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固体电介质特性一复习课程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43492005 上传时间:2020-08-30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讲固体电介质特性一复习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第6讲固体电介质特性一复习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6讲固体电介质特性一复习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第6讲固体电介质特性一复习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第6讲固体电介质特性一复习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6讲固体电介质特性一复习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讲固体电介质特性一复习课程(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电压技术,高电压工程系 李黎 ,2,1.9 沿面放电,含义:沿空气与固体介质表面发生的气体放电现 象称为沿面放电。 研究意义:一个绝缘装置的实际耐压水平由沿面 放电电压决定。 研究范围:表面干燥、清洁时的沿面放电电压 表面潮湿、污秽时的沿面放电电压,3,1.9 沿面放电,沿面放电的几种典型电场分布形式,均匀电场,强垂直分量,弱垂直分量,5,1.9.1 均匀电场中的沿面放电,机理分析: 1) 固体介质与电极接触不良,空气间隙发生局放 ,形成的带电粒子沿介质表面移动。 在连接处涂导电粉末或者导电胶 2) 潮气形成水膜,其中的离子在电场下运动, 造成沿面电压分布不均,畸变电场。 憎水性材料 3)

2、在瓷柱表面的凸凹处,发生电场畸变,产生空气 间隙击穿。带电粒子分布在固体表面,畸变原有电 场,降低了闪络电压。 4) 固体表面电阻不均,造成泄漏电流的压降分 布不均,使电场畸变,降低沿面闪络电压。,6,1.9.1 均匀电场中的沿面放电,7,1.9.2 极不均匀场具有强垂直分量 的沿面放电,沿套管表面的放电,电晕放电,细丝状的辉光放电,滑闪放电,8,1.9.2 极不均匀场具有强垂直分量 的沿面放电,第一阶段:由于接地法兰附近电力线密集,首先出现电晕。 第二阶段:随着电压升高,出现平行的许多火花细线,具有辉光放电的特征。 第三阶段:电压继续升高,带电粒子的运动造成介质表面局部发热,引起气体热电离,

3、出现树枝状火花,位置不固定,称为滑闪放电。 第四阶段,电压再升高,滑闪贯通两级,形成沿面闪络。,9,1.9.2 极不均匀场具有强垂直分量 的沿面放电,滑闪放电在交流和冲击下表现明显。 随电压增加,滑闪长度增长变快,因此单靠加长距离提高闪络电压效果不明显。 玻璃管壁变薄,滑闪电压降低。,10,1.9.3 极不均匀场具有弱垂直分量 的沿面放电,没有热电离和明显的滑闪放电; 介质表面电荷聚集对电场畸变影响不大; 沿面闪络电压与空气击穿电压差别不大。 实验表明:这种绝缘子的干式闪络电压基本上随极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11,1.9.3 极不均匀场具有弱垂直分量 的沿面放电,12,三种情况比较:,均匀场中

4、的沿面闪络电压最高,有垂直分量的沿面放电电压低得多; 具有强垂直分量的沿面放电电压很低,因为出现了热电离和滑闪放电。,13,提高沿面放电电压的方法,以套管型结构为例,也即强垂直分量下的沿面放电 链形等值回路为:,略去了介质的体积电阻,14,提高沿面放电电压的方法,链性等值回路的方程:,边界条件:,15,提高沿面放电电压的方法,定性来看,电压分布的不均匀性在于靠近法兰处的Rs流过的电流大于远离法兰处的Rs中流过的电流。 措施: 1 减小比电容C0 可加大瓷套外径、壁厚,或减小介电常数 2 减小电场较强处的表面电阻。 可涂半导体釉、半导体漆等,采用电容式套管、充油式套管,16,1.9.4 固体介质

5、表面有水膜时的 沿面放电,湿闪电压 闪络途径: 1 ABBCA:闪络电压下降到40%-50% 2 ABBA:下降不多 3 AB水流:湿闪电压降到很低值。,17,1.9.5 绝缘子污染状态下 的沿面放电,污闪电压 发展过程: 积污受潮电导增加,电流增大烘干,形成干区干区电阻大,压降大,电场强,开始放电辉光(电晕)转为电弧局部电弧烘干周围,干区扩大,电弧伸长爬电到一定程度,自动延伸,贯穿两极 防止污闪:1 改善环境,减小污染的可能性 2 改进绝缘子结构设计,降低污秽积 累的可能,18,液体、固体电介质的绝缘特性,特 点 电气强度高 液体兼做灭弧;固体兼做支撑 电气强度不受外界影响 不可自恢复 会逐

6、渐老化,19,2.1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与损耗,极化的概念,固体介质表面出现束缚电荷,相对介电常数,反映极化、储能特性,20,极化的基本形式,电子式极化 离子式极化 偶极子极化 夹层(界面)极化 空间电荷极化,21,极化机理:电子偏离轨道 介质类型:所有介质 建立极化时间:极短,10-1410-15s 极化程度影响因素: 电场强度(有关) 电源频率(无关) 温度(无关) 极化弹性:弹性 消耗能量:无,1. 电子式极化,22,极化机理:正负离子位移 介质类型:离子性介质 建立极化时间:极短,10-1210-13 s 极化程度影响因素: 电场强度(有关) 电源频率(无关) 温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7、离子结合力) 极化弹性:弹性 消耗能量:无,2. 离子式极化,23,极化机理:偶极子定向排列 介质类型:具有永久性偶极子的极性介质 建立极化时间:需时较长,10-1010-2 s 极化程度影响因素: 电场强度(有关) 电源频率(有关,频率升高,极化减弱) 温度(低温段增加,高温段降低(热运动) 极化弹性:非弹性 消耗能量:有,3. 偶极子极化,24,4. 夹层式(界面)极化,当t=0: 当t=:,25,一般情况下: 电荷从t=0到t=时会重新分配,在介质的交界面处积累电荷。这些电荷形成的极化形式称夹层式(界面)极化。 极化的时间常数: 高压绝缘介质的电导G通常都很小,因此夹层极化只有在低频时才

8、有意义。 同样,去掉外加电压后,释放极化电荷的时间也很长。注意安全。,4. 夹层式(界面)极化,26,极化机理:带电质点移动 介质类型:不均匀夹层介质中 建立极化时间:很长,从数s到数h 极化程度影响因素: 电场强度(有关) 电源频率(低频下存在) 温度(有关) 极化弹性:非弹性 消耗能量:有,4. 夹层式(界面)极化,27,极化机理:正负自由离子移动到电极附近, 形成空间电荷 介质类型:含离子和杂质离子的介质 建立极化时间:很长 极化程度影响因素: 电场强度(有关) 电源频率(低频下存在) 温度(有关) 极化弹性:非弹性 消耗能量:有,5.空间电荷极化,28,常用电介质的介电常数,29,讨论

9、极化的意义:,选择电容器的介质时,希望 大;选择其他绝缘结构的材料,希望小。 组合绝缘的配合。如油纸绝缘、气泡局放。 极化形式关系到介损,即材料的发热、劣化。 在绝缘预防性实验中,夹层极化可用来判断绝缘受潮情况。,30,平行平板电极间距离为2cm,在电极上施加55kV的工频电压时未发生间隙击穿,当板电极间放入一厚为1cm的聚乙烯板(r=2.3)时,问此时是否会发生间隙击穿现象?为什么?并请计算插入聚乙烯板前后的各介质中的电场分布。,电介质极化应用实例,31,解: (1)插入前:Ea=V0/d=55/2=27.5 kV/cm (2)插入后:Vs/Va= a / s,得 Va=2.3Vs V0=V

10、s+Va=3.3Vs Vs=V0/3.3=55/3.3=16.7 (kV) Es=16.7 kV/cm Va=V0-Vs=55-16.7=38.3 (kV) Ea=38.3 kV/cm30 kV/cm的空气击穿场强 故插入聚乙烯板后空气间隙击穿,32,2.1.2 电介质的电导,来源:电介质不是理想的绝缘体,其内部会存在带电粒子。它们在电场下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子电导 电介质的电导 离子电导(主要) 与导体的电导相比,电介质电导的特点: 1) 主要载流子是离子 2) 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指数上升。,33,电介质的吸收现象,电介质中的电流与时间的关系,i=ic+ia+ig ic: 电容电流 i

11、a:吸收电流,由各种 极化过程产生 ig:电导电流,或泄漏 电流,34,电介质的绝缘电阻,定义: 电介质中的绝缘电阻一般为M 特点: 1) 负温度系数 2) 随外施电压上升而下降。 3)随加压时间延长而增大。,35,讨论电导的意义:,1) 在绝缘预防性实验中,由绝缘电阻或者泄漏 电流判断绝缘是否受潮或者劣化。 2) 直流设备中有多层介质时(如直流电缆), 其电压分布与电导成反比,设计时需考虑。 3) 设计绝缘结构时,要考虑到环境对电导的影 响。 4) 对于某些能量较小的电源,如静电发生器, 要减小表面的泄漏电流以保证得到高电压。 5) 有些情况下要设法减小绝缘电阻值。如高压 套管附近涂上半导体

12、釉等。,36,2.1.3 电介质的损耗,损耗,极化损耗(DC下无),电导损耗(DC、AC都有),37,介质损耗正切角(tg ),:泄漏电流,由电导引起 :吸收电流,也叫极化电流,由极化引起 :电容电流。,38,介质损耗正切角(tg ),介损:,损耗功率:,39,介质损耗正切角(tg ),40,影响tg 的主要因素之一:温度,tg和温度的关系,tt2:极化减弱,电导上升,电导占主导 当f增加时,极化程度降低,因此需要提高温度才能达到最大值。,41,影响tg 的主要因素之二:频率,当频率不太高时,随f增加,偶极子转向加快,损耗增加 当频率大过某一值后,偶极子来不及转向,损耗减小,tg和频率的关系,

13、42,影响tg 的主要因素之三:外加电压,外加电压低, 总损耗电导损耗极化损耗 外加电压超过U0时,介质内部开始出现局部放电,消耗电离能 总损耗电导损耗极化损耗电离损耗,tg和外加电压的关系,43,2.2 液体电介质的击穿,(一) 电击穿理论 主要用于纯净液体的击穿解释 机理:对于纯净的液体,由阴极通过热发射或者强场发射出来的电子,碰撞液体分子,产生碰撞电离,并形成电子崩,电流大到一定值后,液体击穿。 液体的分子密度很高,因此电子的 很小,击穿电压就很高。 类似于汤逊放电理论,44,(二)气泡击穿理论(小桥理论),主要用于不纯净的液体 机理: 1)液体中的气泡先发生放电,产生的带电粒子 撞击液

14、体分子,使之分解,又产生气泡。气 泡逐渐增,形成贯通两级的“小桥”通道。 2)液体中的杂质(水、纤维)极化,并沿电场 方向排列,逐渐形成小桥。杂质的电导大, 引起泄漏电流增大,温度升高,水分气化, 形成气泡,贯通两级后,击穿。,45,影响液体电介质击穿的主要因素,自身品质 温度 电压作用时间 电场均匀度 压力,46,影响因素自身品质,总的来说,杂质多,击穿电压减低。 与水分的关系: 与纤维的关系:,击穿电压与含水量的关系,均匀电场:纤维越多, 击穿电压越低 不均匀电场:高场强处 发生的局放绕到液体 ,不易形成小桥,杂 质影响小 冲击电压:作用时间短 ,也不易形成小桥。,47,影响因素温度,干燥的变压器油:击穿电压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受潮的变压器油:当温度在5以下时,油很稠,小桥排列困难;在060 范围内,由于油中的悬浮状态的水分随温度升高转变为融解状态,击穿电压升高;温度更高时,油中水分开始气化,产生气泡,易形成小桥,又使击穿电压降低。,击穿电压与温度的关系较复杂,随液体介质的品质、电场的均匀程度、电压形式的不同而不同。,48,影响因素电压作用时间,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