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amp#183;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2735700 上传时间:2020-08-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6.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仲淹《渔家傲&amp#183;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范仲淹《渔家傲&amp#183;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范仲淹《渔家傲&amp#183;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范仲淹《渔家傲&amp#183;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范仲淹《渔家傲&amp#183;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范仲淹《渔家傲&amp#183;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仲淹《渔家傲&amp#183;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为大家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五首。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1、学会通过描写想

2、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多媒体 一课时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使至塞上:“大漠

3、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

4、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品读渔家傲: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学生品评:发表看法。) 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四),赏析渔家傲: 1、赏析上阕: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

5、,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听觉上的震撼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6、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赏析下阕: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

7、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3、: 这首

8、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整首词不失为一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 1、背诵课文。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边塞诗派的形成及特点。 1、标注不认识及读不准的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将诗歌翻译写在书上; 3、读熟并背诵,课堂要默写检测。 1、上课前5分钟:所有同学拿出听默本,默写渔家傲 秋思,并叫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要求字迹认真,书写工整。 2、老师巡查默写情况,了解每个同学完成背诵作业的程度,并对优秀学生及时提出表扬,默写完成的同学可以照着书本自行为自己批改,等待黑板上默写完成后,检查黑板上所

9、展示的诗词是否有错,发现错误后自行上台用红色粉笔改出。 3、完成默写后,全班准确齐读一遍,注意正确字音和字形。 1、请一位同学来解读题目渔家傲 秋思。 生:“渔家傲”是词牌名,规定词的形式,包括字数、句数和押韵,“秋思”是题目,揭示诗歌主要内容,点明这首诗是写秋天的思念的。 师:回答得非常全面,解读的很到位,可见老师平常讲课时他听得很认真,笔记做得很详细,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并请不知道的同学将笔记记下来。 2、题目联系拓展: 师:自古“女子多伤春士多悲秋”,古人在诗词里写了许许多多关于“秋”的诗句,提到“秋思”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被誉为“秋思之祖”的谁的什么诗?还有一首歌咏秋天的“另类之作”是谁

10、的什么诗? 生: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另类之作”的是唐代刘禹锡的秋词。 师:回答得非常漂亮,能够及时联想到我们所学过的诗词使知识融会贯通起来,那我们全体同学都能够背诵这两首诗吗?(学生背诵) 3、作者介绍: 师:这首词的作者范仲淹我们并不陌生,八年级下册曾学过一篇他的千古名篇叫?其中广为传颂的句子是?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那我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回顾一下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 生: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岳阳楼记字逸飞,号文正,谥号“文正”传有范文正公集于世。 师:非常清晰准确,对于古代作者,我们需要记住朝代,文学史地位,代表作及字号

11、。 4、诗歌大意理解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生读后)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将诗歌翻译写在了书上,现在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及译文理解诗歌内容,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3分钟后全班交流。 (3分钟后)请大家提出你对诗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无人举手)大家可要抓住机会提问哦,如果没有人举手,就意味着你们都理解了,没有问题,那老师就要提问你们了,要是被我问住了,你们可是要领罚的呦,所以抓紧时机赶紧问? 生:“衡阳雁去无留意”为什么“雁去无留意”? 师:有没有同学能帮助他呢? 生:意思是衡阳的.大雁向南方飞去,没有一点逗留的意思,这说明边塞天气极其寒冷,大雁都不愿意多逗留一会。 师:回答得真棒,这里说明边塞的

12、环境恶劣,气候极寒。 生:“浊酒一杯家万里”中的“浊”我觉得可以改为“斟酌”的“酌”,因为,这个“酌”有“喝酒”的意思“小酌几杯”,在这里应该是“喝酒” 师:这个问题有新意,有没有同学能够解释一下?(无人举手)我们这位同学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他的问题将同学们都问住了,那么老师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大家来听听看是否认可?古代的“浊酒”就是米酒,用米发酵做成的酒,也就是现在我们喝的醪糟,醪糟大家都见过,比较浑浊,所以形象的称之为“浊酒”最主要的是浊酒是老百姓们都能喝得起的酒,是最常见和普通的酒,在这里戍守边塞的都是平民百姓,远离家乡在外征战,所以喝“浊酒”来聊以慰籍思乡之情。 生:“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个典故中的主人公是谁? 师:有没有那位同学可以博古通今的? 生:是西汉时期的大将军窦宪,他率领部下抗击匈奴,追至燕然,在一块大石上记功而返。用来比喻建功立业。 师:此处应该给他响起掌声(生鼓掌),他的知识面很广,可见平时是个爱看书的孩子。 生:“羌管悠悠霜满地”怎么理解? 师:这一句谁能够帮他解释? 生:“羌管”是边塞特有的乐器,“悠悠”是指声音凄凉,“霜满地”是说秋天地上有霜。 师:解释得很详尽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