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流行状况及防治策略教学案例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43487381 上传时间:2020-08-30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丙肝流行状况及防治策略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丙肝流行状况及防治策略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丙肝流行状况及防治策略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丙肝流行状况及防治策略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丙肝流行状况及防治策略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丙肝流行状况及防治策略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丙肝流行状况及防治策略教学案例(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丙型肝炎流行与防治策略,性艾中心丙肝性病室 庞琳 2014年8月,丙肝病例报告数:2004-2013年,2007-2013历年丙肝报告病例年龄构成(%),丙肝病例报告:分省情况,2013年病例报告数及占 全国比例前五位省份: 河南(34371例,16.9%) 广东(20546例,10.1%) 新疆(12360例,6.1%) 湖南(11622例,5.7%) 广西(9941例,4.9%),2013年报告发病率 前五位省份: 新疆(55.4/10万) 青海(37.2/10万) 河南(36.5/10万) 甘肃(29.1/10万) 内蒙古(28.3/10万),2010-2013 年丙肝哨点监测人群HCV

2、阳性率(%),2013年哨点监测特定人群HCV感染率,2013年监测哨点HCV抗体检测结果:共检测 894906人,HCV抗体阳性检出率 5.50%,近年来上报或舆情报告的丙肝聚集性疫情,问题:,丙肝聚集性疫情(事件)还会继续发生吗?,回答:,是的!,原因:,大量HCV感染者“隐匿”存在 (既往感染者可以“集中发现”) 促使HCV传播的危险因素存在 (新近感染者可以“集中爆发”),我国丙肝的人群感染率和估计数,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HCV抗体阳性率为 3.20%; 2006年结合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HCV抗体调整阳性率为 0.43%。 如果据2006年流调结果,结合高

3、危人群及其感染率估计HCV抗体阳性者约760万,我国丙型肝炎流行特点,局部灶状与范围集中感染情况多,地域广; 病例报告以30岁以上人群为主 ; 吸毒为最主要感染途径; 医源性传播(如肾透析、侵入性诊疗及不安全注射等)是高传播风险 既往非法采供血、输血、不安全注射及滥用注射类药物导致遗留问题较严重,逐步显现;,丙肝疫情上升原因分析(一),一、既往感染患者陆续被发现:绝大部分的丙肝既往感染者并不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由于丙肝检测能力提高和病例报告系统敏感性增加,以及宣传力度和检测力度增大等原因,使得报告、发现的患者逐年增加。 二、诊断不规范:部分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受医疗条件和知识水平所限

4、,未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丙肝诊断行业标准,将未进行丙肝核酸检测的丙肝抗体阳性感染者以实验室诊断病例进行报告,丙肝疫情上升原因分析(二),三、重复报告病例。丙肝属慢性传染病,病程长,患者反复就医,医疗机构反复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造成重复报告。2012年,中国疾控中心性艾中心对部分省份2009-2011年丙肝病例质量核查结果显示,年内平均重复报告率为3.8%,3年间重复报告率为6.9% 四、感染危险因素持续存在,新感染者仍在发生。尽管我国不断加强血液及血制品管理,并开展了综合干预工作,但不规范医疗操作,共用注射器吸毒、患者无保护性行为,纹身、针灸、打耳洞、理发刮面等诸多危险因素依然存在,丙肝感染危险

5、因素专项调查,2013年,在8省开展了丙肝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丙肝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吸毒史 1999年前输血史 乡级以下医疗机构注射史 创伤性美容史 针灸史 口腔诊疗史 不安全性行为,我国丙肝防治面临的主要挑战,大量HCV既往感染者未被发现。感染丙肝及现患病人的真实数量不清; 导致HCV传播的“危险因素”仍存在; 自2009年起,已发生几起丙肝聚集性疫情; 医务人员培训不足、报病意识差、疫情错报漏报情况严重,疫情数据失真; 缺乏普遍和有效的医疗保障政策,丙肝患者医疗负担沉重,治疗比例低; 大众人群对丙肝的认识有误区(可治愈和感染途径认识等),丙肝病例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丙型

6、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2001年首次发布 2008年第一次修订,现行“传染病报告卡”与“丙肝诊断标准”比较,丙肝病例报告数据质量核查结果-2013年,目的: 依据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213-2008)) 评价医疗机构丙肝诊断及病例报告情况 地点及内容: 5省20家医院(地市级9家,县区级11家 ) 对2013年第1季度丙肝病例报告情况进行调查 实验室检测丙肝阳性病例的报告率 丙肝病例的实际分类及分类正确率 临床医生对现丙肝诊断报告标准掌握情况,丙肝病例疫情报告情况,报告病例的分类正确率,临床医生对现丙肝诊断标准掌握情况,多数临床医生不知晓该标准 缺乏专门培训 部分医生认为有抗-HCV阳

7、性结果即为实验室确诊丙肝病例 对急、慢性分类根据经验判断,未考虑必须是实验室确诊病例 各地对抗-HCV阳性筛查结果是否报告标准不一,丙肝全球现状,全球HCV感染率约为 3%,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300-400万,约有1.5亿慢性丙肝患者 估计每年有35万人死于丙肝相关的肝脏疾病 全球HCV传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是静脉注射吸毒和医源性感染,77个国家静脉吸毒者HCV感染率,25个国家的IDU人群丙肝感染率是60-80% 12个国家的IDU人群丙肝感染率是80% 全球约有1000万IDU的HCV血清抗体阳性,部分国家HCV感染主要危险因素,2012年,WHO发布“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全球行动框架”,

8、降低病毒性肝炎致病因子的传播 降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改善病毒性肝炎病人的关怀和治疗 降低病毒性肝炎在个人、社区及人群层面上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全球行动框架:核心策略,策略1: 提高认知,促进合作与动员资源,策略 2: 询证政策和指导行动的数据,策略 3: 预防病毒的传播,策略 4: 筛查、关怀和治疗,我国目前丙肝防治策略(一),一、加强和改善疫情监测,开展流调和预警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和病例报告的质量控制工作,为掌握丙肝真实疫情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利用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在重点人群中开展丙肝监测工作;在丙肝流行重点地区建立丙肝疫情早期预警机制,通过疫情监测、舆情监测和哨兵医生报告系统,

9、对丙肝聚集性疫情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二、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供规范的丙肝诊治服务和准确报病。加强对开展丙肝诊疗业务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医务人员要严格根据国家丙肝诊断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对丙肝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咨询和健康教育,并按照规定报告疫情。同时,加强医疗机构有关科室已开展的丙肝筛查工作,对筛查结果阳性者要进行阳性结果告知和咨询,并提供转介服务。,我国目前丙肝防治策略(二),三、结合艾滋病干预工作,加强吸毒人群中丙肝防治工作开展静脉吸毒人群中有最高的丙肝病毒感染率,是丙肝防治工作最重要的目标人群。结合美沙酮、针具交换和社区干预等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加强吸毒人群中丙肝检测、阳性告知、咨询

10、、健康教育和转介等服务的提供。 四、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力度,减低医源性传播。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开展集中整治,严格基层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准入标准,特别要严格监控不安全注射等现象的发生,严厉打击无照无证行医等违法行为。加强医疗机构透析设备、肠镜、胃镜、手术器械、牙科器械等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和院内感染控制,规范注射、静脉输液、侵入性诊断治疗等医疗行为,降低医源性传播风险。,我国目前丙肝防治策略(三),五、加强健康教育工作覆盖面,正面引导大众及媒体。大众和媒体普遍对丙肝有错误或不完全正确的认识,需要尽快针对大众人群,特别在丙肝疫情较为严重地区,普及丙肝可防可治知识为核心内容,宣传丙肝感染危险

11、因素,提倡自我保护。适时向社会公布我国丙肝流行状况,引导舆论媒体和群众正确认识我国丙肝流行状况,消除恐慌心理。正确引导大众媒体对丙肝聚集性疫情的报道,避免新闻炒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六、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防控水平。一是加强医疗机构,特别是重点地区医疗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使其逐步具备开展丙肝核酸检测的能力。二是加强基层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医护人员正确诊断、有效治疗及咨询服务的能力,并能够严格执行卫生部丙肝诊断行业标准,规范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各项内容,避免错报、重报。三是加强疾控机构疫情预警和聚集性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及时发现和科学处理聚集性疫情。,我国目前丙肝防治策略(四)

12、,七、有效推动和完善保障政策,减轻丙肝患者医疗负担,实现“治疗即预防”策略。争取将丙肝治疗纳入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切实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全国性政策未出台前,鼓励疫情高发地区逐步试点将丙肝纳入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范围。通过对丙肝现症病人的有效治疗和治愈,减少传染源,实现“治疗即预防”策略。 八、制定国家丙肝防治规划,推动全国丙肝防治工作有效开展。 鉴于当前丙肝防治的紧迫性,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需要尽快制定适合我国现状和国情的丙肝防治规划或行动计划,明确丙肝防治的工作目标、核心策略和政策与经费投入。 从试点省探索和推进综合防控工作,不究旧账;,世界肝炎日7月28日,h,谢 谢!,丙肝早治疗,利己更利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