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材分析(1)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424825 上传时间:2017-06-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 教材分析(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 教材分析(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 教材分析(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一 教材分析(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一 教材分析(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 教材分析(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 教材分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枣核教案学 校 :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中学通讯地址: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中学邮 编: 223341联 系人: 李博联系电话:13625156306一 教材分析枣核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特写。它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是自己的“旧时同窗”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尽管“家庭和事业都如意” ,但越到晚年,思乡越切,总是想起故乡院子里的那棵枣树,当作者来美时, “再三托付”为她带来几颗生枣核来,以在花园试种一下。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

2、腑。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二 学情分析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饱含深情的语言 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

3、的精巧构思过程与方法以朗读为主线,联系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扣住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领会人物情怀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作品理解海外游子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文章精巧的结构,热爱故土的深情难点: 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四 教法与学法:教师启发引导,师生合作探究。五 课时安排 1 课时六 教学过程(一)导入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妇孺皆知表达乡情的诗歌,风轻云淡 ,月光清朗,远山朦胧。诗人昂首于井台之上,围栏之旁。因吟咏作诗,仰望皎皎明月,思念魂强梦萦的故乡。诗中, 望月思人,明月已经作为表达思乡之切

4、的载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个关于“枣核”的故事,想想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读一读,你一定会明白凝聚在枣核上的深情。(设计意图:用诗句勾起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导入,留下悬念,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读课文中的字词障碍,并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圈点勾画出文章文中词语用得最精当的地方,语句最感人的地方,初步感知文章。2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所在,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直接写枣核和与枣核有关的语句。明确:课文中有四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四处分别是:第一段,友人托付我带枣核; 第三段,友人托枣核在掌心; 第四段,我问枣核的用

5、途,友人故弄玄虚; 第七段,友人想在花园种枣树。 由此可见, “枣核”是文章的叙事线索(明线) 。 3那么文章又围绕枣核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请学生分别用三字语概括。 (教师做示范:文章开头友人托我带几颗枣核,可概括为“要枣核” ) 明确:要枣核,得枣核,议枣核4 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学生分组讨论:作者是怎样设置悬念巧妙构思的?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明确:对于一个生活富裕的华人,却再三托付的只不过是“几颗生枣核” , “不占分量” , “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由此抛出悬念,引人入胜。 当友人得到枣核时“托在掌心” ,十分珍惜,却故意卖关子,不马上回答枣核的用途,进一步吸引读者。 友人领我到她家的充满

6、家乡味道的后花园,接连用四个“想” ,解开悬念:要枣核是为了种枣树。种枣树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体现。最后作者对这种思乡之情又作了高度的概括,结尾一句话:“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这份思乡之情是那么真挚、浓烈,如一杯醇酒,芳香四溢,感染着我们。同时这句话呼应开头,画龙点睛,从更深的层次上解开悬念。(设计意图:由感知到探究,循序渐进,理解课文,凸现课文的亮点,从而达成课标中所说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阅读要求。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了解了文章以枣核为叙事线索,设置悬念,来抒发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1)文中

7、写到:“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 ”一句中的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心上缺的是什么呢?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刚开始住校想家的感受,或突然离家的感觉,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然后再进行情感迁移,分析“游子的心境”,推敲游子“心上总缺点什么”)(2)这是一篇具体叙述同窗言行的叙事文章,文章内容鲜活实在,读后情景历历在目,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们欣赏品味,根据文章的叙述,同窗的哪些言行深深的打动了你,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活动,相互讨论) (设计意图:课标一再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8、”,只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体验,才能真正感悟文中词句的意义和情味,提高学生对形象、语言、情感的领悟程度,与人物形成共鸣,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让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身在异国,心系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也承载了无以言语的爱国之情。作者巧妙构思, 将“枣核”作为叙事线索,与“友人”思乡的情感线索交织,明线与暗线融合,以小见大,以物寄情彰显了爱国的主旨。 ) (四) 课堂练习根据语境,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1)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2)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3)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4 )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五) 课堂小结(六) 布置作业请以“说说那次我想家”写一个片段练习板书设计:(设计意图:为了表达海外赤子的爱国思乡的情怀,表达祖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将板书设计成“回”字形。正心写着标题“枣核”,内“口”由四字“索”“见”“说”“议”连线而成,外“口”有四句诗句构成,内“口”展现文章的线索,外“口”展现文章的主题。整个板书既能表达文本的主题,又有象征意义,为学生结尾的说话,升华情感提供阶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