋发达,收入渠道逐渐多元化的今天,我市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依然过度依赖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近几年我市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没有明显的减少,一直徘徊在 60%左右。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本该增长很快的

15、经营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个别年份间还有下降现象。二、提高城市居民收入的建议8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并正视存在的问题,在加快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多渠道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来源,通过不断扩大就业领域,提高单位工资收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加收入渠道等多种措施,有效地提高居民的收入。(一)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增长是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和前题条件,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实力密切相关。因此,居民收入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除经济发展必须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外,还必须同时做到经济的增速、增量与收入的增速、增量相互适应,协调提高。(二)努力扩大就业。城市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实现

16、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目标的最大瓶颈和严峻挑战,而社会就业面的扩大,对提高居民收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审视就业问题,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优先目标,作为一项使绝大多数老百姓受益的实事抓紧抓好。在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继续提升非公经济对就业的贡献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支持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产业发展,加强人力资本投入,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劳动就业者素质,提高就业率,拉动居民收入总量的较快上升。(三)关注弱势群体。为使城市居民家庭整体收入水平保持较快增长,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是十分关键的。因此要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调节贫富收入差距的力度,努力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在给中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同时,适当提高他9们的收入,使他们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要继续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可能提高救助标准,扩大保障面,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切实保障最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通过提高中低阶层居民收入的水平,以实现居民总体收入的较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