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荐读)梁甫吟.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42918036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文荐读)梁甫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美文荐读)梁甫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文荐读)梁甫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文荐读)梁甫吟.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梁甫吟汉乐府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此诗为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一作泰山梁甫吟。“甫”亦作“父”。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按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这首古辞从写坟开始,保留了葬歌痕迹,但从内容看,与葬歌毫不相干,而是一首咏史诗,所咏为齐景公用国相晏婴之谋,以二桃杀三土的故事。故朱乾乐府正义解释说:“(此诗)哀时也,无罪而杀士,君子伤之,如闻黄鸟之哀吟。后以为葬歌。”指出它首先是“哀时”之作,成为“葬歌”是后来的事。据晏子春秋谏下篇记载:

2、春秋时齐国勇士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同事齐景公,各有殊功。一次国相晏婴“过而趋之,三子者不起”,这使晏婴甚为难堪,便在景公面前进谗,说三人“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乃“危国之器”,应该除掉。景公以为然,便由晏婴设计,以二桃赐三人,让他们自己表功争桃。公孙接、田开疆先自报功劳,各取一桃,最后古治子说:“我的功劳比你们都大,桃子该给我吃。”说罢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听了都感到羞愧,认为自己功小争桃,是贪,争得不对又不死,是无勇。于是二人退还桃子,自杀而死。古治子见自己动武争桃而使二人羞愧以死,也自责不仁不义接着自杀。历史上臣子因功高震主而被杀的事例极多,而此诗之所以以梁甫吟为题,特别选定二

3、桃杀三士之事进行歌咏,是因为这件事太具有戏剧性了,太使人震惊了,能够引起人们更多的警觉和深思。 诗的前四句,先从位于齐城(今山东淄博)东南荡阴里(一名阴阳里)之三壮士冢写起。“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步出”与“遥望”相呼应,人未到而两眼视野先到,表明了对三坟之专注。“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这是已经来到冢前,看清了三坟相连,形状相似。累累,起伏相连的样子。这三坟相似,也象征着三位勇士之相似,皆勇力超人,皆有功于君,皆使气好胜,皆被谗不悟。接下去六句转而写坟中三人的遭遇。“问是谁家墓”,明知故问,是为了突出所咏对象。答曰:“田疆古冶子”,这是以两人之名代三人之名,其中包括公孙接。“力能排南

4、山,又能绝地纪。”紧承上句,盛赞三人勇力绝伦。排南山,推倒南山(齐城南之牛山)。绝地纪,语出庄子说剑篇:“此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这里指折断地脉。这样的勇士,结局却又如何呢?“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一朝,既言时间之速,也表明此阴谋之轻易得行。“谗言”二字,倾向性极明,既是对三士的同情、惋惜,也是对主谋者的有力谴责。二句写得斩截有力,使入感到毛骨悚然。二桃,比起三个力能推倒南山、折断地纪的勇士来,那真是太渺小了,太微不足道了,然而竟能实现杀掉三士的目的。诗句所构成的这一巨大反差,足以使人惊心动魄!诗至此,似可结又实未结,因为还留下一个疑问,这就是“谁能为此谋”?答曰“国相齐晏子”。结尾再一

5、次用问答句式,波澜突起,把做国相的晏子指名道姓地点出来。二句看似客观叙述,不着议论,不含感情,实则皮里阳秋,有深意在。一问,意在提醒读者注意设此不寻常之谋的人,一答,指名道姓交代出为谋之人。“国相”,字面上是点明其身分,实际上是谴责这个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肩负沟通上下、协调文武之责的“国相”,何以不容人至此?这样的行为与“国相”的地位、气度、职责该是多么的不相称!“齐晏子”,是直点其名,意在立此存照,永远展出示众,使人们知道,这个善机变、巧谋画的“名相”,竟干出了这样的事。关于此诗作意,一般皆取前引朱乾的说法,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认为朝有悍臣武夫,宰相不能制,就应该有晏婴这样的能臣。其实读

6、一读晏子春秋原文就十分清楚了,晏婴进谗纯出私怨,谗言中加给三土的罪名皆属无据。晏婴是历史上多谋的“名相”,但人无完人。晏子春秋尚如实记载,后人也就不必曲为之说了。从诗的主题和语言看,这首古辞当是出于文人之手。在汉乐府诗作中,此诗显得朴拙了一些,但结构还是比较严谨的,诗从望荡阴里、见三坟写起,转到写坟中人被谗言遭杀害的悲惨事件,再转到揭出设此毒计之人。层层推进,语语相衔。诗中两用问答句式,都处在诗的关键处,既起醒目作用,又使文气免于平实。语言虽质朴而少文彩,但句句简洁,文雅而不艰涩,明白而不浅俗,可见是经过一番锤炼之功的。注关于此诗作者,艺文类聚、乐府诗集皆题三国蜀诸葛亮作。按谓此诗是诸葛亮作,所据只是蜀志诸葛亮传“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一语,实不足为凭。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论本诗“不起于亮”,甚辩,今从之。 又,原作“文”,义难通。西溪丛话引艺文类聚作“又”,今从之。按“又”、“文”二字行草书极相似,疑抄书人不明,误书“又”为“文”。 齐晏子:即晏婴,齐国大夫,为国相,以多谋著称,事灵公、庄公、景公三朝。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