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个血液病课件-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471920 上传时间:2020-08-19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十个血液病课件-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三十个血液病课件-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三十个血液病课件-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三十个血液病课件-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三十个血液病课件-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十个血液病课件-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十个血液病课件-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漳州市医院血液科,定 义,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严重疾病基础上或某些特殊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激活人体凝血系统,导致微循环弥散性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综合征,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严重疾病病理过程的重要中间环节。,发病机制,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1)组织因子(F)或组织因子类似物(肿瘤细胞、红细胞、白细胞)通过外源性凝血途径导致微血栓形成 2)一些外源性物质也具有组织因子样作用,如:某些蛇毒、羊水、胎儿等,发病机制,内源性凝血系统启动 因子激活致内源性凝血系统启动,激活因素有: 1)血管内皮损伤,如感染、缺血、缺氧、酸中毒 2)某些细菌、内毒素、病毒、某些药物等直接激活因

2、子,凝血系统激活,循环中,继发性纤溶,消耗性、降解性血小板凝血因子减少,相关器官血栓栓塞,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止血功能障碍,微血管栓塞症状,多发出血倾向,中枢:谵妄、昏迷 皮肤:灶性缺血,表面坏疽 胃肠道:急性溃疡 急性心肝肾功能衰竭,中枢:颅内出血、意识障碍 皮肤粘膜出血 胃肠道出血 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DIC的诊断一、必需具有产生DIC的基础疾病,感染性疾病 占31%43% 细菌 G-细菌感染是DIC最常见病因。 恶性肿瘤 占24%34% 病理产科 占4%12% 手术外伤 占1%5% 全身各系统疾病 约占15%,DIC的诊断二、至少需备2种临床表现,多发出血倾向 原发病不能解释的微循环衰

3、竭或休克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抗凝治疗有效,临 床 表 现-出血倾向,出血倾向: 是DIC最常见症状之一 发生率:84%95.4% 特征:多为自发性、持续性渗血 部位: 可遍及全身,多见于皮肤、黏膜、牙龈、伤口及穿刺部位。其次为内脏较大量出血,可表现为咳血、呕血、血尿、黑便和颅内出血,临 床 表 现-出血倾向,临床特点: 1)出血多突然发生而原发病不能解释 2)出血部位广泛、多发 3)出血伴有其他DIC表现 4)常规止血治疗无效,临 床 表 现,休克或微循环障碍: 临床特点: 1)突然发生 2)与DIC其他表现并存 3)休克早期出现多脏器功能不全(肾、肺、大脑 皮质) 4)休克多属难

4、治性,临 床 表 现-微血管栓塞,微血管栓塞: 临床特点: DIC的栓塞为微血管栓塞:分布广泛、弥散,较少出现血栓形成或栓塞的局部定位症状及体征,临 床 表 现-微血管栓塞,DIC的栓塞较多为体表浅层栓塞: 皮肤、粘膜发绀,进而发展为广泛性血管栓塞性坏死 皮肤可见瘀点、瘀斑,病灶中心有高出皮面的暗红色小血栓,其周围包绕大小不等的片状颜色较淡的出血灶 病情进展时血栓周围皮肤可因缺血发生坏死脱落,临 床 表 现-微血管栓塞,深部脏器栓塞: 表现为有关脏器的功能衰竭,发生率最高为肾脏(54%),其次肺(44.6%),再次为大脑皮质(24%),临 床 表 现抗凝治疗有效,经肝素等抗凝治疗后症状改善,表

5、现为脏器功能衰竭改善,出血好转,临 床 表 现-微血管病性溶血,微血管病性溶血 见于约25%患者。 发生溶血的原因: 1)毛细血管管腔高度狭窄致机械性红细胞破坏,是主要原因 2)毛细血管内纤维蛋白血栓的牵拉、挤压作用对红细胞的机械性损伤 3)患者红细胞因缺氧、缺血、代谢毒性产物作用使机械脆性增加,临 床 表 现-微血管病性溶血,临床表现: 1)多数缺乏典型血管内溶血的症状和体征 2)不明原因进行性贫血 3)血片中见大量红细胞碎片和破碎红细胞,DIC诊断三、至少具备3项实 验 室 阳性检 查,实验室指标:同时具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 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肝病或白血病50109/L)

6、血浆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下降或4.0g/L(白血病或肿瘤 1.8g/L,肝病1.0g/L ) 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60 mg/L)或D-二聚体阳性,DIC诊断三、至少具备3项实 验 室 阳性检 查,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动态变化(肝病延长5秒以上)或APTT缩短5秒或延长10秒以上或T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 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 AT-含量及活性降低(肝病不适用) 血浆因子:C活性50%(肝病必须),DIC诊断实 验 室 阳性检 查,血小板 1)血小板计数减少:若血小板超过 150 109/L可排除DIC,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达90%,且多为重度减少;动态变化更重要

7、。 2)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 3)血小板功能异常,实 验 室 检 查-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Fg): 减低的发生率约70%,DIC早期可增高。正常值2.04.0g/L,目前国内以低于1.5g/L或高于4.0g/L为减低或升高的标准 动态变化更重要(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的发生率为85%100%。以正常值(1213秒)延长或缩短3秒以上为异常。外源性途径的指标,是口服华法林的监测指标。,实 验 室 检 查-凝血因子,凝血酶时间(TT):阳性率可达62%85%。一般比正常对照值(1722秒)延长或缩短3秒以上为异常:FDP升高、肝素(样物质)增多、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FIB

8、0.75时,TT延长且不能被甲苯胺蓝纠正者,为FDP升高) 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阳性率可达60%70%。一般比正常对照值(4050秒)延长10秒或缩短5秒以上为异常。内源性途径的指标,肝素抗凝的监测指标,实 验 室 检 查,纤维蛋白溶解测定 纤溶酶原测定(纤溶激活,纤溶酶原水平降低)FDP(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20mg/L) D-二聚体(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阳性:表明有纤维蛋白形成和溶解,定量是最有价值的指标,定性假阳性率高。 3P试验(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测定阳性:抽血不顺利、导管内抽血、低温、严重创伤、大出血时可出现假阳性。,DIC治疗,基础疾病治疗及

9、诱因消除 1)控制感染:抗生素、抗毒素 2)治疗肿瘤 3)处理产科疾病及外伤 4)纠正缺氧、休克及酸中毒,DIC治疗-抗凝治疗(肝素),抗凝治疗 1)肝素治疗 适应症:不合血型输血;羊水栓塞;急性白血病或肿瘤;感染性流产;暴发性紫癜;中暑;存在高凝状态的基础疾病(肾病、糖尿病);亚急性或慢性DIC;急性DIC早期;其他,如早产儿,DIC治疗-抗凝治疗(肝素),禁忌症: 手术或创面未经良好止血者 近期有大咯血或大量出血的活动性溃疡 蛇毒所致DIC 晚期DIC患者,DIC治疗-抗凝治疗(肝素),剂量: 普通肝素用量:普通肝素,首次5000U(40mg),每6小时2500U(20mg) 小剂量低分子

10、肝素:比普通肝素生物利用度高,抗因子a活性较强,抗凝血酶作用较弱(4:1),抗凝作用较强而出血并发症较少,不依赖AT,不诱发PLT减少,皮下注射吸收率高。200/Kg/d58天 常规剂量下无需监测。,DIC治疗-其他抗凝与抗血小板药物,2)其他抗凝与抗血小板药物 丹参或复方丹参注射液:有一定抗凝及抗血小板作用 右旋糖酐40注射液:有抗血小板、补充血容量及疏通微循环作用,DIC治疗-其他抗凝与抗血小板药物,潘生丁:抑制血小板聚集 AT:可减少肝素用量,补充降低的AT,15003000U/次,每天23次。无AT制剂,可用血浆,以每ml含2U计算 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代谢,抗血小板作用,DIC治疗

11、-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补充 适应症: 1)严重的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减少 2)已清除病因及抗凝治疗,DIC控制不佳 3)基础疾病易于去除,或不宜使用肝素等抗凝治疗的患者,在积极处理原发病基础上补充,DIC治疗-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补充,主要制剂: 新鲜全血:输注时每ml加入肝素钠510U,以防再次诱发或加重DIC 新鲜冰冻血浆(几乎包含所有凝血因子) 血小板悬液 纤维蛋白原(Fg) 浓缩因子制剂,DIC治疗,纤溶抑制剂 不作常规,仅用于晚期纤溶亢进为主的患者 溶血栓疗法 少用,仅用于下列情况: 1)脏器功能不全表现突出,前述治疗效果不佳 2)DIC末期凝血及纤溶过程均已终止,而脏器功能恢复缓慢 3)有明显血栓栓塞的临床及实验室依据,DIC治疗,其他治疗: 糖皮质激素(不作常规使用) 山莨菪碱(有助于改善微循环和休克),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外科手术中失血过多,输入大量库血所致稀释性凝血因子减少 产科意外,产后大出血,以祛除病因和补充凝血因子为主,慎用肝素,以免加重出血,谢 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