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季羡林:印证几代人的镜子.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42927122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季羡林:印证几代人的镜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季羡林:印证几代人的镜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季羡林:印证几代人的镜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季羡林:印证几代人的镜子.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季羡林:印证几代人的镜子温家宝总理向季羡林先生赠送礼物。新华社记者刘建生摄2005年8月6日,是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的94岁生日。当天,由山东省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的季羡林研究所在京成立。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梵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他博古通今,熟谙六七种外语,受到世人的钦佩和敬仰。7月29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解放军总医院康复楼,看望了季羡林,并向他祝贺生日。在交谈中,温总理还特别提到了最近出版的与季老有关的两本书:学海泛槎季羡林自述和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这次由华艺出版社再版的学海泛槎季羡林自述,内容新增了我的小学和中学、我的高中。新世界出版社编辑张世林告诉笔者,他曾在中华书局工作,与季羡林先生有

2、过长期接触,在2000年和2001年先后出版过季羡林的千禧文存和新纪元文存。这次,张世林以最快速度抢在季羡林生日前夕出版了王树英的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张世林说,应该把老先生们当作文化财产来抢救,“季先生是一面镜子,他桃李不言,他笔耕不辍,对年轻一辈也是一种鞭策。”张世林介绍,非凡人生的作者王树英教授是季老60年代的学生,毕业后在北大任教,后来调到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工作。在季羡林生日前夕,笔者采访了王树英教授和季羡林的秘书李玉洁。季先生一般不大看别人写他的传记问:季羡林先生著作等身、成就卓著,应该有不少人想为他写传记。有报道说,非凡人生是“第一本真正的季羡林传记”,请问,你们怎么看?季先生本人

3、对为他立传持什么态度?王树英:我写的是季先生的人生,未提传记,当然实际上是传记。这本书出来后,我接到很多读者的电话。有读者说,“这是几代人的镜子”,可以从中看到他年轻时、中年时和老年时都是怎么做人的。我是研究印度问题的,接触国内外的学者比较多,与印度学者接触时,他们都大吃一惊,说“你们中国还有这样的人物?!”季先生为中国争了光,印度人也觉得他为东方争了气。我毕竟是他的学生,也曾经与他同事,觉得有责任向大家介绍我所了解的季先生。李玉洁:其实,季先生的传记以前也有一些。1996年,江苏文艺出版社用季先生自己的文章编成了一本季先生传记季羡林自传,后来还有季羡林传、东方宏儒:季羡林、季羡林先生。这四本

4、书的共同点是没太多涉及季先生的业务,王树英这本则是重点写季先生与印度学的关系。季先生一般不大看别人写他的传记,他说溢美之词太多。王树英这本他是看过目录的,王树英的所有材料来源也是我们知道的,我认为他比较踏实。他就是想当他的教书匠问:季先生于1935年秋去德国留学,当时留德的学生似乎不多,我记得只有宗白华、冯至、周子亚等少数人,而当时留学英美的最多。一般认为留日的学生归国后大多倾向革命,而留学英美的比较倾向自由主义,留德的背景对季先生以后的学术人生有什么影响?王树英:留学德国的作用很多,对他以后研究印度问题帮助很大。之前,他在清华,选课时对印度有兴趣。后来去了德国,他如鱼得水。开始在德国没想到留

5、那么长时间,但因为战争延长了时间,吐火罗文也是在那时学的,打下了基础。李玉洁:“文革”后,有人建议季先生去中国社科院当副院长,但他不去,可是1978年让他兼任北大副校长,他却答应了。有人不理解地说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去当,他说:“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他就是想当他的教书匠。他对时势的判断也有不清楚的地方问:季先生在“文革”前后也经历过大起大落,在晚年撰写的牛棚杂忆中,他回望往昔,是不是对“文革”看得比较透彻了?王树英:“文革”这个悲剧,他认为很多人是受害者,他自己也是受害者,真正的坏人是少数。“文革”中,季先生虽然大名鼎鼎,但是,比他“资格”老的,还大有人在,学术成就或社会影响更

6、大的,有他的老师或前辈,如陈寅恪、朱光潜、俞平伯等,所以,在历次运动中,他“被批、被斗”并不严重,在运动中做“检查”也是必然的,他自己也承认,“老年反思,上是个蠢材。对这一系列的批与斗,我是心悦诚服的,一点没有想到其中有什么问题。我虽然没有明确地认识到,在我灵魂深处,我真认为中国老知识分子就是原罪的化身,批是天经地义的。”他对时势的判断有时也有不清楚的地方,但至少不会乱来。季先生对恩师特别重情谊问:我看到季先生有文章回忆胡适、陈寅恪等老师一辈的人物,在季先生和你们的接触、讲述中,他讲到哪位老师比较多一点?王树英:有时他提到胡适,也不是顶着风头,也不像当时的极端看法那样认为胡适“ 反动”,该肯定

7、的还是肯定的。季先生还回忆过他的老师陈寅恪先生,他说:“一旦批到陈寅恪先生头上,我心里就感到不是味,虽然经人再三动员,我却始终没有参加到这一场闹剧式的大合唱中去。我不愿意厚着脸皮,充当事后诸葛亮,我当时的认识也是十分模糊的。但是,我毕竟没有行动。现在时过境迁,在四十年之后,想到我没有出卖自己的良心,差堪自慰,能够对得起老师的在天之灵了。”李玉洁:好些年前季先生写过为胡适说几句话,当时还很敏感,我劝他别写,写了也没地方发。但他坚持要写,他说这是他的真实想法,对人不能主观、片面,他还说当时与胡适在一起工作的人剩下的不多了,我要不写出来就不舒服。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季先生对恩师特别重情谊。1999年,季

8、先生88岁高龄时还去了台湾。我说,你不是不轻易出门吗?他说这次对方邀请,开会的主题“人的素质教育”他很感兴趣,去台湾第二个目的就是想给胡适先生、梁实秋先生扫墓。我问他,这合适吗?他说:“有什么不合适的?”到台湾后他高烧39度多,他还是坚持去给胡适扫墓,还写下了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他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人问:您书中的第120页提到季先生的封建包办婚姻时写道:“(夫人德华)天资确实不是太高,只念过小学。她到了晚年,连早年能认的千八百字也都大半还给了老师。因此,她对季先生一辈子搞的什么研究,有什么意义,根本不知道,她似乎从来也没有想知道过”。这种“夫妻二人毫无共同语言”的婚姻是不是一个悲剧?王树英:留学

9、生的婚姻状况比较复杂。据我了解,留学生后来离婚、再婚的不少。季先生的包办婚姻是既成事实,他是尊重既成事实的。恐怕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们的婚姻,但他对老伴儿还是肯定的方面多。季先生说,在道德上,“她却是超一流的,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做的一切,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爱护,她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孝顺媳妇,贤妻良母。”季先生的老伴儿确实很贤惠,他们老俩口几十年没拌过嘴,都为对方考虑。季先生不会做饭,到家就吃老伴儿做的现成饭。季先生的老伴儿把婶母也接过来养着。现在年轻人可能难以理解他们的婚姻,他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问:“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

10、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似乎是季先生引起较多争议的观点。请问,你们怎么理解和评价他的这个观点?王树英:季先生常说:“文化交流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如果没有文化交流,人类社会的进步恐怕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季先生认为,到了21世纪,“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将逐步让位于“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人类文化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我认为季先生的意思是说,21世纪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不要忘记东方文化,而且要以东方文化为主,发挥东方文化的作用。用季先生的话说,以东方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把人类文化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李玉洁:他从不跟人争论,他提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观点,遭到很多人的批评。他就举了个例子,有个地方盖庙,第二天要挂匾,有两个近视眼的人约着去看。一个近视者说看见匾上写着“正大光明”,结果旁边有人说匾还没挂上呢。他当时的意思是21世纪还没来呢,所以大家都可以预测。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