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三类课程组合模式演变及其人才培养效果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2526184 上传时间:2020-08-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三类课程组合模式演变及其人才培养效果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等教育三类课程组合模式演变及其人才培养效果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等教育三类课程组合模式演变及其人才培养效果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等教育三类课程组合模式演变及其人才培养效果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等教育三类课程组合模式演变及其人才培养效果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三类课程组合模式演变及其人才培养效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三类课程组合模式演变及其人才培养效果(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教育三类课程组合模式演变及其人才培养效果 作者: 日期:a高等教育“三类课程组合”模式的演变及其人才培养效果初探张乃侠 (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4)摘要:结合近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分析得出我国高校长期采取的“三类课程组合”模式被各大学依托自身优势与特色而有效地突破的结论。很显然,这一突破是各高校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而做出的理性选择。然而,从近年来高等人才市场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看,其人才培养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对其原因作了深入分析。关键词:“三类课程组合”模式; 学科发展; 课程设置权限;一、 我国高等教育“三类课程组合”模式的演变及效果分析1结合近年来国际经济

2、与贸易专业的实际看“三类课程组合”模式的演变长期以来,除职业教育之外,我国大学各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均采用所谓的“三类课程组合”模式:即l 思想道德、科学和人文知识课程l 学科基础知识课程l 专业性知识和技能训练课程的组合。第一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所必需的基础(大体相当于西方大学中的所谓“通识教育”),第二类和第三类课程是各专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所规定的。该模式体现了“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从高等教育改革的历程看,无论专业培养方案如何改革,也无论各个学校的同类专业有多少各自的特点,“三类课程组合”模式一直被各大学普遍采用。而且,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有其

3、显著的优越性。然而,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学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高等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三类课程组合”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点尤其表现在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例如,我国各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最能说明问题。截至目前,国内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或相类似专业的各类高校大约有500余所,仅西安市就有20余所(包括民办院校)。这一现象的出现对学生就业带来一定压力的同时,也为大学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就是说,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各高校只有依托自身优势,明确各自的专业定位,培养特色人才才是理性选择。通过对我国不同层次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设置情况的粗略对比

4、分析,我们发现各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所必需的第一类课程,以及体现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核心知识的第二类课程和第三类课程是一致的以外,他们还从当前国际贸易发展对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出发,依托各校自身优势与特色,开设了能够体现各自特色的特色课程。表1是结合各高校的优势与特色所作的分类。从中可以看到,传统的著名的大学,如复旦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是以精深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和外贸教学与实践的积累为优势,就目前来说,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与教学方面,他们处在绝对的前沿阵地,为国家培养一流的国际贸易人才。除此之外,大多数高校都在走适合自己优势与特色的培养特殊专业人才的道路,即专业基础与核

5、心知识+特殊专业知识=特殊专业人才的专业定位。例如,西安外国语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突出外语优势;西北政法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从法律层面加强其优势;西北工业大学则突出工业工程、电子等知识;西安工程科技大学则依托自身纺织工程以及我国作为纺织品贸易大国的优势,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既懂贸易又懂纺织材料的专业人才等;另外还有一些专科学校,如陕西经贸学校、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等也开设大专学历的国际贸易专业,突出外贸实务技能培养,如取得报关员从业证、货运代理从业资格证等。本人所在的长安大学于2003年9月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长安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原隶属于交通部,其交通运输学科是省级重点

6、学科,行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同时,入世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对外经贸活动的实践证明,交通运输企业急需运输服务贸易人才以便从多方面提升其对外经济贸易能力,如对国际服务贸易条款的理解和运用、国际服务贸易惯例及WTO事务的运作能力、与外商谈判能力与技巧等。为此,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确立了走培养“特殊专业人才”的道路: 国际经济与贸易+运输服务贸易特色,并将这一特色体现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的选修课之中,如国际货物运输、外贸运输保险、集装箱运输、物流学、国际货代与报关实务、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 表1 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定位及特色课程院校举例知识结构定位突出的特色经济类综合院

7、校复旦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厦门大学等经济、贸易+实践。经济理论、贸易理论与实务+实践国际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理论与贸易理论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院校天津大学、哈工大、西安工程科技大学等经济与贸易+优势与特长(特殊专业知识)。如:工业工程、物流、纺织、机械制造等专业知识。经济理论、贸易理论与实务+某一特色专业性知识。机电、纺织、原料等专业知识;以及工业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等;文科为主的综合性院校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北政法学院等经济与贸易+优势与特长;如:法律、英语、从业证书外贸理论与国际经济+某一特色文科专业性技术;外语、法律、等特殊知识或技能;由此可见,“三类课程组合”模式已经被市场经

8、济下的各高校为了在激烈竟争的人才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而不同程度地突破,即在原来“三类课程组合”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特色课程模块”而发展为“四类课程组合”模式。这样一来,表1中凡是走培养“特殊专业人才”道路的高校所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虽然专业名称相同,但是,都是由老的基础专业与应用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专业,而且,在各个大学都被赋予了各具特色的新内容。很显然,“四类课程组合”模式是中国经济转型期人才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产物,与“三类课程组合”模式相比能更好地体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2. “三类课程组合”模式及其演变模式的实施效果考察与“三类课程组合”模式相比,尽管“四类课程组合”模式更好地体

9、现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但就其实施效果看并不理想。总体上讲,我国高等人才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缺乏持续发展能力。考察近年来的人才市场可窥见一斑。主要表现:(1)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一些行业出现萎缩,一些企业被市场淘汰,使得一些高等人才面临重新择业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人因为缺乏持续发展能力而不能及时转型,便进入下岗之列。(2)就目前来看,有不少大学毕业生奔走于各类培训与工作岗位、或更高的学位与工作岗位之间,但他们仍然面对随时失去工作或者来自人才市场竞争的威胁。相对于他们的求学历程,其市场寿命在缩短,有些甚至为零。(3)

10、已经成功越过就业障碍的一些高端人才,也面临市场寿命缩短的威胁。如IT行业的软件人才结构分为高端人才、中间的项目经理和底层大量的软件工程师,基本上呈金字塔形。但是,当市场需求等因素发生变化而使高端人才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时,就开始向下挤压底层软件工程师的工作,而软件工程师只能另谋他途,这实际上相当于缩短了高端人才的市场寿命。这虽然是软件行业的情况,实际上许多高科技行业均如此。(4)就国际贸易专业而言,在我国外贸形势良好的大环境下,找工作难与岗位空缺并存的矛盾依旧突出。二、“三类课程组合”及其演变模式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1. 学科发展滞后。无论是“三类课程组合”模式还是演变之后的新模式,其切

11、实地贯彻“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原则,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科要超前于专业发展,这是由专业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决定的。然而,就本人的看法,目前许多学科的发展是滞后的,特别是经济与管理类学科,并未发挥其应该为各自的专业教学提供具有最新成果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研究基地等作用。就经济学教学而言,其教学内容基本沿袭西方经济学的框架体系和内容,这本无可厚非。因为,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其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是无地域和国别区分的。但是,这并不排斥我们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研究特定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经济行为和现象,更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教条地全盘照搬

12、。例如,建国以来,中国先后尝试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实现了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经济增长,目前又处在经济的转型期,这些都为经济学科内容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然而,我国许多大学的经济学教学,无论是初级、还是中级与高级,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与博士生,其教学内容无一例外的完全照搬西方经济学的内容。而对于我们自己正在经历的转轨经济这一特殊时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研究却非常稀少,其结果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二是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必须有助于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一般地说,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才能为其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即文学及人文学科,在这一主

13、线上使学生养成内省精神世界的能力;数学及自然科学,在这一主线上开发学生认识外在世界的能力;艺术及设计,这一主线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鉴赏和实践生活的能力。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其知识结构的搭建应该顺着这三条主线延伸。反观现行课程设置,特别是公共基础课模块的设置,知识面窄,一些应该开设的文化基础课未开设或流于形式。如大学语文,份量太轻。而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等工具类课程,课时偏多,同时缺乏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多元文化、世界文化、自然科学等知识的学习。其结果是,我国高等人才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2. 课程设计过程不利于师生共同发展。首先,缺乏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机制。课程内容

14、的设置权限往往归教师一方,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往往是局外人,只能被动地接受业已设置好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其次,缺乏从教育部门之外,特别是企业界寻求优质资源,以整合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的课程设置机制。例如西安作为历史古都,旅游资源丰富而有特色,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在服务贸易的课程内容设置中,应该将其予以整合,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够鼓励学生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自由探索过程中发挥个人的独创性。1.张喜梅 麻省理工学院的通识教育对理工大学课程设置的启示 中国冶金教育2005.22.汪丁丁 记住未来新经济与新教育方式 2001.5作者联系方式:姓名:张乃侠 性别:女 职称:副教授 职务: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工作单位: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通讯地址: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安市南二环中段 )邮编:710064 电话:029- 82336072 13072993252E-mail: nx_zhang 862sohu .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