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8年秋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上传人:双*** 文档编号:142424585 上传时间:2020-08-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18年秋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省2018年秋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省2018年秋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省2018年秋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省2018年秋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2018年秋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2018年秋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通田家炳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单元练习初一语文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基础知识(25分)1、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汉字。(4分)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hu zhung( )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 ln ( )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zo fng( )大地,但它变得更ln s( )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解析】化妆 莅临 造访 吝啬2、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和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散文荷塘月色

2、背影等。B. 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为我们深情地描绘了一个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 蓝水晶般的世界。文中多处运用了明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如“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C. 刘湛秋是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D.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成语故事,如“望梅止渴”“卿卿我我”“拾人牙慧”等。【答案】B【解析】“这是张小水墨画”运用的是暗喻,不是明喻。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A. 为了杜绝酒驾事件不再发生

3、,南通市加大巡查整治力度。B. 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C. 能不能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D. “玉兔”其实是一个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的机器人。【答案】D【解析】A.否定词滥用,去掉“不”。B.句子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意识”。C.前后不一致,两面与一面不搭配,“能不能”是两个方面。“是”只含有一个方面,应在“是”后面加上“能否”。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产品,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B. 通过模拟考试,他发现了语文学习的蛛丝马迹。C. 这么好的天

4、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D. 大家都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切不可袖手旁观。【答案】D【解析】A.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这应当是“事半功倍”。B.蛛丝马迹: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C.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现在泛指家庭的乐趣。不能用来形容同学之间的乐趣。D.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的冷淡态度。5、下列各组词语中全是名词的一组是( )。(2分)A.姑娘 法律 外边 抖擞 B. 精神 早晨 干涩 草垛C.睫毛 酝酿 这里 秋天 D. 衣裳 铃铛 雷锋 蚯蚓【答案】D【解析】A.“抖擞”是形容词B.“干涩”是形

5、容词C.“酝酿”是动词6、名著阅读。(6分)(1)朝花夕拾原题 ,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 ,让我感到痛苦。(2)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到:“还是快一点喘完了吧”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错;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还是快一点喘完了吧”对于作者的这种思想,你认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请说明理由。 (3)班级要布置朝花夕拾专题板报,请你设计两个板块名称(用四字短语)。 【答案】(1)旧事重提 鉴略(2)我认为是正确的。这种思想,是指作者不忍看到父亲在无药可医的

6、情况下,仍然遭受病痛的折磨,希望父亲能得到解脱。这是从父亲的角度出发,实际上是对父亲真正的爱。(3)贴合朝花夕拾主题即可,示例略。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1)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 。(朱自清春)(2)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 沾衣欲湿杏花雨, 。(志南和尚绝句)(4) 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5) 夕阳西下,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6)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 ”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答案】(1)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领着我们上前去(2)闻道龙标过五溪(3)吹面不寒杨柳风(4)山岛竦峙(5)断肠

7、人在天涯(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5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6分)村 晚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注释】陂(bi):水岸 漪:水波纹 腔:曲调 8、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析。(3分) 9、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8、“衔”字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等)。9、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1

8、)根据诗句的内容,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山衔落日”中“衔”是有生命的物体才有的动作,这里把山拟人化,写出了落日时的景色情态而牧童“横牛背”中一个“横”字,则写出了在农村傍晚时的美景中,牧童悠然自在,天真无邪,意对即可。(2)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因此表达的是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013题。(18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9、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俟等待。 欤y句末语气词。1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1)陈太丘与友期行 (2)故人至暮不来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陈太丘与友期行( ) 相委而去

10、( )故人来,方与之食( ) 恐其自食其言也(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13、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5分) 【答案】10、(1)陈太丘/与友期行(2)故人/至暮不来 11、约定 丢下,舍弃 才 害怕,担心12、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13、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解析】10、划分句子停顿的题目,

11、需要结合句意来理解,“陈太丘与友期行”意思为陈太丘和友人相约同行;“故人至暮不来”意思为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故人:老朋友。1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的重点词有:中:正午;至:到;舍:舍弃;去:离开;乃:才;句中的重点词有:昔:从前;故人:老朋友;食:吃饭。 13、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此题以诚信为中心,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但都得观点明确,做到有理有据。阅读下面两个片段,完成14-17题。(15分)【甲】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乙】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 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