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

上传人:野原 文档编号:142824873 上传时间:2020-08-23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精编]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精编]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精编]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精编]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贵州财经学院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AGRICULTURALECONOMICS课程代码:编写单位: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农区教研室执笔人: 王 永 平 审核人: 编写时间: 2008年02月 贵州财经学院教务处印制2006年月课程中文名称农业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AGRICULTURALECONOMICS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农村区域发展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并修课程发展经济学等总学时51总学分3使用教材雷海章主编:现代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2006年7月第3次印刷。该教材为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参考书目(1)美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

2、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朱道华主编:农业经济学(第四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李秉龙主编: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4)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主办:农业经济问题;(5)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主办: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6)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主办:农业现代化研究;(7)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导刊;(8)经济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报纸。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考核方式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期末考试实行A、B卷或试题库

3、考试课程概述(本课程在学科或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内容简介等)农业经济学是一门部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经济理论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本课程是一门专业主干课。该课程主要讲授农业经济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阐明农业经济发展运动规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农业经济的基本知识和分析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党的有关农业经济的方针、政策及其所依据的基本理论和所遵循的客观规律,进而结合实际研究农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学时分配表讲序讲授内容涵盖教材学时备注1导论第一章32农业农村农民第二章53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第

4、三章34农业生产要素第四八章95农产品市场第九十一章56农村消费市场第十二章2专题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3学生自由发言7农业社会化第十三章38农业生产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第十四十五章59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第十六章310现代农业的宏观调控第十七章211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十八、十九章312区域发展与农村扶贫开发第二十章2专题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3学生自由发言总学时合计总学时51,其中课堂讲授45学时、专题研讨6学时。注:(1)课程学习期间,指导学生撰写12次课程论文;(2)暑期安排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教材共计20章,根据课时安排调整合并为12讲。说明:以上表格字体

5、均为五号宋体,表格中所要填写的内容均为五号楷体。第1章导论教学内容主要讲授三个方面的内容:1、农业经济学课程介绍(包括性质、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2、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3、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体系;4、农业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农业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正确理解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把握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及本教材的整体框架。重点与难点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教学时数3学时。引言从当前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说起(一)当前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二)中央关注“三农”问题的集中体现

6、第一节农业经济学课程介绍一、基本概念(一)经济与经济学(二)农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学二、农业经济学的性质三、农业经济学的地位(一)农业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二)农业经济学在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四、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前继课程(二)后继课程第二节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二、中国农业经济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体系一、研究对象二、研究方法三、内容体系(一)选用教材的体系结构(二)教学内容第四节农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一、教师教学方法二、学生学习方法第五节学习目的要求和教学、考核安排一、学习目的要求二、教学安排三、课程考核四、主要参考资

7、料复习思考题1、比较中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二战后西方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3、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经济学科的研究方法相比,有何独特之处?阅读参考书目及文献1、美梅勒农业发展经济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2、美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99年;3、日速水佑茨郎,美拉坦弗农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朱道华主编:农业经济学(第四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5、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主办:农业经济问题;6、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中国农村

8、经济、中国农村观察;7、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导刊。第2章农业农村农民教学内容主要讲授四个方面的内容:1、农业、农村、农民的科学内涵及特征;2、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3、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问题的成因、表现和实质;4、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内涵,掌握农业的本质特征和中国“三农”问题的成因,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内涵,思考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重点与难点农业的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实质及影响;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思考

9、。教学时数5.0学时。第1节农业的内涵、特征与地位一、农业的内涵与外延(一)农业的内涵(二)农业的外延及发展(三)农业新概念层出不穷(四)影响农业生产过程的因素(五)发达国家对农业的定义二、农业的特征(一)农业的本质特征(二)农业的一般特征三、发达国家传统农业的分化和演变(一)农业产业的分化(二)农业劳动力的分化(三)农业就业者收入的转移四、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三)农业在我国的重要作用五、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下降的规律(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下降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下降的具体表现(三)正确看待农业比重下

10、降第2节农村的科学内涵及特征一、农村的界定二、农村经济三、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特征(一)血缘关系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二)劳动力的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就业任务繁重(三)农业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五)农村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第3节农民的科学内涵及特征一、农民的内涵二、农民的特征(一)发展中国家农民的特征(二)我国农民的表述三、农民的非农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一)农民非农化的含义及其意义(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客观性(三)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变化(四)创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环境四、农民的兼业化(一)农民兼业化的含义(二)现阶段我国的农民兼业化

11、第4节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一、“三农”问题的核心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一)“三农”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二)“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问题(三)“三农”问题是社会稳定和富裕的基础(四)“三农”问题是中国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关键第5节“三农”问题的成因、表现和实质一、“三农”问题的主要成因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一)“三农”问题的普遍性(二)“三农”问题的主要成因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三)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四)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结果(五)工农关系的动态演变规律二、“三农”问题的表现和实质(一)农民增收困难(二)农民权益无法保障(三)市场经济下“三农”问题

12、的实质第6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一、有效缓解“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二、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措施复习思考题1、简述农业的本质特征及其含义2、简述农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一般特征3、为什么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4、农业在我国的特殊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5、简述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及其影响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7、正确解决三农问题有何重要性?8、如何理解“三农”问题的实质?9、论述中国“三农”问题产生、形成的原因阅读参考书目及文献1、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2、杜鹰农民收入

13、与劳动力转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3、郭剑雄二元经济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4、中国“三农”形势跟踪调查课题组小康中国痛:来自底层中国的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毕泗生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前沿问题报告(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6、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7、世界银行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张改清,王万山,中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与解决策略,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19、胡必亮,究竟应该如何认识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03.8第3章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教学内容主要讲授三个方面的内容:1、农业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2、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3、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指标体系;4、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农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特征、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和内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了解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步骤、国外农业现代化的模式以及现阶段提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性。重点与难点农业的发展阶段及特征;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区别与联系;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传统农业与现代化的区别;现阶段提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