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配套ppt课件 5.12种群和群落

上传人:五****心 文档编号:143000 上传时间:2016-11-28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配套ppt课件 5.12种群和群落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配套ppt课件 5.12种群和群落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配套ppt课件 5.12种群和群落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配套ppt课件 5.12种群和群落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配套ppt课件 5.12种群和群落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配套ppt课件 5.12种群和群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配套ppt课件 5.12种群和群落(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轮 生物 专题五 种群 群落与生态系统二轮 生物考情纵览年份考点2011 20122013 2014 2015 (1)种群 31(4) 6,32(1) 51(2)(3) 31(1)(2) 31(1)(2)群落 31(1)(3) 32(2) 5C,32(1)(3) 31(4) 6,30 4(3)生态系统 31(2) 5D、 32(2) 31(1) 31 31(3) 4,31(2)(3)(4)生态环境的保护二轮 生物小专题 12 种群和群落二轮 生物考情纵览知识 串联导思重点 提炼透析二轮 生物知识 串联导思二轮 生物重点 提炼透析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典例引领(2015安徽六校联考 )自

2、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 ,请回答以下问题 :二轮 生物(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 ,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2)图中 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 (填“ 或“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 ,分析图中曲线 ,与 影响 )在 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 ,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 ,其 会变小。【 解题思路 】 (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中的曲线图。 (2)食物充足、无天敌、气候适宜等 )下的 “ J” 型增长曲线。 (3)该种群数量在 故 1。 (4)可能是气候恶劣

3、戒者传染病流行导致个体大量死亡 ,食物和天敌会导致种群数量在 丌会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5)案 :(1)曲线图 (2)“J” 无限环境 (空间和资源充裕 )、理想条件(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等 ) (3)4)B (5)或环境容纳量 )二轮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但能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二轮 J” 型、“ S” 型增长与生物进化关系曲线 ,图乙为“ S” 型增

4、长、“ S” 型增长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曲线图 ,图丙是某种群 值变化曲线。二轮 生物(1)图甲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 ;特定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 ,其大小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最根本有效的措施是增大环境容纳量即 防治有害动物的最有效的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即 且在种群密度最小时防治效果最好。(2)在 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 ,增长速率为零 ;在 K/2时 ,增长速率 (出生率 最大。图乙中 A、 B、 C、 值 ,而A 、 B 、 C 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2值。(3)“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 =(本年总数 , 值越大 ,种群增长率越大。从理论上讲 ,

5、有以下三种情况 : 1 种群上升 ; =1 种群稳定 ;0 1 种群下降。图丙中种群数量递增的时间段是第 1 10年间 ,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 20年 ,第 20年至第30年间 ,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二轮 生物热点考向考向一 以数学模型为依托 ,考查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1.(2015广东理综 )图 1表示在一个 10 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 ,正确的是 ( )t=20 000个解析 :酵母菌种群在培养初期需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 ,故增长缓慢 ,在接近种内斗争加剧 ,增长速率变小 ,在封闭培养体系中培养的酵母菌数量呈 “ S” 型增长 ,丌适用 “ 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酵母菌的

6、计数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由图知 ,21 00010=120 000(个 ),二轮 生物以年龄组成的调查为依托 ,考查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2.(2015新课标全国理综 )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 ,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 ,结果如下表。注 :表中“ 1+” 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考向二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个体数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二轮 生物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 ,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

7、分为三种类型 ,分别是 。研究表明 :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 (进入成年 ),9+时丧失繁殖能力 (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 ,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 ,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解析 :(1)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幼年个体数为 92+187+121=400(个 ),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个 ),老年个体数为5

8、5+42+39+264=400(个 ),故幼年、成年、老年 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 111,为稳定型 ,未来一段时间内 ,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2)鱼类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 ,因而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 ,应用标志重捕法。 (3)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答案 :(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二轮 生物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及演替典例引领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 ,现已成为旅游胜地 ,岛上植被茂盛 ,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解题思路 】 由题干可知 ,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

9、发形成 ,最初无植被覆盖 ,故在该岛上最初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而丌是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的时间较长 ,人类的参不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丌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迚行 ,该岛屿丌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 ,即物种的镶嵌式分布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的体现 ,案 : 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数量关系图营养关系图二轮 生物规律方法 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不被捕食者的判定方法(1)从最高点判断 :一般情况下 ,被捕食者数量多 ,捕食者数量少。(2)从变化趋势看 :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 ,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 ,即被捕食者在先 ,捕食者在后。二轮 )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方向 简单 复杂 稳定 复杂 简单 稳定实

10、例 大多数自然群落 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能量变化 增加并趋向于稳定 减少并趋向于稳定物质变化(2)群落演替终点 :大都处于顶极群落状态。(3)群落演替与进化的关系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存在基因频率的变化 ;同时也存在着环境与生物的共同进化。二轮 生物热点考向考向一 以基础判断的形式 ,直接考查群落演替的方向1.(2015新课标全国理综 )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 ,正确的是 ( )初生演替中 ,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 ,灌木阶段物种的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 ,不草本阶段相比 ,灌木阶段群落的空间结构更为复杂 ,不草本阶段相比 ,灌木阶段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 ,草本阶

11、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 ,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 ,通气性越来越好 ,从而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二轮 生物考向二 以材料分析的形式 ,考查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2.(2014新课标全国理综 ) 某种植物病毒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 :病毒 不水稻之间为寄生关系 ,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故青蛙以稻飞虱为食 ,青蛙不稻飞虱之间为捕食关系 ,二轮 生物考向三 以案例分析的形式 ,考查群落演替的类型、原因、速度和方向3.(2014新课标全国理综 ) 请

12、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 ,哪个属于初生演替 ,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解析 :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戒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故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经丌存在 ,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戒其他繁殖体 (如能发芽的地下茎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二轮 生物(2)一般来说

13、,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 ,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 ,近 5万年以来 ,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 ,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 ,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 50年来 ,由于人类过度开垦 ,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 ,该现象表明 :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 ,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 ),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析 : (2)次生演替开始就具备了形成森林所需要的土壤条件 ,而初生演替形成该土壤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人类的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 ,使该地区的演替速度变快。由于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 ,该地区最终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 ,故该地区群落的演替方向幵未改变。答案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 ,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 ,而从裸岩上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 未发生改变二轮 生物点击进入突破集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