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训练卷 A卷 学生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3149843 上传时间:2020-08-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60.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训练卷 A卷 学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训练卷 A卷 学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训练卷 A卷 学生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训练卷 A卷 学生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绝密 启用前(新高考)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选择题)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895年之前,中国的公开出版物多数由教会或传教士发行,主要服务

2、于商业机构或宗教团体。1895年后民间的政论报刊迅速兴起,从1895年至1898年出版的中文报纸杂志大约有120种,其中80%归国人所有。这一时期报刊创办热潮的出现反映出()A报刊成为新的大众媒介 B国人救亡意识的高涨C民众参与政治的环境改善 D西方观念对中国的影响减弱2民国时期,无锡一男聘结一女,已择日迎娶。女方寄信告之男方,说这门婚事是家兄一人之意,本人死不顺从。男方知晓真相,退还庚帖。这件事被喻为“女权发达之噶矢婚嫁文明之滥觞”。对此理解比较全面的是()A社会观念,碰撞转型 B民主自由,深入人心C妇女解放,潮流涌动 D封建思想,根深蒂固3 1860年,上海西人书馆助西人译书的文士王韬去某

3、友人家作客,友人“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味极甘醇可口”。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4申报对1873年冬发生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给予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在案件延续的三年中,发表新闻和评论60多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引起了慈禧太后的重视,促成了冤案的平反。这表明申报()A及时传播大量时事信息 B深受统治阶层的重视C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D推动清末司法近代化5如图是晚清上海妇女用缝纫机缝制衣服,这说明()工业文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B机器取代了传统手工业C妇女是生活西化的

4、主体力量 D缝纫机在上海普遍使用6.2016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综合的大型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连续三年受到观众喜爱。这表明电视具有()A传承文化知识的功能 B改变生活方式的功能C娱乐大众的社会功能 D强烈的艺术鉴赏功能7广播剧最早产生于英国。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诞生了卧薪尝胆木兰从军文天祥史可法西施抱石投江等一大批广播剧作品。这反映出当时()A中国文化追赶世界潮流 B历史学术研究空前发展C现实主义文学陷入低谷 D文艺创作关注国家命运8北洋官报曾以丰富的刊载内容广泛介绍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制度与政策,并对西方国家的外交军事、法制等方面的可取之处都作了报

5、道,选登文章及其内容多为国人易于接受的要点。由此可知,北洋官报()A已成为政府舆论宣传的主要工具 B使民众对西方世界有了全面认识C所宣传的内容已被国人普遍接受 D有利于中国社会进一步了解世界9如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A清末新政有利于女性摆脱封建桎梏 B自由平等观念逐渐为大众普遍接受C维新变法推动了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D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传统审美标准10.20世纪30年代有报纸报道:上海人白天的时候,各人有各人应办的事,忙碌的工作着;午后五点钟后,上海人又是一番享乐的“闹忙”。同期也有作家描写:内地小城虽有邮政局

6、和电报局,但这里的人们“永远是很迟缓,很懒散。晚上10点一过,小城就成了狗的城市”。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近代上海民众时间意识增强 B上海与内地生活观念差异大C近代城市文明发展的不平衡 D新式通信工具已普及到内地11.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明令禁止缠足,不缠足运动在全国展开,但放足运动也受到不小的嘲弄。南京国民政府也多次下令禁止缠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缠足才得以彻底消失。据此可知()A社会习俗的变迁具有渐进性 B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C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D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12.民国中后期,中式的长袍、西裤、礼帽、皮鞋,外加文明杖,是当时较为时兴的一种男性装束。这反映出(

7、)A崇尚西方服饰成为时尚 B传承与变异的服饰特征C西服得到国人普遍接受 D传统消费观的根本改变13.某学者在研究“近代中国妇女生活与婚姻发展史”时,发现了“五四”后十年间女性逃婚与婚姻自主权的争取、1920年的征婚广告、上海“摩登女郎”出现等史实。这些史实出现的原因不包括()A商品经济和工业化的冲击 B人民民主制度确立发展C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传播 D新式教育推动思想解放14.宣传画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特征,下图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它能够反映()(第15题图) A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B一批新青年开始反对包办婚姻C服饰受到港台、欧美文化影响 D握手开始成为常见的社交礼节15.1

8、876年,中国首位外交官刘锡鸿在英国亲身体验了欧洲文明的先进性并感慨万千;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却以铁路会破坏风水“不可行者八,无力者八,有害者九”等理由,反对修建铁路,据此推知()A当时火车安全性能低 B官僚的认识水平影响近代化进程C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 D铁路的建设便利了列强侵略中国16.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A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C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17.20世纪初,电报的广泛运用使上海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

9、仲,尤其对重大事件的报道,细枝末节虽有不同而整体脉络相差无几。这说明通讯事业的进步()A推动了近代科技发展 B消除了报刊行业竞争C提升了新闻基本效能 D制约了新闻报道深度18.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 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19.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流行的竹枝词记载当时出现的一种交通工具时:“路车两制亦开行,包用包修费独昂。来往如飞人

10、尽慕,趋时骑坐意洋洋。“另有文章描述若用时,骑坐其中,以两足踏锻”。这表明当时()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普及 B交通进步呈现区域性特色C自行车尚属于新奇之物 D汽车引进方便了民众出行20.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这说明()A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 B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 D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21.下图为光绪三十二年开通画报中的一幅漫画广告,画中某乞丐一边吃剩饭,一边看报纸

11、,“我虽然要饭吃,没事我就买一张瞧瞧,心里开通得多。”这反映出()A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B报纸具备一定宣传功能C报刊言论不受政府限制 D关注时局已成社会共识22.1896年,创办于上海公共租界的苏报以宣传革命的文章和报道为主要内容。1903年,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逮捕主要当事人,从而爆发了轰动一时的苏报案。下列著作由此案当事人撰写的有()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变法通议 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 革命军A B C D2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下列情况在当时不可能出现的是()A穿中山装参加开国大典 B坐火车到北京参加庆典活动C通过电视直播盛典实况 D在报刊上刊载开国大典消息2

12、4.1937年“满洲电影股份公司”成立(简称“满映”)到1945年“满映”共拍摄故事片108部,教育片、宣传片和纪录片189部,宣扬“人类的伟大之爱”“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等思想。这说明当时()A电影引导人性向善 B儒家思想影响深远C大众娱乐丰富多彩 D殖民思想不断渗透第卷(非选择题)本卷共三大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建立与印度的通讯,英国需要铺设一条伦敦与加尔各答之间的电报线路,而这条线路必须经过一段伊朗和土耳其之间长期存在争端的领土。于是,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政府介入了这场领土争端,并向双方施加压力,最终英国促成了

13、电报线路的铺设有的英国电报线路穿越非英国领土,为了避免这一情况,英国铺设了缺乏经济价值的远距离电缆,此外,力图将电缆通过的领土置于自身的控制之下。在1882年征服埃及的过程中,寻求电报安全的目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一军事行动中,东方联合公司积极支持英国将埃及变成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摘编自袁伟华通讯技术在大国战略中的作用 材料二 面对列强咄咄逼人的请设电线(注:即电报线路)之态势,清政府并未示弱,而是针锋相对,与之展开了一场广泛而深入的较量。此间,清政府在一定范围内可说是实行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的政治总动员,并根据传统治国理念及新近传入的西方近代思想,制订出“力为设法阻止”的应对方略,

14、取得清廷内外、朝野上下口径及行动的一致,为最终抵制列强的企图奠定坚实的思想及组织基础。此构成清政府与列强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合作”的一面,从而展示出这一时期中西关系中非同“常态”的历史景状,并提示对维护信息控制领域的完整性,清政府的态度是何等坚决。较量的最终结果是形成列强可在中国领海铺设海线、但线端不得上岸、“庶界限分明”的格局。 摘编自夏维奇历史的另面: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的较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九世纪英国铺设国外电报线路的历史背景及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应对列强要求铺设电报线的态度及措施,并简述其影响。(9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在铺设电报线路方面有何差异。(8分)26.某历史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