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递呈(课堂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3032243 上传时间:2020-08-25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原递呈(课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抗原递呈(课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抗原递呈(课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抗原递呈(课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抗原递呈(课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原递呈(课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原递呈(课堂PPT)(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10章,抗原的加工递呈 和 T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2,一、抗原递呈细胞 二、T 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相互作用中的相关分子和结构 1、MHC-抗原肽-TCR 三分子复合体; 2、黏附分子和辅佐分子; 3、免疫突触 三、蛋白质抗原加工递呈的两条主要途径 1、内体-溶酶体途径和外源性抗原的加工递呈 2、胞质溶胶途径和内源性抗原的加工递呈 3、伴随蛋白在抗原加工递呈中的作用 4、其它非典型途径 四、抗原肽和MHC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1、MHC I类和II类分子抗原结合槽的结构特点 2、抗原肽的锚着残基和 MHC 分子接纳抗原肽的共用基序 3、MHC-抗原肽相互作用中等位基因特异性及其意义 4、T 细

2、胞识别抗原中的 MHC 约束性 五、CD1分子对脂类抗原的递呈,本章内容提要,3,一、抗原提呈细胞,1、专职抗原提呈细胞(professional APC) 具有摄取和加工提呈胞外抗原能力的一类特 化性细胞,表达MHC II类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和 黏附分子。 主要的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 B淋巴细胞。 三者的组织分布、加工递呈的抗原类型、表面分子的 表达特点不完全相同。就激发初始 T 细胞的能力而言, 树突状细胞最强。,4,树突状细胞,B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5,一、抗原提呈细胞,三类专职抗原递呈细胞的特性和功能 细胞类型 MHC II类分子 协同刺激分子 主要功能 树突状细胞 组成

3、性表达,细胞 组成性表达,细胞成熟及 启动初始T细胞对 成熟及IFN-诱导后 IFN-诱导、CD40配接后 蛋白质抗原的应答, 表达增强 表达增强 主要递呈病毒和肿 瘤抗原 巨噬细胞 低表达,IFN- 诱 LPS、 IFN- 、CD40 在细胞免疫的诱导相 导后表达增加 配接后诱导性表达 和效应相发挥作用, 主要递呈颗粒性抗原 B淋巴细胞 组成性表达,IL-4 T细胞提供协助后诱导性 体液免疫中向CD4 诱导后表达增加 表达;抗原受体交联后 Th细胞递呈可溶性 诱导表达 抗原,6,树突状细胞(DC),作为APC的特点: 能有效活化未致敏T细胞 能高表达MHC类分子 可表达参与抗原摄取和转运的特

4、殊膜受体 能有效摄取和处理抗原,然后迁移至T细胞区 抗原提呈效率高,7,DC的来源: 髓系(DC1) 淋系(DC2) DC的发育: 未成熟DC 成熟DC,8,DC的分布与分类,分布:机体所有组织和器官 分类 淋巴样组织DC:滤泡DC、并指状DC、胸腺DC 非淋巴样DC:朗格汉斯DC、间质DC 循环DC:外周血DC、隐蔽DC,9,DC的生物学功能,抗原提呈 激活初始T细胞 参与T细胞在胸腺的分化发育 诱导免疫耐受 与Th细胞相互作用并参与免疫调节 参与B细胞发育、分化及激活,10,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的激活 双信号 IFN-信号 其他使巨噬细胞对IFN-敏感的信号,11,巨噬细胞的激活途

5、径,静息M,应答性M,兴奋性M,活化的M,抑制性M,愤怒的M,趋化、杀菌 能增殖,提呈抗原 激活淋巴细胞 结合肿瘤细胞,杀瘤、杀菌,产生PGE 抑制免疫功能,一般信号,第一类信号,第二类信号,过度活化,适度活化,12,巨噬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趋化性 吞噬作用 抗原处理与提呈 抗微生物和胞毒作用 分泌功能 免疫调节作用,13,三种 专职 APC 在 淋巴结 中 具有 不同 的 组织 分布 格局,14,一、抗原递呈细胞,2、非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non-professional APC) 非专职APC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 皮肤角朊细胞、胸腺上皮细胞、胰岛 细胞、 脑小胶质细胞等 一类各

6、自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在细胞因子 和病原体的作用下,可诱导性表达为抗原递呈所 必需的MHC II类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 行使抗原递呈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在 IFN- 等诱导下,可有效表 达 II 类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局部激活抗原特异 性 T 细胞,15,T 细胞识别蛋白质抗原的特点,二、T- APC相互作用中的相关分子和结构,特点 解释 * 大部分T细胞仅识别肽段而非其它 只有肽能够和MHC分子结合 分子 * T细胞识别抗原肽段的线性表位而 肽段以伸展的直线形式进入MHC分子凹槽, 非构象表位 不形成构象决定簇 * T细胞识别和细胞相关联的抗原而 MHC分子作为膜蛋白,只能在细胞表面

7、展示 非可溶性抗原 与之相结合的肽段 * CD4 和 CD8 T细胞所识别的抗原 MHC分子装配的途径使得II类分子仅显示从 分别来自细胞外和胞质溶胶 胞外进入APC的抗原肽;而I类分子仅递 呈胞质溶胶蛋白。而且CD4和CD8分子分 别与II类和I类分子非多态部分相结合,16,T 和 APC间成对的受体-配体分子在履行功能时,因是否显示抗原特异性而分成两类:递呈和识别抗原肽的分子,和其它的辅佐分子。 前者构成MHC-抗原肽-TCR三分子复合物;后者包括多种重要的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二、T-APC相互作用中的相关分子和结构,17,1、MHC-抗原肽-TCR三分子复合体,二、T-APC相互作用中

8、的相关分子和结构,Th,APC,B7 CD28/CTLA4,MHC peptide TCR CD4,2nd signal,1st signal,The MHC-peptide-TCR tri-molecular complex and other molecules in T-APC interaction for T cell activation,18,二、T-APC相互作用中的相关分子和结构,TCR (T cell receptor),19,二、T-APC相互作用中的相关分子和结构,V1 V2 Vn D J C,mRNA,TCR链 TCR链 V 50 57 D 0 2 J 70 13 连

9、接多样性 1-3103 总的多样性 1015,20,抗原肽结合槽,抗原肽结合槽,MHC I 类分子(左)和 II 类分子(右),21,T,MHC-抗原肽-TCR三元体的两种基本结构及相应辅助受体,APC,22,APC,2、辅佐分子,二、T-APC相互作用中的相关分子和结构,CD4 CD28 CD40L LFA-1 CTLA-4,CD2 CD45 ,LFA-3 MHC B7 CD40 ICAM-1,CD3,The tri-molecular complex,ITAM,Th,23,APC,二、T-APC相互作用中的相关分子和结构,CD4 CD28 CD40L LFA-1 CTLA-4,CD2 CD

10、45 ,LFA-3 MHC B7 CD40 ICAM-1,CD3,ITAM,Th,24,CD3 由两类跨膜二聚体分子组成,参与启动抗原识别信号 的传递。 和 :Ig超家族,胞外区有Ig结构域,胞内 段各有一个ITAM; :非Ig超家族,胞内段各有三个ITAM。 CD4/CD8 分别为单链和双链跨膜分子。属T细胞激活的辅助 受体(co-receptor)。参与T细胞亚群的分化和抗 原识别信号的转导。 CD45 跨膜分子胞内段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参与启动信号 转导。 CD28 协同刺激信号受体,胞内段带有ITAM。,二、T-APC相互作用中的相关分子和结构,25,CD2 即LFA-2(淋巴细胞功能

11、相关分子2),配体是 CD58(LFA-3)。 CD152 即CTLA-4 (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分子4),属同源 二聚体跨膜分子,CD28家族成员,但功能和CD28 相反,调节协同刺激信号。 LFA-1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分子1 ,配体是CD54,又称 I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二、T-APC相互作用中的相关分子和结构,26,T-APC 细胞间辅佐分子的功能: * 作为黏附分子,使 T-APC 间的相互作用和 三分子复合体结构稳定化 * 通过胞内连接的蛋白酪氨酸激酶启动协同刺 激信号,参与 T 细胞激活 * 参与免疫突触的形成,二、T-APC相互作用中的相关分子和结构,27,APC,A

12、PC,APC,LFA-1,peptide,TCR,MHC,ICAM-1,Formation of Immunological Synapse,T,二、T-APC相互作用中的相关分子和结构,3、免疫突触,28,三、蛋白质抗原加工递呈的两种主要途径,T 淋巴细胞仅识别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由MHC分子 提交的抗原肽。为此,APC需要对蛋白质抗原进行加 工(processing), 并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递 呈(presentation)给T细胞,供TCR识别。 对于递呈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没有类似的抗原 加工递呈过程。,29,1、内体-溶酶体途径和胞质溶胶途径,三、蛋白质抗原加工递呈的两种主要

13、途径,内体溶酶体途径又称外源性抗原加工递呈途径; 胞质溶胶途径又称内源性抗原加工递呈途径。 此处内源性/外源性仅指蛋白质抗原来自 APC 之 外或从胞内产生,和外来抗原/自身抗原的概念不同。,30,高尔基体,CD4 Th,CD8 CTL,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TCR,TCR,II 类,I 类,抗原肽,CLIP,DM,Ii ,LMP,TAP,HSP,抗原肽,Cx H,2-m,Cx,内质网腔,溶酶体,APC,31,三、蛋白质抗原加工递呈的两种主要途径,(regulatory complex),32,三、蛋白质抗原加工递呈的两种主要途径,蛋白酶体 (proteosome)和LMP (low molecular weight peptide),酶解部位,33,三、蛋白质抗原加工递呈的两种主要途径,TAP: 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antigen peptide,34,三、蛋白质抗原加工递呈的两种主要途径,蛋白质抗原加工递呈两种主要途径的比较 内体溶酶体途径 胞质溶胶途径 递呈分子 MHC II类 MHC I类 识别的T亚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