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学案2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3371100 上传时间:2020-08-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学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学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学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学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学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学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学案2(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 级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编号:8编制时间:11.3编制人:霍立珍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课标要求考纲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 1.知识与能力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 2.过程与方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揣摩重点语段的含义及感情色彩,体会演讲词思想性与艺术性、鼓动性与形象性相结合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马丁路德金的崇高献身精神。【学习目标】1.记住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能说出其特殊用法。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3.熟读并背诵课文。【重、难点】1.重点:体会课文景、

2、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2.难点:知道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说出并体会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苏轼生平、本文的创作背景及“赋”的相关知识。2、识记第一段中实虚词等重点文言知识,学会辨析其中的基本的文言句式。3、学会一些文言文翻译方法:连译法、意译法、互文译法、对子句译法。4、背诵第一段,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预习案】【任务一】利用 5 分钟时间,勾画你未掌握的知识。【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

3、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

4、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1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组内评价: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

5、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本文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任务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重点字音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舳舻千里()旌旗()酾酒()横槊()渔樵()扁舟()匏

6、樽(蜉蝣()无尽藏()狼籍()枕藉()【任务三】精读第一段,结合注释翻译文本,完成以下题目1.通假字(1)举杯属客 ()(2)冯虚御风 ()2.古今异义白露古义:今义:茫然 古义:今义:3.特殊句式并翻译(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月出于东山之上。4、第一段写了苏轼游历赤壁的时间、地点,并写了赤壁的山光水色,请用文中原句回答,并依层次而背。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景:风感受:月露舟我的疑惑:【探究案】1. 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用原文回答。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 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本段的感情色彩什么为主?3、思考:“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7、。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组内评价: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识记二、三段中重点实词、虚词,学会辨析其中基本文言句式。2、 以诵读背诵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词语句子,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赋的韵味。【预习案】【自主学习】精读第 2、3 段,疏通文意并掌握文言五项。(20 分钟)1、词类活用(1)击空明兮溯流光(2)舞幽壑之潜蛟(3)泣孤舟之嫠妇(4)正襟危坐而问客(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8)侣鱼虾而友麋鹿2. 古今异义古义:斗牛今

8、义:古义:美人今义:3.特殊句式并翻译下列句子:(1)何为其然也?(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5 填写原文,理清三四段思想层次。全文核心在于“客之三悲”和“苏子二论”。主客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客之三悲: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组内评价:一由古(曹操“固_也”)今(“而_哉”)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二由人类渺小(“ 寄_ , _ ”)、人生短暂(“ 哀_,_”)而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三 由 理 想 (“ 挟 _ , _ ”) 现 实 (“ 知_”)矛盾生悲(脱世不得)。悲情层

9、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中之“况”。苏子二论:“何羡”论(“自其_,_,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是造物者_,_”)。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探究案】1. 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2.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是否太突兀?3.第三段作者运用了几组对比,请同学找出并分析其作用?第三课时1、识记三、四、五段中重点实词、虚词,学会辨析其中基本文言句式。2、以诵读背诵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词语句子体味苏轼逆境中豁达超脱、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感悟文中蕴含的哲理。【预习案】【自主学习】精读第 4、5 段

10、,疏通文意并掌握文言五项。(20 分钟)1. 解释下列词的意思(1)消长:(2)肴核:(3)相与枕藉:2词类活用不知东方之既白盖:狼籍:既白: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组内评价:3.指出特殊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4.通假字:肴核既尽,杯盘狼籍。()5. 一词多义:(1)之:哀吾生之须臾。()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2)乎:郁乎苍苍()相与枕藉乎舟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而又何羡乎()(3)长:抱明月而长终()而卒莫消长也()6.翻译下面文言句子:(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

11、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2)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探究案】1.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2.最后一段用酒后一片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景象作结的作用及深刻含义?3、思考:第三段客人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即本文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组内评价:【课外拓展】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1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