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雁山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42997862 上传时间:2020-08-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桂林市雁山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广西桂林市雁山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西桂林市雁山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桂林市雁山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仲永 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掌握生字及文学常识。3、通过预习自译课文,圈画出不会翻译的词语和句子4、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知识链接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预习导学 (打好基础,磨刀不误砍柴工)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日扳_ 仲永环谒_

2、于邑人 不能称_前时之闻 泯_然众人矣2、流畅的朗读课文。3、结合注释和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圈画出不会翻译的词语和句子。4、理解课题: 课题中“伤”的含义是 ;表达作者 思想感情?合作探究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你一定行!)1、解释加点字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 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2、积累虚词,精确翻译: 之: 忽啼求之( ) 借旁近与之( ) 余闻之也久( ) 邑人奇之( ) 或以钱币乞之( ) 传一乡秀才观之( ) 不能称前时之闻( )于: 环谒于邑人( ) 于舅家见之( ) 贤

3、于材人远矣( ) 受于人者不至( )3、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父异焉(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5)父利其然也小结当堂检测:课后练习二 雁山中学 七 年级 语文 科导学案课题:伤仲永 课型:新授课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复习导学1、 朗读课文2、对子互相抽查重要词句的解释合作探究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2.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

4、作用?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小结学了本文我明白了什么道理巩固提升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4翻译下列句子。(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