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词曲二首知识精讲 开明版.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42890371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词曲二首知识精讲 开明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三语文词曲二首知识精讲 开明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词曲二首知识精讲 开明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词曲二首知识精讲 开明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语文词曲二首知识精讲一. 本周教学内容:词曲二首及其文言文复习二. 重点、难点分析:1. 词曲二首(1)初步了解古代的词、曲。 (2)体会水调歌头所表现的那种热爱生活与不被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 (3)体会天净沙 秋思中沦落天涯的游子飘泊孤寂的情怀。(4)记住词曲中的名句并理解其含义。2. 文言文复习三. 新课讲解:水调歌头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太守任期中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作者在政治上遭到压抑,所以词中颇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又从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词前小序(也可视为词题)说明作词的由来,高度概括了作者在这个中秋之夜的思想感情经历,表达了他对亲人的真

2、挚怀念。 上阕写“欢饮赏月”时生发的奇想。为了解除自身的寂寞,作者在中秋把酒赏月时一边举着酒杯,一边询问青天,想像着“天上宫阙”这一夜的情景,并忽发“升天”奇想,但他想到月宫的高寒,想到在凄清的月宫中起舞也只能玩赏自己的孤影,感到天上又怎么能比得上人世间生活的温馨美好呢!“何似在人间”一句饱含着对人间生活的挚爱之情。下阕写“无眠”时的思亲之情,并生发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当月儿转到朱阁的这一面,低低的照着绮户时,作者已经在“无眠”中几乎度过了一整夜,月圆而亲人不能团聚在一起,他望月而生的离愁别绪显得更浓了。然而他能宽慰自己:不能怨恨月亮总是在我远离亲人、思念亲人的时候露出圆脸,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

3、亮总有阴晴圆缺,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圆满的,还是面对现实,通过婵娟月色来传达一种平安的祝福,并且一同忘却忧愁,共享这良辰美景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充分表露出作者豪爽旷达之情。天净沙 秋思这是一首散曲。散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又一种文学形式。散曲分小令和散套两类。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小令。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

4、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为第一层。 最后两句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之,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四. 文言文复习: 字音 字义 句义 概括 理解性默写一. 选择题: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米粟(s) 畎亩(qun) 谪守(zhi)B潜形(qin) 波澜(p) 绮户(q)C宠辱(chng) 岸芷(zh) 殚(

5、dn)D宫阙(qu) 婵娟(chn) 缶(fu)2. 句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是( )A.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 得而腊()之以为饵。C. 宠辱偕()忘,把酒临风。D.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3. 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嗟夫(ji) 啮人(ni) 皓月( go)B傅说(yu) 胶鬲(g) 天涯(y)C琼楼(qing) 枯滕(tng) 日蹙(c)D莅事者(l) 墙倾楫摧(qing)(j)4. 给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 )A发展,开展 B发生,生成C发现,显现 D起,被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A界限 B限制 C领域 D

6、范围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A事故 B原因 C故意 D所以,因此 环而攻之而不胜( )A圆圈 B环绕 C环节 D包围5.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没有结合句意解释的一项:( ) (1)A人恒过(犯过失) B岁赋其二(征收) C长烟一空(一片) D太守谓谁(是)(2)A当其租入(抵挡) B衡于虑(同“横”梗塞) C动心忍性(使坚韧) D法家拂士(同“弼”,辅佐)(3)A得而腊之(把肉晾干) B薄暮冥冥(迫近) C若毒之乎(怨恨) D谪守巴陵郡(管辖)(4)A沙鸥翔集(栖止) B不知天上宫阙(宫殿)C高处不胜寒(禁不起) D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6. 为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句后的括号内。

7、(1)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 ( )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 )A已经 B停止 C使停止,引申为治愈。(2) 若毒之乎? ( )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 )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 )A语气词,表疑问 B介词,相当于“于”7.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七里之郭 B 舜发于畎亩之中多助之至 发于声 C管夷吾举于士 D 登斯楼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微斯人8.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君子有不战 B 长烟一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一碧万顷C貌若甚戚者 D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若

8、毒之乎 或异二者之为 9. 对下面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B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尝试着探求古代仁人的思想感情)D或异二者之为(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10. 对下面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能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C君将哀而生之乎?(你就这样可怜地生活下去吗?)D苛政猛于虎也(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11. 对下面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

9、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B. 人恒过,然后能改人总是先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D.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12. 对“委而去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委托人到那里去 B丢下城池逃走C委派人离开那里 D放弃(这里)到那儿去13. 选出下列文言语句的正确译文。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是他的心动摇不定,更加不会去做的原因。因此他的心惊动,他的性格坚韧,使他的才能增多了。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增长他的才干。用来动摇他的心,培养他的

10、忍耐性,增多他的才干。14. 作品、作者和作者所生活的朝代搭配完全正确的是:(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宋代B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苏轼 宋代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沁园春 柳宗元 唐代D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宋代15. 文学知识说法有误的是( )A捕蛇者说选自柳河东集。B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C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所作。D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永州,为了抨击中唐王朝赋税繁重的罪恶,写了捕蛇者说。16. 与岳阳楼记原文语句完全相同的是(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沙鸥翔集,锦

11、鳞游泳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A BC D17. 根据原文填空都正确的是:(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人恒过,然后能改;( )而后作A非死则徙尔 征于色,发于声B非徙则死尔 征于色,发于声C非徙则死尔 困于心,衡于虑D非死则徙尔 困于心,衡于虑18. 下列语句与课文完全相同的是:(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民。C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D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19. 与原文不完全相同的是( ).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12、,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然则南极潇湘,北通巫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20. 对天净沙秋思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小令选择了“枯藤”、“老树”等最有特征的深秋景物,表现了一位流落天涯的断肠人悲凉寂寞的心情。B作者通过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并将故乡景与天涯景结合起来,拓宽了表现的空间。C作者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前三句仅18个字就描写了九种景物,并达到了人与物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尽管在结尾,但实际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默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然后答题。2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列举的历史人物逐一是:舜、傅说、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B. 第二段的主要意思是:一个人要有大的作为,必须先经受艰苦的磨炼。C. 本文议论中心十分明确,开头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为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D. 从行文上看,文章第一部分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