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级临床医疗学人体生理第一次月考1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289197 上传时间:2017-10-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级临床医疗学人体生理第一次月考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2级临床医疗学人体生理第一次月考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2级临床医疗学人体生理第一次月考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2级临床医疗学人体生理第一次月考1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2级临床医疗学人体生理第一次月考1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级临床医疗学人体生理第一次月考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级临床医疗学人体生理第一次月考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级临床医疗学人体生理第一次月考 1一、 选择题1、 人体生理活动最基本的特征包括:A、 新陈代谢B、 兴奋性C、 适应性D、 生殖2 关于兴性的描述,错误是A、 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兴奋性反应的能力B、 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和腺体组织称为兴奋组织C、 阈值的大小和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D、 引起组织兴奋性的阈值 愈大其兴奋性愈高E、 组织和细胞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化称为兴奋3 关于内环境稳定的叙述,错误的是A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绝对平衡的状态B 揭示生命活动的一个最重要规律C 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动态平衡E 机体一切调节活动最终的生物学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4、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A、适应B、反应C、反射D、正反馈调节E、负反馈调节5、神经调节的特点A、调节幅度小B、反应速度慢C、作用广泛和持久D、调节的敏感性差E、作用迅速、精确和短暂6、阈值是指A、用最小刺激强度,恰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B、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C、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D、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E、刺激时间和强度及变化率固定,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7、在下列各种情况下,属于自身调节的是A、血糖水平维持相对稳定B、血液 PH 值维持相对恒定C、体温维持相对恒定D、全身血压维持相对恒定

3、E、当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维持相对恒定8、判段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指标是A、愈强度B、愈刺激的时间C、刺激的时间D、刺激的频率E、刺激的时间与强度的变化率9、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B、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C、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D、细胞外液化学成份保持不变E、细胞内外也化学成份保持不变10、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反馈信息是指A、外界干扰的信息B、受控制部分的信息C、控制部分发出的信息D、调定点改变的信息E、中枢的信息11、液态镶嵌模型的核心是A、脂质双分子层为模型的基架B、蛋白质分子层为膜的基架C、单糖分子层为膜的基架D、胆固醇分子层为膜的基架E

4、、细胞膜无流动性12、人体氧气、二氧化碳和尿素进入细胞膜是通过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运输D、入胞E、出胞13、钾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的跨膜转运属于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运输D、入胞E、出胞14、易化扩散不同于单纯扩散的是A、顺浓度梯度差B、逆浓度梯度差C、耗能D、需要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E、需要 ATP 酶15、下列哪项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A、肾小管重吸收尿素B、肾小管重吸收钠离子C、血管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D、二氧化碳排出细胞E、肾小管重吸收氨基酸16、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特点是A、要消耗能量B、逆浓度梯度C、顺点位梯度D、准运的物质都是小分子E、需要膜蛋白帮

5、助17、细胞膜的主动转运是借助于膜上A、载体蛋白的耗能过程B、通道蛋白的耗能过程C、泵蛋白的耗能过程D、受体蛋白的耗能过程E、泵蛋白的非耗能过程18、氨基酸进入一般细胞的转运方式为A、易化扩散B、入胞C、单纯扩散D、吞噬E、主动准运19、下列生理过程需要直接消耗能量的 是A、维持静息电位的钾外流B、引起动作电位去极化的钠内流C、引起动作电位去极化的钾外流D、肌质网摄入钙E、细胞外液中的钙离子进入细胞20、大多数激素信号传递的主要A、促离子型受体B、G 蛋白耦连受体C、络氨酸激酶受体D、促代谢型 受体E、鸟苷酸环化酶受体21、血液的组成包括A、血清和血细胞B、血浆和血细胞C、血清和血浆D、血细胞

6、、白细胞和血小板E、蛋白、水和血细胞22、下列关于血液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血液不透明B、血液具有粘滞性C、血液呈弱碱性D、动脉血含氧量高成鲜红色E、红细胞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23、下列蛋白质与凝血有关的是A、白蛋白B、球蛋白C、珠蛋白D、纤维蛋白原E、转运蛋白24、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溶质的性质B、溶质的种类C、溶质颗粒数目D、溶质颗粒大小E、溶质的分子质量25、下列哪种因子不存在于血浆中A、因子B、因子C、因子D、 因子E、因子26、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A、血细胞上受体的类型B、血细胞表面特异性凝集素的类型C、血细胞表面特异性凝集原的类型D、血浆中特异性凝集素的类型E、血浆中特异性

7、凝集原的类型27、所谓红细胞凝集反应是指A、红细胞重叠在一起B、红细胞聚集成簇C、红细胞被纤维蛋白网罗D、血液从流体变为胶冻状态E、血液收缩28、维生素 K 的作用是A、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B、促进血小板的释放反应C、参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D、稳定纤维蛋白E、抑制抗凝血酶的活性29、下列关于输血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ABO 血型系统相符合便可输血,不需进行交叉配血B、O 型血的人为“万能供血者”C、AB 型血的人为“万能受血者”D、将 O 型血液输给其他血型的人时,应少量而缓慢E、Rh 阳性的人可接受 Rh 阴性的血液30、生理性止血后期血凝块回缩是因为A、纤维蛋白收缩B、红细胞叠连C、

8、白细胞变形运动D、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E、血小板聚集31、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的区别是指哪一期的快慢A、0 期除极B、1 期复极C、2 期复极D、 3 期复极E、4 期自动去极化速度32、以下哪种细胞不是自律细胞A、窦房结 P 细胞B、心房、心室肌细胞C、心室传导束的浦肯野细胞D、房结区细胞E、结希区细胞3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哪一期的时程长A、0 期除极B、1 期复极C、2 期复极D、 3 期复极E、4 期自动除极34、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错误的是A、0 期主要是钠离子内流引起B、1 期是钾离子外流引起C、2 期是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引起D、 3 期钾离

9、子外流引起E、4 期是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引起35、心肌细胞的慢通道可被何种药物阻断A、河豚毒B、四乙基铵C、阿托品D、酚妥拉明E、异搏定36、与心肌相比,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A、平台期时程长B、幅值大C、4 期膜电位稳定D、 4 期自动去极E、0 期除极速度快37、窦房结 P 细胞动作电位 0 期去极的离子基础是A、钙离子内流B、钠离子内流C、钾离子内流D、钙离子外流E、钾离子外流38、关于窦房结 P 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错误的是A、最大复极电位,阈电位比心室肌小B、由 0、3、4 期构成,没有明显的 1、2 期C、0 期除极快、幅度高D、 0 期去极由钙离子内流引起E、4 期能自

10、动除极化39、房室交界区区传导缓慢可导致A、P 波增宽B、Q 贴波群增宽C、T 波增宽D、 PR 间期延长E、ST 段延长40、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是A、窦房结B、结间束C、房室交接D、房室束E、普肯野纤维41、主要吞噬化脓性细菌的白细胞是A、嗜中性粒细胞B、噬酸性粒洗吧C、嗜碱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E、单核-巨嗜细胞42、红细胞在 0.6%0.8%NaCl 盐溶液中其形态A、不变B、破裂C、膨胀D、皱缩E、体积变小43、由因子 Xa、V、钙离子、PF3 形成的复合物是A、纤溶酶原激活物B、组织激活物C、血浆激活物D、凝血酶原激活物E、纤维蛋白原激活物44、B 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A、A 凝集原B、

11、B 凝集原C、H 凝集原D、 A 凝集原和 B 凝集原E、A、B 及 H 凝集原均有45、以下哪种情况可能发生溶血症A、Rh 阳性母亲所怀 Rh 阳性胎儿B、Rh 阳性母亲所怀 Rh 阴性胎儿C、Rh 阴性母亲所怀 Rh 阳性胎儿D、 Rh 阴性母亲所怀 Rh 阴性胎儿E、父亲是 Rh 阴性母亲为 Rh 阳性胎儿46、某人的红细胞与 B 细胞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 B 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的血型为A、A 型B、B 型C、AB 型D、 0 型E、无法判断47、草酸钾之所以能抗凝是因为A、增强血浆抗凝血酶的活性B、去除血浆中的钙离子C、抑制凝血酶的活性D、中和酸性凝血物质E、增强纤溶酶的活性4

12、8、输血时应主要考虑供血者的A、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C、红细胞不发生叠连 D、血清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E、血清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49、能使纤维蛋白降解的物质是A、肝素B、凝血酶C、纤溶酶D、纤溶酶原E、抗凝血酶 50、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是指A、红细胞对高渗溶液的抵抗力B、红细胞对低渗液的抵抗力C、红细胞在生理盐溶液中的破裂的特性D、红细胞耐受机械撞击的能力E、红细胞相互撞击破裂的特性二、名词解释1、兴奋性2、 阈电位3、 极化4、 自律性三、简答题、1、什么是内环境稳态?保持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2、何谓静息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有何特点?3、输血有哪些基本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