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管理2-7D培训讲学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2724950 上传时间:2020-08-22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金融管理2-7D培训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国际金融管理2-7D培训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国际金融管理2-7D培训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国际金融管理2-7D培训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国际金融管理2-7D培训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金融管理2-7D培训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金融管理2-7D培训讲学(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章,1,国际金融管理第7章 中国的金融监管,迈克尔科诺利 迈阿密大学商学院 杨胜刚 湖南大学金融学院,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第7章,2,第一节 开放经济与中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中国金融监管的难点:国有商业银行 的不良资产处置 第三节 中国金融监管的重点:汇率制度改革 与放松资本账户管制 第四节 中国金融监管的关键:资本市场的开 放与健康发展,第7章,3,一、分业监管模式下中国金融监管的特征与矛盾,2003年,随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正式运作,以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驾马车”分治金融业的中国金融监管格局正式形成。这种分业监管的客观基础是国内各主要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主

2、观动机是为吸取亚洲金融危机时对一些混业经营金融机构(主要是信托投资公司)的冲击教训。分业监管正式运行以来,逐步形成以下特点:,第7章,5,不同专业监管当局间的监管目标存在一定矛盾与冲突。 专业监管体系间的监管合力不强,监管成本较高。 现行金融监管的监管理念相对落后,监管标准较低,监管手段与方法急需调整。,中国金融分业监管的现状,就整体而言,虽然与分业经营的金融格局相适应,但也客观地存在一些矛盾与系统冲突,集中地表现在:,第7章,6,二、加入WTO对中国金融监管提出的新要求,在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形势下,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外资银行具有很强的国际性,金融交易技术复杂,实行混业经营;同时,国内金融

3、机构和金融业务的交叉融合趋势也日益增强,出现了事实上的金融控股公司如光大集团、中信集团。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以防止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对中国金融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第7章,7,1外资银行将在中国经营那些中国较少开展的新型金融业务,如金融租赁、投资组合、保险中介及金融衍生产品;国内金融机构出于市场压力,也将加快金融创新。央行如何对这些不熟悉的业务进行监管,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第7章,8,2充分透明的金融监管体制,能保证监管机构本着金融体系的稳健和金融市场的规范运作实施有效监管。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有专门规定,要求各成员国公布该国所涉及或影响服务贸易

4、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司法判决、国际协定等。这对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法律依据和监管程序不很透明提出了改进的要求。,第7章,9,3随着中国金融服务领域不断开放,各类金融机构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在提高金融业整体运行效率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风险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金融衍生产品的大量使用,也加大了金融风险。如何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保持中国金融业的平稳健康发展,是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7章,10,第二节 中国金融监管的难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1998年以前,中国银行业对贷款普遍采用的是依据期限进行的分类: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帐贷款,后三类

5、,简称为“一逾两呆”合称为不良资产。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行,但它主要以期限管理为主,不能及时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变化、市场变化对贷款质量的影响。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规定按国际通行的方法,将贷款资产按风险程度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后三者合称为“不良资产”。1993年中国银行业引入五级分类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重视这种分类方法,2004年开始全面推行。,第7章,11,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在其181个成员国中,1980年以来,有73即133个国家遇到严重的金融问题或危机,这些国家为解决金融问题所耗费的资金高达2500亿美元,成本高昂。

6、 发生严重金融问题的108例中,由银行不良资产引发的有72例,占67;发生金融危机共41起,由不良资产引发的为24起,占50以上。 因此,虽然导致金融问题或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比较普遍和突出的诱因还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第7章,12,中国的不良资产问题也是非常严重,根据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BIS)1997年有关报告,中国银行1996年不良资产估计为12万亿元左右(同年中国财政收入为0.7万亿元),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资料,1997年末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一逾两呆”占全部贷款的25,是所有者权益的4倍,银行系统不良资产的问题十分严重,而作为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形势更

7、为严峻,其不良资产约占全社会不良资产总量的80。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入世开放后金融业将面临的冲击,使开始正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重视并着手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第7章,13,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1.银行资金财政化 银行资金财政化的产生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产物,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实行“拨改贷”的财税政策改革后,政府财政不再向国有企业增资拨款,而改由银行以贷款的方式向企业提供资金。但实质上,资金供应形式转换,但企业资金的银行供给仍然具有国家无偿供应企业资金的特点。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混杂,银行资金徒有信贷之名,而行财政拨款之实。银行信

8、贷资金的运动脱离了信贷资金的运动规律,从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第7章,14,2.国有企业体制,首先,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落后,经营管理不善,大量国有企业的产品结构、产品质量与市场需求脱节,亏损严重,无力偿还银行贷款。 其次,由于宏观政策环境方面的改革滞后,企业负担过重,沉重的职工医疗、保险、养老等福利负担和税收负担大大消弱了企业偿还商业银行债务的能力。,第7章,15,第三,由于中国处于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府管理措施,社会信用状况不佳。 最后,在国有企业破产、兼并、承包等改制行为中,存在大量逃废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债务的现象,银行成了最大的亏损承担者。,第7章,1

9、6,3.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在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按照行政区划进行设置的基础上,其资金来源和运用都被局限在所在行政区域之内,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和约束地方政府为了社会安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进行行政干预,维护长期处于亏损的国有企业。,第7章,17,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本身的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也存在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没有很好的建立起各项信贷管理制度,贷款决策随意性大,周转缓慢、回收困难。银行经营意识和风险观念淡薄,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配置信贷资金,降低信贷风险,缺乏全面的考虑,普遍存在盲目追求贷款增量,而“重贷轻收”、“重贷轻管”的问题。,第7章,18,4.金

10、融监管体制,与国际上先进的金融监管相比,中国的金融监管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1)监管目标错位,金融监管侧重于合规性监管 忽视风险性监管。 (2)监管中心不明确,监管部门重于外部监管, 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 制监督不够。,第7章,19,(3)监管方式单一,手段落后,主要以现场检查 和报表式检查的方式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监 管,难以对整个银行业实施全面、经常和防 范性的监管。 (4)监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第7章,20,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1.不良资产的外部处置 债转股 债务重组 出售 不良资产证券化,第7章,21,2.不良资产的内部处置 不良资产的内部处

11、置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是常规清收手段;二是资本运营手段。但现阶段,不仅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体制和经营手段的不完善,更重要的是由于“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限制,中国国有银行内部处置中很少利用资本运营手段。,第7章,22,三、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现状、困境与前景,1. 不良资产处置的现状 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自1999年相继成立之后,先后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收购了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处置了各大银行的不良资产;各大商业银行也加大了对自身信贷资产的管理和运作,成效也很显著。截至2006年3月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情况如表1;2001年2006年6月

1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及比例情况如表2。,第7章,23,表7-1: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情况(2006年3月31日)单位:亿元,数据来源:银监会网站 注:1.累计处置指至报告期末经过处置累计回收的现金、非现金和形成的损失的总额。2 .阶段处置进度指累计处置总额占购入贷款原值的比率。3.资产回收率指回收的现金及非现金占累计处置总额的比率。4.现金回收率指回收现金占累计处置总额的比率。,第7章,24,表7-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表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银监会网站 注:不良资产包括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第7章,25,2. 不良资产处置的困境 1)不良资产数额巨大 2)市

13、场规则缺位 3)资本市场不发达 4)法律体系不完备,第7章,26,3. 不良资产处置的前景探讨 1)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提高银行不良资 产处置速度及效率 2)改善外部法律、信用环境 3)健全国有商业银行法人制度,第7章,27,第三节 中国金融监管的重点:汇率制度改革与放松资本账户管制,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沿革 1)双重汇率并存时期(19811993年) 2)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度(19942005年7月) 3)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制度(2005年7月至今),第7章,28,2.对单一钉住美元汇率制度的评价 选择单一钉住美

14、元的汇率制度反映了中国国情的需要,具有一系列的积极作用: 1)单一钉住美元有利于中美两国间贸易和资本 往来,规避了对外贸易和投资过程当中的汇 率风险。,第7章,29,2)单一钉住美元,有助于稳定国内的物价水平。 事实上,采取钉住美元的做法,对中国货币政策起到了名义锚的作用。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效果十分明显。从1987年到1996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波动性较大,通货膨胀比美国平均高出8个百分点。1994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人民币汇率钉住美元,事实上“进口”了引导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的美国货币政策,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宏观调控是有帮助意义的。,第7章,30,图7-1

15、 1994-1999年中美两国通货膨胀率比较 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第7章,31,随着中国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改变,汇率制度的内在缺陷与不足也逐渐显现 1) 单一钉住美元不利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与资本往来。 2) 单一钉住美元干扰中国独立货币政策的实行。,第7章,32,3.人民币汇率制度未来的选择 长远看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的完善,灵活的汇率制度才是中国进行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而2005年7月开始进行的汇率制度改革也正是顺应中国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果,对人民币汇率制度安

16、排具有历史意义。但是,这一安排仍然面临很多问题:最终目标不明确、较窄的波幅以及央行较强的干预、货币当局的公信力不足等。这可能使改革的难度加大。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第7章,33,二、中国的国际收支管理,1.中国国际收支管理政策的变化历程 19491979年,中国国际收支的宏观管理是采取外汇收支计划的形势,由于在对外经济贸易方面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方针,若遇逆差及时调整,外汇收支状况基本良好。 1979年1992年,伴随着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由70年代后期的进口替代型的对外政策转变为出口导向型政策,不断探索调动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发挥其专业化优势的体制制度。,第7章,34,1993年至今贸易政策向自由化方向演进。 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后,解决了人民币长期高估的问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凸现。 1995、1996年两次下调出口退税率,表现了政府推进贸易自由化的政策意图。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是中国外贸形势严峻的一年。政府加大出口退税的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