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 课件 元代山水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559671 上传时间:2020-08-20 格式:PPT 页数:172 大小:2.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美术史 课件 元代山水_第1页
第1页 / 共172页
中国美术史 课件 元代山水_第2页
第2页 / 共172页
中国美术史 课件 元代山水_第3页
第3页 / 共172页
中国美术史 课件 元代山水_第4页
第4页 / 共172页
中国美术史 课件 元代山水_第5页
第5页 / 共1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美术史 课件 元代山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美术史 课件 元代山水(1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代山水,元初,国势平稳,人们从不知存亡几时的紧张状态中摆脱出来,人心又恢复了“生态”和“弹性”,重新展向自然。,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洞庭东山图、吴兴清远图以及“元四家”所画的天池石壁图、青卞隐居图、富春山居图等等多是受到客观自然风景的感化而作。倪元林的画一眼便可看出是无锡太湖风光。,元代社会的特殊性,产生了一代抒情写意画。所谓写意画,指的是作者随手点染地写出客观自然的意态,但在客观自然的意态中也能表露作者的心意。中国的士人受儒、道精神支配较多,儒、道皆是反对过于偏激的,而是主张中庸和柔和的。所以,南宋那种表现激烈情绪的绘画,除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外,士人们是很难接受的。,元代渗透着奴隶制因素的封

2、建农奴制和带有鲜明的民族压迫色彩的社会,造成了它的政治和文化的特殊性。,在政治上,他们制造民族之间的矛盾,推行一种民族歧视政策,把各民族人民分为贵贱四等。 元代取消了科举取士,一代士人失去了晋身之阶。,托古改制的领袖赵孟頫,赵孟頫的生平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

3、艰。他的生母丘夫人流泪告诫他:“汝幼孤,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成人,吾世则亦已矣。” 孟頫26岁时,宋王朝的残余势力完全被元军消灭光。他的母亲又一次告诫他:“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世而用之,汝非多读书,何以异于常人。”,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 (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

4、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顺便借病乞归,夏秋之交终于得准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闲情逸致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邓文原等四方才土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大德三年 (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官位虽无升迁,但此职不需离开江南,与文化界联系密切,相对儒雅而闲适,比较适合赵孟頫的旨趣,他一直干了十一年。,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拜赵孟頫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次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

5、为仁宗。他登基后不久,立即将赵孟頫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祜三年(1316),元仁宗又将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至此,赵氏政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赵孟頫出仕后,“被遇五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当他受元朝统治者恩宠时,他又得意的一面,但更多是痛苦的一面,而且最深沉处是痛苦。首先表现出后悔。 其罪出一诗最为深刻:“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语已云然,见事苦不早。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图书时自误,野性期自保。”,赵孟頫的绘画美学思想有三个方面, 一是特重传统(古意) 一是注

6、重师法自然 一是重视书法笔意 这三条在南宋绘画中,几乎全部被抛弃了。所以赵孟頫重新提出,并加以强调。,但这三条并不是并列的,而是把“古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古意”就是传统。他明确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意。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丛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次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清河书画舫),所谓“古意”,其主要内容是指崇尚晋唐、五代、北宋绘画及其文化传统,倡导古法的法理和意趣,反对“近世”即南宋绘画的观念,是指“用笔纤细,刻画精细,傅色浓艳”的院体花鸟画。“古意”论是贯穿赵孟頫一生的绘画思想,也

7、是他绘画理论的核心部分。,赵孟頫反对“南宋院体”画风,不满意画院众工的“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也不满意文人画重神轻形的“墨戏”画风。而要求变文人画的“墨戏”为形神兼备。,赵孟頫就向北宋之前的传统探求“古法”,深入学习晋、唐的传统技法 。,这其中蕴含着赵孟頫两点思想追求;其一是继承了北宋文人画的思想内涵,对于所描绘的物象,是从精神上把握整个物象,把握物象的生命与本质。其二,在表现物象精神性内涵的同时,又摒弃了文人画中“重神轻形”的消极方面,十分重视对“形”的塑造。,赵孟頫主张师法传统,师法造化,还重视绘画中的书法用笔。他在秀林疏石图卷后自书一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

8、方知书画本来同。子昂重题。”,绘画风格,赵孟頫的一生创造出了大量的绘画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其绘画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别:,第一类,是仿效晋唐、五代、北宋画风,力追古人遗韵的作品。这类作品主要继承唐、北宋的传统,工笔重彩的山水、鞍马人物,风格古朴、法度谨严,有古人风范。白描风格独特水墨取法李公麟,参以唐人高古之趣。,在山水画方面有:吴兴清远图、谢幼舆丘壑图、江村渔乐图等作品,在人物画方面有:人骑图、红衣罗汉图、秋郊饮马图等作品。,谢幼舆丘壑图,谢幼舆丘壑图描绘了东晋名士谢鲲身处丘壑,独坐水边,神情闲适,悠然自得。这幅画江岸两边峰峦秀起,雾霭微茫,江面平静如镜,意境旷远。笔法虽师从李成

9、、郭熙,但一变宋人工整刻划之体,整幅画面充满了灵动之感。赵孟頫在谢鲲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他的隐逸之情,表现出他是多么渴望自由的心境,人骑图,人骑图,是一幅工笔重彩人物画,这幅作品代表了他早期人物鞍马风格。图中多用铁线描及游丝描绘出,细劲秀润,造型自然生动,体现出浓郁的唐代遗风。赵孟頫在此图中表现出对唐人画法的追求和对古人精华的继承发扬。,赵孟頫在学习上十分勤奋和刻苦,他年轻时喜爱画马,明代王穉登在浴马图的跋语中,就提到赵画马:“尝据床学马滚尘状。”这说明了赵孟頫是如此的认真,不放过对描绘对象的悉心观察与感受。,而在自题中更写到:“此图不愧唐人”,说明他对自己这幅画艺术成就的肯定。,红衣罗汉图是赵

10、孟頫重彩工笔人物画的杰出代表,此图绘于大德八年(1304年),时年51岁。此图画一僧人盘坐于垒石上,头部身后有光环,似是已修得正果的阿罗汉。,图中僧人浓眉、深目、高鼻、厚唇、络腮、耳垂戴环,赵孟頫师法唐罗汉像的特征,又结合观察藏喇嘛的形貌,将师古人与师造化相结合,塑造出他理想中的罗汉形象,十分具有印度僧人的特征。,该罗汉面部的勾画严谨,袈裟衣纹线条细匀流畅。这些笔法有意识的运用晋唐人的铁线描和游丝描,树木的结节和纹理也用工细慎密的线条勾染,岩石以线勾勒,多用干笔勾染,少用墨染,与南宋山水画笔势豪放,水墨酣畅的格法全然不同,它是自溯五代李成、范宽的画法,强调线的表现,在设色上追求平的效果,罗汉身

11、披红色袈裟,与红毡连成一片。,岩石和地坡敷染淡石绿,树身遍染赭石。这些色彩都用平涂法,不求色彩和色调的复杂变化,几大色块鲜明又和谐,有单纯而明洁之美。赵孟頫认为这罗汉像有一定“古意”。,第二类,是借古开今,以“古意”开创元代画坛的简率之风,赵孟頫将唐宋传统兼收并蓄产生了质的飞跃,以“云山为吾师”,形成萧散简远的风貌,格调很高。,在山水画方面有:鹊华秋色图卷、水村图卷、双松平原图卷等作品。在人物画方面有调良图、浴马图等作品。,双松平远图,鹊华秋色图为纸本设色,本卷画成于一二九五年,赵孟頫回到故乡浙江,为挚友周密所画。周密,是元代著名文学家,书画鉴赏家,自从其曾祖父随宋高宗南渡,就定居在吴兴,他虽

12、然没有到过济南,但对故土却怀有十分深厚的感情,自号“华不注山人”,赵孟頫曾在济南做过两年地方官 ,因此对周密家乡鹊、华一带景色十分熟悉,就用画卷的形式描绘出来,慰籍老友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赵氏既为周密诉说济南风光之美,也作此图相赠。辽阔的江水沼泽地上,极目远处,地平线上,矗立着两座山,右方双峰突起,尖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頂的是“鹊山”。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呈深蓝色。这与州渚的浅淡、树叶的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形成同一色调的变化;斜坡、近水远处,染以赭色,屋頂、树干、树叶又分别以红、黃、赭三种色调染成。这些暖色系的顏色,与山峰的花青色正形成色彩学上互补色,运用得非常恰当。,鹊华秋色图在

13、描绘景物方面,笔墨技巧也有所独创,水墨与青绿并用,披麻皴法与荷叶皴法兼而有之。作者表现华不注山正面运用“荷叶皴”,突出嶙峋之姿。鹊山用披麻皴,皴法较密。汀岸、平原画得最精彩,画家虽然仍采用长披麻皴表现,但笔力有轻有重,线条有疏有密,落墨有深有浅,描绘出平原河流水陆交接、汀岸转换、由近至远的景象。,画上近景中景的树叶,点绘得比较疏朗,表现出秋天的特点。远树画得简洁,整体感较强。芦苇水草、人物渔舟用笔细劲,也增添了画面秀丽婉约的情调。,鹊华秋色图在清代流入皇宫,据画上乾隆皇帝的题记说,他曾在宫中观赏此画,不相信济南平原会有这样奇突的名山。后来在戊辰(1748)春,他东巡济南,登城远望,不觉想起了赵

14、孟頫的这幅画,于是派人赶往北京,取来鹊华秋色图,对照真景欣赏,结果“始伯笔灵合地灵,当前印证得神髓。”,像这样切合图名,类似实地写生的作品,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是非常稀见的。,水村图,水村图是一幅长长的手卷,画的是水墨山水,是赵孟頫四十九岁时为朋友钱德钧所作,描绘的就是这个朋友隐居的地方的风光。虽然水村图的创作时间与他的另一名作鹊华秋色图相差八年,但与之相比,更具有元代典型山水画萧疏淡远的特征,更多地融入了己法,已经具备了新颖的面目。,那是一片淡远的水边风光,林树清幽,水光苍茫处,茅舍掩映,远山遥接,笔墨挥洒,随心所欲。赵孟頫一直致力于学习北宋之前的画法,早年的作品多少带有前人的画法,到五十岁前

15、后就将得自传统的技法完全融入自己的个性创作之中,达到了“率意涂抹,天真烂漫”的境界。,此时他的画作体现出的悠远,苍茫,出尘,脱俗的格调。不但直接影响了元末四大家,就是对后世的明清画家也有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赵孟頫在画史上的地位远非只是“元代画坛领袖”那样简单,他是唐宋风格的山水向明清风格的山水转变的关键,在两种风格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在人物画方面,赵孟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开辟了淡彩人物画新风,他还尝试将淡彩与重彩两种创作手法相结合。淡彩人物画方面的代表作是:挑良图。淡彩与重彩两种创作手法相结合的代表作有:秋郊饮马图、浴马图。,可以说这两种人物画风是赵孟頫的创新,是将工笔画

16、观融入文人画观的一种创新,这两幅作品都融入了赵孟頫的真情实感。,挑良图,挑良图这幅作品,纸本笔墨,纵22.87厘米,横49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写一马官,头戴幞头,身穿束腰短袍,脚穿长统勒靴。在逆风中牵马前行,骏马因风之逆似不顺从,低头徘徊。人回首望马,左手牵缰,右手以袖贴面挡风,因风之大,马官的袍袖、骏马的鬃毛、马尾纷纷扬起。场面描绘的如此壮观与生动,让人觉得如临其境。,纵观全图,赵孟頫在画面的重量分布上也进行了精心构思,马全身深色,而马的前蹄及面部均未设色,这样使得深色之中产生透气之感,虚实相生。而在一旁的马官却仅以白描勾勒,但马官的幞子、靴、腰带均以深色染之,这使得对马官的描绘富于变化的韵律。同时,与马的形象产生呼应。,观挑良图这幅作品,通篇水墨设色,讲究用笔,风格上萧散简远,气格高古,此幅作品和前人设色浓厚的工笔重彩的风格不同,又与赵孟頫早期的工笔重彩的风格迥异。这一演变过程,是与赵孟頫的文人画思想分不开的。,至北宋时李公麟发展的“白描”画风开启了工笔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