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学案4.16报任安书语文必修1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3374938 上传时间:2020-08-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学案4.16报任安书语文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学案4.16报任安书语文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学案4.16报任安书语文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学案4.16报任安书语文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学案4.16报任安书语文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学案4.16报任安书语文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学案4.16报任安书语文必修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报任安书(节选)相关知识精讲 1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三十八岁做太史令。四十二岁那年,汉武帝下令实行太初历,即改秦历为夏历。司马迁认为这应该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便在这年着手写史记。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于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发生了李陵出击匈奴、被俘投降的事件。司马迁根据平时对李陵的了解,认为李陵并非真心投降,而是想找机会报答汉朝。武帝认为他是在有意为李陵辩护,因此,把他下狱治罪。他因“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 (报任安书)到天汉三年,遭到残酷的“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宦者的身份

2、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2任安简介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

3、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土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3作者简介 司马迁,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秘籍,职司记载”。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文献。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南到江淮一带和会稽、长沙等地,北到齐、鲁,西到大梁、登封,最后回到长安。回长安不久,做了郎中,曾随汉武帝到过西北的扶 风,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后来又随汉武帝到过东海和长城。他的

4、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他都注意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公元前108年继父任太史令。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公元前99年李 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 入狱受了腐刑。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公元前年出狱,做了中书令。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史记在爱憎分明和寄寓作者人生感慨等方面和离骚有相同之处。指出了史记和离骚同样熔铸着作者司马迁深沉而强烈的主观感情。这一点司马迁在他的太

5、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里都有极剀切沉痛的自述。4报任安书主要思想评介报任安书原文较长,选作课文时作了删节。原文开头叙述对方来信之意和回信迟的原因,为保持课文,的相对完整性,仅删去说明回信迟的一部分以下。班固对这封信的评价是“幽而发愤,书亦信矣。”颜师古注:“言其报任安书自陈己志,信不谬。”课文节选信的下半部分,就是为了突出“幽而发愤”“自陈己志”这个主题。这封书信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文中“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是每况愈下,循次九而至底,不辱四、受辱五

6、,事归一致而词判正反,变化以避呆板。”即以整封书信的构思而论,从任安的来信及自己迟迟没有回信谈起,然后说到不能将任安来信中“推贤进士”的劝告付诸实施的理由,再说到自己因李陵事件而获罪的经过,从而归结到自己之所以受辱而不“引决自裁”是为了“发愤著书”,结尾处再次说到自己不能将任安来信中“推贤进士”的劝告付诸实施。以与书信的开头相呼应,无不经过精心的安排,充分表达了作者郁结在胸中的“愤懑”不平之气。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集中表现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思想:“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

7、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作者也将这一段话写了进去(只在字句上稍有不同),可见司马迁对这一段话的重视正是在这种“述往事、思来者”的思想指导下,司马迁广采历史旧闻,考其成败兴废之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两千多年来,司马迁所提出的这个“发愤著书”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杜甫诗云:“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发愤著书”应该说是一条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许多生平坎坷的作家所无法逃避的残酷的规律。 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

8、,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报任安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篇足以使司马迁“复生”的奇文,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如此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司马迁的那种激扬喷薄的思想感情,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本文是了解司马迁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文献,作者借给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 5写作特点 (1)文章重铺排,重夸张,以酣畅淋漓取胜,引证了大量史料,使用了许多比喻手法,构成一种不可折服的气势。为了加强文章的逻辑性,突出文章的气势感,作者有时甚至不惜故意使用某

9、些违背事实的夸张。如“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里对吕不韦、韩非以及关于诗经的说法,虽然都与事实有出入。这是司马迁为了行文的需要而故意这么说的,遭磨难可以变成好事。历史上有许多事实可以作为证明。 (2)语言富有抒情性。文章充满了由于受宫刑而导致的强烈的怨愤之气,带有“复仇”因素的忍辱发愤、死里求生、不达目的死不瞑目的艰苦奋斗之志,对即将完成的自己的事业的欣喜与自豪均通过富有抒情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基础演练与综合应用1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不是谦称的一项是A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 B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 C贱息舒棋最少

10、 D有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2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再拜:再一次下拜B推贤进士为务 务:事务、工作C若望仆不相师 师;效仿D刑不上大夫 刑:刑罚3下列句中的“过”与“幸勿为过”中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凡四方之士无不过而拜且泣者 B无乃尔是过与?C过犹不及 D虎兕出于柙,谁之过与?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一致的一项是( )A固主上所戏弄 B素所自树立使然也C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D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封建刑狱制度的黑暗、残酷的一组是 ( ) 仆之先,固主上所戏弄 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 今交手足,受木

11、索,暴肌肤,受榜篓,幽于圜墙之中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 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至于鞭篓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A B C D6给下面两段文字加上标点。(在原文上加)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则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死罪矣。 (墨子) 7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之所以“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什么? 8将作者用来勉励自己的古人忍辱负重的事例默写出

12、来。 阅读下列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913题。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以推贤进土,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下流多谤议 下流:指负罪受辱的处境 B垢弥甚耳 弥:通过C以通其狂惑 通:通过 D然后是非乃定 是:正确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且负下未易居 故且从俗浮沉B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曼辞以自饰C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无益于俗 D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身直为闺阁之臣 11本段作者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12理解填空。“且负下未易居”说的是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至“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写 ;“姑且从俗浮沉”至“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写 ,也是写 的。1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译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