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章章末总结提高人教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3251029 上传时间:2020-08-27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章章末总结提高人教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章章末总结提高人教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章章末总结提高人教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章章末总结提高人教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章章末总结提高人教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章章末总结提高人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章章末总结提高人教(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章末总结提高,本章是动力学的基础,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复习时,不仅要重视概念、规律形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它们的物理实质,还要熟练掌握分析解决运动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求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思路:(1)审清题意,分析运动过程,构建运动图景,并尽量画出草图;(2)明确题中已知及未知各量的关系,恰当选用规律;(3)若涉及多个过程,要分段分析,找准运动交接点,同时应注意s、v、a等矢量的符号规定和位移图象、速度图象的应用及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等,求解直线运动常用的方法有: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法、中间时刻速度法、比例法、推论法、逆向思维法、图象法、

2、巧选参考系法图象法在物理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运动的图象是本章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图象问题应首先明确所给的图象是什么图象,即认清图象中横、纵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它们的函数关系,要清楚地理解图象中的“点”、“线”、“斜率”、“截距”、“面积”的物理意义对某些运动过程较为复杂或较难直接列式表达的运动问题,可用运动图象来表达,此时一般选择待研究的物理量作为纵坐标从物理图象上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出物理过程的动态特征;同时,利用图象解题可以使解题过程简化,思路清晰,比解析法更巧妙、更灵活,1(2011海南)一物体自t0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速度图线如图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在06 s内,物体离出发点最远为3

3、0 m B在06 s内,物体经过的路程为40 m C在04 s内,物体的平均速率为7.5 m/s D. 56 s内,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做负功,BC,【解析】A.05 s,物体向正向运动,56 s向负向运动,故5 s末离出发点最远,A错;B.由面积法求出05 s的位移s135 m,56 s的位移s25 m,总路程为:40 m,B对;C.由面积法求出04 s的位移s30 m,平度速度为:v 7.5 m/s;C对;D.由图象知56 s过程物体加速,合力和位移同向,合力做正功,D错,2图示为高速摄影机拍摄到的子 弹穿透苹果瞬间的照片该照片 经放大后分析出,在曝光时间内, 子弹影像前后错开的距离约为子弹长

4、度的1%2%.已知子弹飞行速度约为500 m/s,由此可估算出这幅照片的曝光时间最接近( ) A103 s B106 s C109 s D1012 s,B,【解析】子弹的长度约为5 cm,则曝光时间内子弹移动的距离为s51% cm0.05 cm5104m,曝光时间t s106 s,3(2011天津)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x5tt2 (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 ) A第1 s内的位移是5 m B前2 s内的平均速度是6 m/s C任意相邻1 s内的位移差都是1 m D任意1 s内的速度增量都是2 m/s,D,【解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考查,简单题第1 s内的位移只

5、需将t1代入即可求出x6 m,A错误;前2 s内 的平均速度为 7 m/s,B错;由题 给解析式可以求得加速度为a2 m/s2,xaT2 2 m,C错;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D选项正确,4(2011安徽)一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x所用的时间为t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x所用时间为t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A,【解析】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前一段x所用的时间 为t1,平均速度为 ,即为时刻的瞬时速度;物体 在后一段x所用的时间为t2,平均速度为 ,即为 时刻的瞬时速度速度由 变化 到 的时间为t ,所以加速度a ,A正确,5(2011重庆)某人估测一竖直枯井深度,从井口静止释放一

6、石头并开始计时,经2 s听到石头落地声,由此可知井深约为(不计声音传播时间,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 ) A10 m B20 m C30 m D40 m,B,【解析】h gt2 1022 m20 m,由此可知井深约为20 m.,6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要使一颗礼花弹上升到320 m高处,在地面发射时,竖直向上的初速度至少为(g取10 m/s2)( ) A40 m/s B60 m/s C80 m/s D160 m/s,C,【解析】竖直上抛的初速度v m/s 80 m/s,选项C正确,7(2011福建)如图甲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v1运行初速度大小为v2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

7、滑水平地面上的A处滑上传送带若从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vt图象(以地面为参考系)如图乙所示已知v2v1,则( ),B,At2时刻,小物块离A处的距离达到最大 Bt2时刻,小物块相对传送带滑动的距离达到最大 C0t2时间内,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先向右后向左 D0t3时间内,小物块始终受到大小不变的摩擦力作用,【解析】由vt图象可知,物块先向左减速为零,再向右加速,最后做匀速运动,t1时刻距A最远,t2时刻相对传递带滑动的距离最大,故A错,B对.0t2时间内,物块受摩擦力一直向右t2t3时间内,物块不受摩擦力作用,故C、D均错,8(2010全国卷)汽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

8、公路上行驶,0 60 s内汽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 (1)画出汽车在060 s内的vt图线; (2)求在这60 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解析】(1)由加速度图象可知前10 s汽车匀加速,后20 s汽车匀减速恰好停止,因为图象的面积表示速度的变化,此两段的面积相等最大速度为20 m/s.所以速度图象为下图然后利用速度图象的面积求出位移 (2)汽车运动的面积为匀加速、匀速、匀减速三段的位移之和 ss1s2s3101030201020900 m.,9甲乙两车在一平直道路上同向运动,其图象如图所示,图中OPQ和OQT的面积分别为S1和S2(S2S1)初始时,甲车在乙车前方S0处( ) A若S

9、0S1S2,两车不会相遇 B若S0S1,两车相遇2次 C若S0S1,两车相遇1次 D若S0S2,两车相遇1次,ABC,【解析】若乙车追上甲车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即此时tT,则S0S1,此后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全程甲、乙仅相遇1次;若甲、乙两车速度相同时S0S1,则此时甲车仍在乙车的前面,以后乙车不可能再追上甲车了,全程中甲、乙都不会相遇选项A、B、C正确,D错误.,10(2011广东)下图是“研究匀变数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O、A、B、C、D和E为纸带上六个计数点加速度大小用a表示,(1)OD间的距离为 cm. (2)下图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st2图线(s为各计数点至同一起点的

10、距离),斜率表示 ,其大小为 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解析】(1)要估读一位(2)sv0t at2,斜率为a/2.,1.20,a/2,0.933,11(2010重庆)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f50 Hz,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中,选出零计数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下图所示,A、B、C、D是本次选定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计数点的距离: SA16.6 mm、SB126.5 mm、SD624.5 mm,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 (1)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 ; (2)打 C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 (取2

11、位有效数字) (3)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 (用SA、SB、SD和f表示),0.1 s,2.5 m/s,(3)匀加速运动的位移特征是相邻的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以aT2均匀增大,有 BCABaT2,CDBCaT2AB2aT2,BD2AB3aT2,所以 a ,【解析】(1)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每隔4个点选择一个计数点,则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 s. (2)根据间的平均速度等于点的速度得vC 2.5 m/s,12(2010安徽)(1)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中,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示数如图1所示,读数为 mm. (2)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中,用游标为20分度的卡尺测量摆球的直径,

12、示数如图2所示,读数为 cm.,0.617(0.6160.619),0.675,13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一圆柱体的长度l,用螺旋测微器测量该圆柱体的直径d,示数如下图由图可读出l cm,d mm.,2.25,6.860(或者6.859,6.861),14一种游标卡尺,它的游标尺上有50个小的等分刻度,总长度为49 mm,用它测量某物体长度,卡尺示数如下图所示,则该物体的长度是 cm.,【解析】该游标卡尺的精度为0.02 mm,故其读数为(4.10.00210)cm4.120 cm.,4.120,15(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某金属丝直径的结果如图所示该金属丝的直径是 mm. (2)用游标卡尺测定摆球的直径,测量结果如图所示,则该摆球的直径为 cm.,1.706(1.7051.707均可),0.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