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野原 文档编号:142998392 上传时间:2020-08-25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精编】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精编】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精编】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精编】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年1月30日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第二节发展环境一、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二、面临挑战与困难第二章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基础设施第一节交通第二节能源第三节水利第四节信息第四章产业发展第一节特色生态农牧业第二节特色工业一、新能源产业二、新材料产业三、盐湖化工产业四、有色金属产业五、油气化工产业六、煤化工产业七、装备制造业八、钢铁产业九、轻工纺织业十、生物产业第三节现代服务业一、金融业二、现代物流及中介服务业三、商贸餐饮及

2、社区服务业四、房地产业五、旅游业六、文化体育产业第四节园区经济第五章社会发展第一节改善民生一、劳动就业二、收入分配三、社会保障四、住房保障五、教育六、卫生七、人口与计划生育八、文化体育第二节社会建设一、民主法制二、精神文明三、社会管理四、公共安全第六章区域城乡发展第一节区域主体功能第二节空间开发布局一、东部城市群二、海西城乡一体化地区三、环青海湖地区四、三江源地区五、玉树灾后恢复重建第三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第四节县域经济第五节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第七章资源环境第一节矿产资源勘查第二节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一、资源循环利用二、土地节约第三节环境保护和建设一、生态保护与建设二、环境污染防治三、积极应对全球气

3、候变化第八章人才强省与科技创新第一节人才队伍建设第二节科技创新第九章改革开放第一节深化改革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三、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五、农村牧区改革六、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二节扩大开放一、推进招商引资二、扩大对外贸易三、加强对外联合协作四、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第十章规划实施第一节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一、明确规划实施责任二、强化政策措施统筹协调三、完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四、加强监测评估第二节加强规划协调管理“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省推进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

4、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牢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努力克服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积极

5、探索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350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000元,年均增长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359亿元,年均增长20.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5亿元,年均增长26.5%。高原特色农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优势工业不断壮大,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服务业蓬勃发展,高原旅游名省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两基”攻坚任务如期完成。省州县三级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年均

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建设了青海科技馆、青海大剧院等大型科技文化设施,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2%。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855元和3863元。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3.6万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500万人次,减少贫困人口85万人。发展基础和条件明显改善。实现了省会到州府通二级、州府到县城通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91%的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的目标。青藏铁路格拉段、兰青铁路增建二线、柴木铁路、玉树机场、天然气涩宁兰复线、涩格复线、石油花格复线、拉西瓦、公伯峡水电站、盘道水库

7、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运,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西宁站改造及相关工程、曹家堡机场二期等工程开工建设。建成了一批城镇基础设施,西宁市、格尔木市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以三江源、青海湖流域为重点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水土保持和西宁南北山绿化成效显著,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23%。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规划目标以内。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省、州(市)、县三级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投资、财税、金融、教育、卫生、文化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向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拓展,招商引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

8、青洽会、环湖赛等大型经贸文体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大美青海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第二节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我省将进入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城镇化全面推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实现跨越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发展环境复杂多变的严峻挑战。一、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迅速推进,国内外经济深度调整和变革,将促进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显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有利于我省集中力量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重大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家西部大开发、支持藏区发展和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等政策

9、措施,将为我省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全省基础设施、资本、技术等要素支撑能力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特别是近年来,全省上下在推动四个发展、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面临挑战与困难加快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性明显增加,我省总体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自身财力弱,抵御风险和波动的能力较差,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难度增大。传统发展方式面临严峻挑战。随着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产业竞争加剧,加快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实现人

10、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社会建设面临繁重任务。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矛盾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呈增多趋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新考验。改革面临深层次矛盾。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继续深化改革涉及深层次利益关系调整,改革成本明显增大,攻坚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总体看,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共生,机遇大于挑战。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第二章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全省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为主要路径,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更加注重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第二节基本原则必须坚持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实现总量增加与结构优化有机统一,着力推动跨越发展。坚持项目带动,增投资,强基础,

12、扩规模,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坚持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形成有利于投资消费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以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为重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速度与质量的双重跨越。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资源转换与生态立省有机统一,着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坚持以发展惠民生、促民生,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着力推动和谐发展

13、。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和财政实力,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在加快发展中,努力解决好事关各族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省各族人民,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机统一,着力推动统筹发展。以构筑战略新高地和培育经济增长极为目标,以重点产业突破、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为抓手,加快特色产业园区、示范区建设,形成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东部城市群优先发展,加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区域良性

14、互动,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实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统一,着力增强四个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深入实施科教兴青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增强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开放型、创新型青海建设,提高市场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开放提升的轨道。第三节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上一个大台阶,

1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扶贫开发取得重要进展,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基础更加坚实;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上一个大台阶,建成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生态旅游名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成效更加显著;社会管理水平上一个大台阶,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人均经济总量、人均投资强度、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与建设等六个方面走在西部前列。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000亿元。改善民生迈出新步伐。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万人次。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年均分别增长10%和12%,收入差距比由3.61缩小到3.31。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全面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