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导学案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节文言文阅读课时1实词的推断及翻译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3371386 上传时间:2020-08-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导学案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节文言文阅读课时1实词的推断及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语文二轮导学案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节文言文阅读课时1实词的推断及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语文二轮导学案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节文言文阅读课时1实词的推断及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语文二轮导学案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节文言文阅读课时1实词的推断及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导学案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节文言文阅读课时1实词的推断及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导学案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节文言文阅读课时1实词的推断及翻译(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1实词的推断及翻译自 主 学 习实词的推断及翻译的考查点:一是对实词的判断能力;二是理解实词在文章中的深层含意的能力。前者一般包括两方面的知识:积累性重要实词的古今异义、固定结构;规律性实词的活用现象。后者主要考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实词在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和作用,强调了语境意识。1. 进一步增强语境意识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善于结合上下文,对词义进行推敲判断,切忌断章取义。2. 考前回归课本高考文言实词多出自课本,尤其是课本中的注释,读文本是巩固文言实词的重要手段。切实掌握课内所学,才能灵活地把课内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增加阅读量,培养语感高三复习阶段,争取每天

2、能做一篇文言文。选材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特别是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题和各大省市的模拟题。1. 因文定义法(语境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完全记忆识别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可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大概含义,这就是因文定义法。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就是要借助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认真揣摩,仔细推断。上下文之间往往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例如:2004年江苏卷第11题B项“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题目中解作“强迫”显然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意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2. 字形结构法汉字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通过

3、分析字形结构,再联系前后文,可以推测其大致含义。例如:由“辽人常越境而汲”中的“汲”的偏旁,即可推断出这个词义应该与“水”有关。“越境”是一个动作,“而”表示修饰关系,可以推断“汲”是一个动词,根据语境,解释为“取水”。3. 语法推断法判断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例如: 沛公军霸上;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本纪)两个句子中有一个相同的结构“沛公军”,但分析句子结构则不难发现,中“军”作谓语,应是动词,译为“驻军”;而中“军”充当句中宾语,则是名词,应译为“军队”。又如2008年江苏卷第6题D项“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动词“失”与“度”构成动宾关系,“度”

4、应为名词,而选项中解释为“考虑”,是动词,且与修饰语“常”语义上不搭配,由此可知该项错误。4. 互文对举法(相似结构推断法)互文法就是根据其对称的原则互相解释。古汉语讲究语言工整,在一些语言结构中,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相近或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出与之相应的未知词的词性、词义。例如:“齐人追亡逐北”,“追”与“逐”相对应,且同义,那么“亡”与“北”也应同义,“亡”为“败逃者”,那么“北”也应为“败逃者”。5. 联想迁移法(课外材料课内找)许多文言实词都可以在中学教材中找到联系点。因此,可以展开联想,由试题联想到教材中的相关文句,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从而推断试题中的实词词义。例

5、如:2012年山东卷中“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夺”可以联想课文陈情表中“舅夺母志”,解释为“改变”。6. 成语推断法成语中的许多字词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本义,因此,可以借助熟悉的成语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例如:“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据上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又如2008年江苏卷第6题C项“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对“壁”的理解,可以联想成语“作壁上观”“坚壁清野”等,推知解释为“营垒”。总之,文言实词翻译的要点是:古今有差异又有关联的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要将积累的知识和语意相结合进行推断,不能单凭知识积累,也不能只靠语意推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