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政治 第5课 与父母平等沟通教案 苏教版.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3254434 上传时间:2020-08-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政治 第5课 与父母平等沟通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政治 第5课 与父母平等沟通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政治 第5课 与父母平等沟通教案 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政治 第5课 与父母平等沟通教案 苏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 与父母平等沟通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父母,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 2正确理解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懂得与父母平等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知识与能力 1能以平等的态度与父母沟通,掌握一些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具体方法,学会沟通的技巧和克服逆反心理。 2认识逆反心理的危害,积极主动地与父母交流、沟通,努力做到有话好好说,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学设计1:跨越代沟 导入新课: (故事请一学生课前准备好,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呈现,请一学生有表情地讲

2、) 1 故事:一只公鸡发现土里埋着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它以为是什么好吃的东西,就把珍珠刨了出来,费力地想把它咽下去。但当公鸡发现这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并不是什么好吃的东西时,它马上就把珍珠吐了出来。这时珍珠对公鸡说:“我是一颗珍贵的珍珠,一个人想要找到一颗珍珠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啊! 而你怎么这么轻易地就把我丢弃了呢?”公鸡说:“有什么了不起啊,如果谁给我一颗谷物,我马上就拿你去交换。” 1 故事讲完后,请学生讨论(多媒体呈现): (1)公鸡发现了一颗珍贵的珍珠,为什么却把它轻易地丢弃了呢? (2)在公鸡眼中,为什么一颗珍珠和一颗谷物的价值是一样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首先肯定学生的发

3、言)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家庭生活中,类似于珍珠与公鸡对待不同事物的看法经常发生在你与父母之间。你的价值观总是和你父母的价值观相左,父母视为“珍珠”的东西,你却不屑一顾,而你认为至关重要的“谷物”,你父母又不在意。全世界的父母都一样,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却不认为那些是最好的,这就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你的成长,你的变化,就是“代沟”产生的首要原因。在此,教材上有一段很精彩的材料,或许更能体现你们的变化(多媒体呈现)。 讲解新课: (请一名学生扮演儿子,要求扮演的同学能按照不同年龄段的想法,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要求其他的同学也要身临其境地体会自己对爸爸的看法。) 对话:(1

4、)为什么儿子眼中的父亲,竟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 (2)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对父亲的看法有什么变化? (3)你的父亲在你现在的眼中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通过学生的扮演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对话,分析代沟形成的原因。) 一、代沟形成的原因 师:对爸爸的评价,无疑是自己成长的变化,是对他人认识的变化,是思维由幼稚到成熟的变化。其中经历了朦胧的敬畏到朦胧的批判,最后到客观的认识三个阶段。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7岁前,父母在我们心目中是权威,我们绝对服从父母的管教。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我们看到父母的不足,和父母的想法产生了偏差。到了青春期,这种偏差最大;26岁以后,开始客观地

5、认识父母。(由此引出代沟的含义) 二、代沟的含义 通过讨论、探究代沟的表现,找出自己与父母进行沟通的方法。 对第一个问题的探究建议:先让学生就在生活方面与父母的差异展开讨论,然后请学生一一回答,并随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让学生填在书中的空格内。 三、代沟的表现 (填表的内容见教学资料上的图表,表中所填的内容不惟一,答案应该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学生的实际即可。在生活方面除了表中列举的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如业余爱好、交友、个人隐私、音乐、学习方面等等,这些都可以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其目的是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尝试着在这些问题上与父母进行沟通,多想想父母观点的合理性,并

6、在实际行动上努力去做。) 师:总之,在生活方面与父母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上一代重实际,似乎不注意生活的享受;下一代则多幻想,比较重视享受。这仅是代沟表现的类型之一。还有的表现在:思想方面:上一代比较务实、保守、不主张批评;下一代主张自由、创新、开放的思想,希望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行为方面:上一代赞成维持传统的形式,处事谨慎、冷静,认为做事应有原则,稳扎稳打,不接受新的花样;下一代则喜欢冒险性的活动,敢作敢为,认为各人应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不必顾及别人的看法,不应有太多拘束。家庭责任方面:上一代对家庭愿做出牺牲,主张大家庭制,认为子女必须孝顺服从父母;下一代重视个人的享受和自由,喜欢小家庭制,

7、认为子女的意见应被考虑。同学交往方面:上一代态度保守,认为男女交往是件严肃的事;下一代则主张广泛交友,与人交往是不可缺少的经验,与异性交往没必要大惊小怪。政治方面:上一代态度可能不怎么积极;下一代则认为应多参与,对不满的现象,希望能声机会表达意见,等等。 对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建议:教材所列举的三种态度是学生平时经常采用的,事实上这些态度并没有解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反而导致了代沟的加深。这里的每种态度所产生的后果可以让学生说,因为他们有切实的感受。然后再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哪些正确的态度(见教学资料解决与父母冲突的正确态度)可以解决你与父母之间的冲突? (让学生自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态度,随时在课本

8、上填写。) 师:沟是填不平的,可我们可以跳,可以跨啊!代沟并不影响两代人的相互接纳。 由于父母与子女不同的经历和文化差异,两代人之间就不可能没有“代沟”,这种差异有时如同写毛笔的一代、写钢笔的一代和电脑的一代的差异那样大。 四、沟通是跨越“代沟”的最好方式师:跨越代沟就要及时进行沟通。沟通能疏通子女与父母间的关系,消除子女与父母间的误会,化解子女与父母间的冲突。沟通能增进子女与父母间的亲情,激发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沟通要及时,要注意场合,要主动,要讲究策略,要形式多样。有句广告词说得很好:沟通从“心开始。好的沟通应是追求心灵的友善碰撞、融合,让双方都感到对方的真诚,而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请

9、学生阅读“知识链接”,要求结合他们自己的实际选择其中的沟通技巧,说说自己在某一个问题上与父母意见冲突最大的方面及打算如何与父母沟通。 提问:你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与父母沟通?(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1)可以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与父母心平气和地直接交流沟通;(2)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通过他们帮助自己与父母沟通;(3)可以通过电话或书信和父母沟通,等等。 师:回家再想想,看看跟父母有没有更好的沟通方式。 因为通过沟通才能理解父母的心理,懂得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常听到一些做父母的感叹:“孩子长大了,就不听我们的话了。”其实,这主要是子女与父母缺少沟

10、通所致。沟通,是指通过谈话或其他方式进行相互了解。人与人之间,当然也包括子女与父母之间,都需要沟通,只有用心沟通,才能真情交融。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师:父母的爱是深沉而伟大的,为了子女,他们甘愿付出而不求回报,你们要相信父母,尊重父母,体谅父母,父母无私的爱会伴随着你们一生。(听母爱的歌曲)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住他家,爱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会与父母和谐地相处,在爱的包容和亲情的支持下,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 因为,父母是你们最早、最亲近的朋友,所以,你们与这两位特殊的朋友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父母都希望也需要受到子女的尊重,而作为子女,理应积极地与父母经常交流、沟通

11、,常能进行换位思考,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只有这样,才能化解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共同营造一个温暖和睦的家。教学设计2:克服逆反心理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小华的烦恼 不知为什么,这段时间以来,14岁的小华总觉得父母的话不入耳,不中听,父母无论说什么他都顶嘴。以前小华与父母的感情非常好,可近来他却变了许多。小华每次发过脾气之后也很后悔,感到自己伤了父母的心。可下一次他又会不由自主地做出同样的举动,小华为此苦恼不堪。 师:小华的烦恼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可能出现。对待家长的教育,小华表现出一种怎样的态度? 学生回答:略。(学生一般可分析出他对家长表现出了不顺从、抵触甚至于抗拒的态

12、度) 教师引导:对待家长或者老师有抵触、不顷从甚至于抗拒的行为,从心理学上讲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心理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现象,它的显著特征就是抵触、不顺从乃至于抗拒。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探讨有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问题。 讲解新课: 一、逆反心理的表现及成因 1逆反心理的含义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师: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心理测试,看看我们的逆反心理的程度如何。心理测试:(见教学资料测试学生的逆反心理) 师:看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逆反心理,且它有多种表现。那么,我们仅仅对父母有逆反心理

13、吗? 2现场采访:逆反心理的表现 提问:你平时对老师(同学、社会或其他人)有逆反心理吗?具体有哪些表现? 学生分析自身存在的逆反心理: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对自己对其他 3积极探究:逆反心理的成因 小品表演: (1)小华将母亲给他买的世界名著搁在一边置之不理,大读幽默和漫画。 (2)母亲告诫小华不要狂热地追星,小华将所有的零花钱都用来买港台、日韩明星的杂志和CD,还在穿着和发型等方面刻意模仿。 (3)母亲用命令式的语气让小华复习功课,结果小华偏偏要跑出去玩耍,家长无可奈何。 角色模拟:学生完成P56探究的内容:分别从父母与子女的角度找出 “孩子”逆反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主、客观角度多层次思考)

14、。 提问:你觉得小华这样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 二、逆反心理的危害 1身临其境 (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思考一个问题) 一组:如果你是小华,每次因逆反心理和家长发生冲突后,你有哪些心理体验? 二组:如果你是小华的家人,有这么一个逆反心理严重的孩子,你有什么感受? 三组:如果你是一个社区工作者,你觉得小华这种孩子发展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四组:如果你是小华的老师和同学,你会如何看待这种学生? 学生分组总结观点,完成P55感悟的内容。 板书:逆反心理有危害 2教师引导 对自己:凡事,无论可行还是不可行,只要想干就干,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盲目行动,表现得很任性,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

15、消极、冷漠、怀疑、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这是非常有害的,对身心健康也是极为不利的。固执、高傲、自私和心胸狭窄的性格容易使人在心理上出现偏差和敌对情绪。 对家庭:家长的要求与建议,被许多同学认为是对自身的限制,从而表现出了不同的反抗形式:口服心不服,我行我素;或者直接顶撞父母,经常与父母闹矛盾、吵架,甚至打架,其结果必然影响亲子关系,严重者甚至导致家庭分裂,家不像个家,一家人的心理负担重。 对社会: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心理,看谁都不顺眼。使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对社会的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 思考,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若其进一步发展还有可能出现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甚至违法犯罪。 对其他方面:如对同学嫉妒,甚至对立;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挑刺,甚至发展到故意捣乱,以顶撞老师为荣;对亲友怀疑等等。这些逆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