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苏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野原 文档编号:143412151 上传时间:2020-08-29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2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苏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精编)苏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精编)苏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精编)苏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精编)苏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苏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苏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编)苏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苏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一、背景与环境苏州市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第二,人均GDP达到15000美元,为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内在需求。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区三城”建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为苏州市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将使苏州市信息化建设迎来高速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苏州市信息化建设必须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律,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把信息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明确发展目标和思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智慧苏州”建设,使信息化成为苏州在新一轮技

2、术革新浪潮中占据主动,赢得先机。(一)背景1、信息化是苏州建设“三区三城”的必然要求建设“三区三城”是苏州市“十二五”发展的总目标。“三区三城”中的“三区”是指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和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三城”是指高端产业城市、最佳宜居城市和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此外,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到2015年苏州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这些都离不开信息化。实践证明,信息化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没有信息技术支撑的制造业难以成为先进制造业,没有信息技术支撑的服务业难以成为现代服务业,没有信息技术支撑的管理难以成为科学管理。信息化

3、可以激发自主创新活力,加快自主创新速度。信息化是推进健康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是推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是促进旅游业发展、文化繁荣的有力手段。2、信息化是苏州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必然要求推进信息化是推进苏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调结构、转方式”是苏州“十二五”发展的主线。当前,苏州市正处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面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转变苏州市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有利于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和渗透效应,加快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4、有利于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发展,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创新,提升传统产业能级,催生新兴产业门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有效整合全市产业发展资源,率先探索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3、信息化是苏州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富民惠民是“十二五”发展的根本要求。苏州的民生质量和社会事业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城市的发展水平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这要求苏州市在“十二五”时期,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城乡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更加注重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协调,更加注重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营造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

5、。富民惠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苏州市要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十二五”的发展追求,让发展成果最终落到民生保障和改善上来。信息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信息化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医疗卫生发展水平,有利于促进就业,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苏州人民生活质量。(二)环境1、苏州市工业规模大目前,苏州市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仅次于上海。苏州市工业规模大,发展势头强劲,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苏州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599亿元,同比增长22.3%,实现规模以

6、上工业增加值5434亿元,同比增长16.8%。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轻工、冶金和化工六大优势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484亿元(含新兴产业产值71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5.5%,同比增长23%。2、苏州市信息化发展快“十一五”期间,苏州市紧紧抓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给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化逐步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苏州市信息化指数名列全省第一,信息化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总体而言,苏州市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电子政务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大力实施,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

7、提升,农村信息化成绩斐然,信息化保障措施体系逐步完善。3、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比重高近年来,苏州市信息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已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为苏州市开展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907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9%,占江苏省的52%,占全国的12%以上,已成为国内规模大、门类齐、水平高、配套强的电子信息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重镇。4、苏州市吴文化氛围浓苏州城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吴文化是一种诚实守信、重文守礼、尊重人才、精细认真、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文化。浓郁的吴文化,为苏州

8、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是非常好的人文条件。二、现状与分析(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苏州市紧紧抓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给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化逐步成为苏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苏州市信息化指数达到84.7,名列全省第一,信息化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有力促进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1、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苏州数字传输主干网容量和传输速率不断提高,宽带IP城域网实现了五市七区的全覆盖。传输骨干网带宽达到400G,城域网出口带宽超过600G。到2010年底,全市宽带用户数已达202.77万户,接入率达96.82%

9、。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300多万户,固定电话用户超过390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超过200万户。各级党政机关和社区(村)上网率达到100%,全市有线数字电视普及率达到100%。2、电子政务稳步推进近年来,苏州市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建成省辖市第一个覆盖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电子政务外网和第一个连接全市所有社区居委会和行政村的社区网;率先建设了“五大基础数据库”(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政务信息数据库和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四大中心”(市级政务网络管理中心、政务数据中心、数字认证中心和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和“两大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协同工作平台)。开通了“中国苏州”WAP网

10、站,建成了全市公文交换系统、公务邮件系统、提案建议管理系统、电子政务CA认证等十大系统,实施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四级网络和信息系统、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系统、数字档案馆系统等近百个政府信息化应用项目。国税纳税户电子申报率达到99.5%,地税纳税户电子申报率达到99.1%。苏州市政府门户网站“中国苏州”连续多年在全国政府门户网站评比中名列前茅。“权力阳光运行”一市七网已经开始运行。3、企业信息化大力实施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制定了苏州市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两化融合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网络,发布了苏州市企业两化融合考评指标体系(试行)。在两化融合工作中,苏州遵循“政府

11、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重点实施了信息化技术改造、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创新、信息化服务四大工程。2010年4月,苏州工业园区成为江苏省首批两化融合示范区,IP融合通信成为全省第一个两化融合示范基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评为江苏省第二批两化融合示范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评为江苏省两化融合试验区。沙钢集团等6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第一批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常熟中利科技集团等3家企业的3个示范项目获得2010年省级现代服务业(软件产业-两化融合)300万的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奖励。至2010年底,苏州已创建完成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2家,试验区1家,示范企业3家,试点企业28家。苏州市设立了企业

12、信息化服务中心,充分利用SaaS技术,整合软件、通信等技术和服务资源,实施“万家企业信息化推广应用计划”,把加快企业信息化应用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作为推进两化融合的突破口。风云网络、苏州中小企业服务网、苏州通联物流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等一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显著。全市以行业龙头为主体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吸纳各类配套企业加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供应链平台。依托现有各大专业市场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成为苏州市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4、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全市574所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建制学校全部实现10M以上光纤接入,基本实现“班班通”。建成苏州市教育门户网、苏州市教育局电子政务网、苏州

13、教育资源网、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等五大教育信息化平台。在医疗卫生信息化方面,苏州卫生城域网建成。120急救系统与110接警系统实现并网运行。医疗一卡通工程已上线运行。“健康苏州网”为市民提供了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在社会保障信息化方面,苏州在全省率先建成了覆盖全市范围的社会保险广域网络,社保基金中心已和全市260家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以及各区社保经办机构、市财政进行了实时联网。“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已投入运行。5、农村信息化建设成绩斐然“十一五”期间,苏州农村信息化发展迅速,建成开通农业(农林、水产)门户网站9个,市级专业网站3个,实现农业信息网络“镇镇通”,并且大部分

14、上网乡镇都达到农业部规定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五个一”标准。苏州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双向互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在江苏省对首批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村镇评选中,苏州市有12个镇荣获三星级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镇称号,36个镇荣获二星级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镇称号,有10个镇荣获一星级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镇称号,有5个村荣获三星级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村称号,有40个村荣获二星级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村称号。6、信息化保障措施体系逐步完善苏州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成立了苏州市信

15、息化领导小组,组建了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苏州市政府不少单位都设有信息处,下属市(区)政府也普遍拥有信息化机构。苏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信息化政策文件,包括苏州市政府信息化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数字苏州”电子政务专项规划和苏州市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建设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苏州市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工作的意见等。(二)存在问题近年来,苏州市信息化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与“三区三城”建设的要求比,与国际先进城市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还没有根本消除。主要问题如下:1、信息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和共享在电子政务领域,由于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有待加强,条块分割问题仍未解决,跨部门信

16、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缺乏体制机制的支持,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还大量存在。许多部门建设的应用系统,数据格式不同,缺乏数据接口,难以实现互联互通,限制了信息化效益的发挥。苏州市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较低。苏州市政府各单位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但由于缺乏信息共享方面的政策法规,在部门利益驱使下,政务数据难以实现共享。这一方面会造成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方面的漏洞,另一方面给企业和市民带来信息重复填写等不便。苏州虽然在江苏省率先开展了“五大基础数据库”(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政务信息数据库和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但这些数据库缺乏有效整合,共享程度有待提高,阻碍了这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2、信息化应用有待深化和创新目前,苏州市信息化应用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智能化程度不高,离“智慧城市”还有相当距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