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伤仲永》练习(无答案)语文版.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42856785 上传时间:2020-08-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伤仲永》练习(无答案)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伤仲永》练习(无答案)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伤仲永》练习(无答案)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伤仲永》练习(无答案)语文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 伤仲永考点1内容理解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表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写仲永天资聪慧,表现:“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写仲永才能衰退,表现:“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才思平庸,表现:“泯然众人矣”。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原因是“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没有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加强后天的学习与教育。考点2语言品析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用词生动传神,请你列举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示例:“忽啼

2、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示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用极其凝练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考点3写法探究文章对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材料有何好处?作者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

3、“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后两个阶段,几笔点出,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基础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世隶()耕忽啼()求之邑()人奇之 钱币乞()之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泯()然众人矣 称()前时之闻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未尝识书具_(2)借旁近与之_(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 (4)父异焉_(5)余闻之也久_ (6)泯然众人矣_(7)稍稍宾客其父_(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9)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4、相同的一项是()A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B于舅家见之 环谒于邑人C还自扬州 有朋自远方来D借旁近与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4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5理解文义,完成下面的填空。(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6翻译下列句子。(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_(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_(3)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_课内

5、阅读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题目。7幼年时的方仲永有哪些令人称奇的表现?(用原文回答)_8少年时期的方仲永与幼年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成年以后又如何?_9“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10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_1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F父异焉12方仲永的故事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写出其对不同人的启迪。(1)对家长:_(2)对学生:_(3)对教师:_(4)对社会:_语言运用13(2016河北中考)下面文段中,第两句各有一

6、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语文学习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搭建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你们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享受语文。这样,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1)第句修改意见:_(2)第句修改意见:_拓展阅读【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

7、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患:担心。俟(s):等待。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稍稍宾客其父_(2)泯然众人矣_(3)尝主编资治通鉴_(4)及长,遍览古籍_15翻译下列句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_16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_(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_(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了_的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17试比较方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_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