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

上传人:binzh****nxia 文档编号:142583005 上传时间:2020-08-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九年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九年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九年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九年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 前 言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贯穿了学校发展的过去与未来,是学校历史与现实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社会形象的阐释,它对学校发展具有价值引导、观念整合、情感激励、制度规范、行为矫正等作用,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传递给师生一种有形而庄重的正能量,能在无形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根据县教育局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在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京州九年制

2、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以“挖掘竹文化内涵”为推进,以“竹”为主题,以“形成学校精神和文化”为最终目的,确立“以竹文化精神为主线,创建特色学校、教育名校”的发展目标。京州九年制学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提出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优秀文化、校园文化的三位一体,推动学校与时俱进地发展,更好地育人培才,推动地方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一、概况与展望(一)九年制学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九年制学校位于大余县新城镇西南方的京州村,背倚莽莽庾岭,俯瞰滚滚章江,左接323国道,右靠赣韶铁路,四面农田环绕,稻花香里书声朗朗,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校园环境温馨幽雅。京州学校创建于19

3、69年秋,前身为初级中学,2007年增设小学部,学校现包括校本部、光明小学、麻布初小及鱼仙初小,生源遍及新城镇西片七个村。九年制学校本部占地2357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929平方米,藏书6305册,2015年新添计算机30台。学校拥有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教室、音美室等功能教室。京州学校现有23个教学班,学生623人,教职工47人。自建校四十多年来,学校凭着“乐学、好问”的学风、“敬业、爱生”的教风、“求实、守纪”的校风和“务实、民主”的领导作风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近三年来,学校先后10余次获县级以上各类奖励,有7名教师获县级以上奖励(其中王向荣、

4、朱恩祥老师被评为赣州市“优秀教师”,蔡厚林老师被评为大余县“爱生模范”, 赖冬兰、吉同锋两位老师被评为大余县“师德标兵”),有10人次获市、县级优质课奖励,教师发表和获奖的科研论文省级15篇,市级21篇。2012年京州学校中考四人考取赣南教育学院,小学抽考成绩英语名列全县前茅。2013-2014连续两年小学毕业班质量检测数学及英语成绩均名列全县第一。2015年中考京州学校克服生源基础差、报考人数少等困难,攒足干劲,负重爬坡,13人考入大余中学(其中统招4人,提前班2人),考取师范定向2人,在全县同层次学校中位居前列。近几年来,我校在全县各项文体活动中均取得了较好成绩。2015年学校选送的舞蹈茶

5、香中国获得全县文艺汇演三等奖,学校篮球队在全县中小学篮球比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历史最好成绩。(二)京州九年制学校未来校园文化的展望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京州九年制学校发展潜力巨大,资源优势明显。依据大余县新城镇2012-2017年教育发展规划,京州学校拟新建一栋占地面积约56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222平方米的四层、框架结构的综合楼,总投资约289万元,该综合楼将用于实验室、仪器准备室、计算机教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音乐教室、办公用房、音乐教室、美术教育等教学辅助用房,拟新建一栋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40平方米的四层、框架结构的教师周转房;拟新建一栋占地面积约432平方米,建筑

6、面积约2156平方米的五层、框架结构的学生宿舍楼(一、二层为小学部、初中部食堂、浴室、开水房等);拟新建一栋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学生自行车棚。各项硬件设施建设必将极大地改善了我校的办学条件,必将大大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准。在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学校办学条件日趋优化的大好形势下,学校面临着几个需要处理好的问题:第一,如何确立学校未来发展目标。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尤其是各项软硬件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在既有基础上,如何通过挖掘和弘扬校园文化,实现办学条件与办学特色齐头并进,实现两手抓,两手硬的办学效应,进一步助推学校发展。第二,如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创新。

7、在学校推动竹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引导学校师生去自觉地了解、学习竹文化,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自觉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第三,如何建设学校特色育人文化。面对国内教育同质化较强的现状,如何结合京州九年制学校所处的特定地域环境,结合竹文化,发掘地方优良传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是值得深入思考的。第四,如何营造学校教育核心精神。如何把竹精神和学校原有的校风、学风、教风、校训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责任,我们正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如何通过挖掘竹文化,在学生中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二、校园竹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一)理

8、念设计1.源于地域特点新城镇位于大余县东北部,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的季风气候,年内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山川秀丽,竹子甚多。据地方志记载,境内有一个有几百年历史的村庄名叫斑竹桥。据传以前,一个村子里种满了斑竹,在通往村庄的主要路口有一座桥,而建桥的材料都是竹子且又都是斑竹,所以整个村庄就叫斑竹桥。村庄就由桥名而来!京州九年制学校,位于新城镇西北源头,这里群山环抱,瓜园飘香;这里,翠竹青青,竹韵四溢。挺拔向上的青青翠竹,折射出新城作为客家人聚居地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2.源于学校传统为了彰显学校特色,建立一校一品,学校注重整合周边资源,因地制宜,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现已取得良

9、好成效。京州九年制学校校园内多处栽种竹子,其中校门右侧种有一片毛竹林,占地约35平方米,校园休闲广场有一片占地约10平方米的箭竹林,后山拥有一小片修竹,占地约为20平方米,学校运动场东面一角有一片占地约40平方米的金竹林。四处竹林均已成为师生学习、休息、活动的极好场所。3.源于对竹子品性所蕴含教育价值的认识竹子,清雅、隽秀、高风亮节,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苏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的咏竹:“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西南北风”可谓千古绝唱。人们赏竹、赞竹,不仅是竹的清幽雅致,更在于“比德”的意义。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的“本固”、“性直”、“心空”

10、、“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德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张九龄的“高洁人相重,虚心世所知”更是言简意赅。自古以来,松竹梅最能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被人们称为“岁寒三友”,后来,人们把兰加入其中,组成松竹梅兰“四君子”之伍。而竹子因经年不凋,相依共进、虚心有节、挺拔向上的特点,历来被文人墨客所称颂,留下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水能澹性为吾友,竹解虚心是我师”等千古传颂的佳句。”竹子的品性,正是教育的真谛,它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正是提升师生行为品质

11、,引领学校不断发展的重要元素。研究表明,“竹文化”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又与学校良好的行为规范传统相融合,我们期待通过竹文化活动,最终形成校园文化特色,使之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和道德修养,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提供传统教育教学之外的动能和保障。(二)建设目标京州九年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挖掘竹文化内涵”为主题,确定“竹”为校树,以“形成学校精神和文化”为最终目的,确立“以竹文化精神为主线,创建特色学校、教育名校”的发展目标。竹文化建设三大阶段的总目标为:1.近期目标 (1)成立学校“竹文化研究”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对“竹文化”特色创建进行实施和细化,负

12、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方案,负责在管理、资金、课程、人员等方面的保障工作。 (2)选择5种左右有特色、有文化、艺术背景的竹子品种在校园栽种,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使“竹文化”特色在校园绿化景观中逐步得到体现。 (3)艺术作品的初步布置,在校园走廊、教室、办公室等多种场所布置的艺术作品中,逐渐体现“竹文化”身影,体现学校“竹文化”特色。 (4)以“竹”为载体,以“竹文化”为核心主题,探索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竹文化”诗歌大赛、“观竹”作文赛、“颂竹”演讲赛、“竹子”绘画比赛、“竹文化”手抄报、竹笛演奏等,开展系列“竹文化”主题活动。同时通过橱窗展示、版面展示、“竹韵之声”校园广播等方式,对学

13、校竹文化活动进行宣传,选择部分学生作品进行校园环境布置。2.中期目标 (1)引进栽种10种左右有特色的竹子,形成以竹为特色的校园景观。 (2)通过两年的努力,营造具有写字、绘画、诵读、写作、演讲、演奏、舞蹈、制作特色的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制定出适合特色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培养一支懂竹文化的教育教学的特色师资队伍。 (3)组建“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领导小组,撰写“竹文化”之“竹韵”校本课程。 (4)在“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主题活动的基础上,尝试与开展探究性学习。可行项目有:竹与生活、竹子历史、竹子生态考察、竹子与诗歌、竹与民族文化等探究性活动。 (5)在以上活动基础上,逐步积累资料

14、与经验,继续充实、完善校本教材,争取获得上级审定通过。在适当的年级开设有一定课时的以“竹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 (6)利用学校网站,建立竹文化专题网站,对竹文化活动进行宣传和展示。 (7)争取举办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拓展型课程教学展示活动。 (8)力争举办第一届学校“竹文化艺术节”。 (9)规划并建成校园“竹文化长廊”。 (10)继续在校园环境布置上体现“竹文化”特色,争创市级校园文化“特色项目”。3.远期目标 (1)栽种10种左右的竹子,形成点面结合富有特色的竹丛环境。 (2)成功举办“竹文化艺术节”,建成校园“竹子博物馆”雏形。 (3)通过系列活动和研究,学校“竹文化”活动的开展逐步规范并制

15、度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以竹子精神“虚心、坚韧”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在“竹文化”中提炼出与学校校风、学风、教风相融合的内涵,使之完全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成为体现学校教育教学思想的灵魂。 (4)形成内容充实、体例完整、符合学生需要的比较完善的校本课程,通过上级审核并开始在合适的年级实施该课程。探究性活动的开展进入更深的领域,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5)通过特色学校的创建,增强学生的书写能力、诵读能力、写作能力、绘画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学有特长,帮助他们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竞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性格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6、。 (6)通过特色学校的创建,建设一支具有主体创造性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整体素质的发展。 (7)形成有固定时间、有系统内容的校内外主题活动,有较丰富的成果。 (8)学校特色在县、市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争创市级“特色学校”。 (三)实施策略1.策略一:精神文化建设学校打造竹文化特色,不单是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竹文化的熏陶中学习竹子的精神,进而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以建竹文化学校为目标,紧扣竹子“虚心有节”的品性,找准德育教育的关联度,以“做一个有气节的人”为育人目标。依据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成长如同竹子拔节生长的类同点,让学校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家园与学园,形成“让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