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年假冒伪劣产生成因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tang****xu6 文档编号:142337514 上传时间:2020-08-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X年假冒伪劣产生成因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X年假冒伪劣产生成因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X年假冒伪劣产生成因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X年假冒伪劣产生成因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X年假冒伪劣产生成因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X年假冒伪劣产生成因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X年假冒伪劣产生成因的调研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假冒伪劣产生成因的调研报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 各种假冒伪劣的商品也随之 出现,并破坏着正常的经济秩序。近年来 ,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等各级执法部门坚持执法为民理念 , 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 济秩序 , 不断加大打假力度 , 切实净化了市场环境和消费环 境。然而 , 由于未能从根本上采取措施 , 假冒伪劣商品呈现了 屡禁不绝的态势 , 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怎样 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和铲除假冒伪劣 , 笔者试作了一些初步探 讨。一、成因为什么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会屡禁不绝?除了利益驱动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外 , 还包括其他多方面原因。1、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的支持和纵容, 为假

2、冒伪劣商品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空间。一些地方甚至把制售假冒伪劣 商品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 对制假售假者 , 或 者视而不见 , 或者轻描淡写地批评一通 , 有的甚至规定 , 只要 不在本地销售假货 , 就为制假者大开绿灯。即使是全国性的 打假行动 , 有些地方也是光打雷不下雨 , 等风头一过 , 他们又 故伎重演。即使有时下一点小雨 , 也是内外有别 - 对外的 处罚较重 ,对本地的处罚偏轻 , 助长了制假售假者的气焰。因 此,要想彻底治假 ,不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 , 不拆掉地方 保护的篱笆 , 不打掉一顶顶地方保护伞 , 显然是不可能的2、打击力度不够。查处手段和打击力度不够,

3、 是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今众多的法律法规中 , 没有 授予执法部门实施扣押、查封等行政强制手段的权力。执法 人员有时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 , 但因当时无鉴定依据 , 只能 先登记保存 , 还得交由当事人保管 , 给制假售假者提供了转 移销赃的时间 , 使许多案子到后来不是走了样 , 就是不了了 之。而在依法处罚时 , 由于行政罚款额度较低 , 交给司法机关 处理的条件又不够 , 往往对违法者不会伤筋动骨。由于处罚 力度不足 , 即使罚款加没收 , 最后算总账 , 制假售假者仍有很 大的利润空间。多年来 , 人们一直呼吁把制假售假者罚得倾 家荡产 ,但是法律法规中并没有这样的规定。治

4、假 ,不用“重 典”是绝对不行的。3、设备滞后。人员配备不够 , 打假设备落后 , 执法经费 不足 , 严重影响了办案效率。对查获假冒伪劣商品的运输与 储存、消除假冒伪劣商标标识、销毁假冒的伪劣商品及制假 设备都需要一定的费用 , 特别是有毒有害且不具备使用价值 的假冒伪劣商品 , 处理时涉及环境保护问题 , 难度就更大了。 由于受经费限制 , 执法机关的交通工具、通讯器材等装备与 制假分子相差甚远 , 无法对付集团化、隐蔽性强的制假活动。 因此, 必须切实加强执法部门的执法装备 ,以提高打假力度。4、体制不顺。交叉执法、推诿执法现象不断, 损害了执 法权威。随着执法部门的增多 , 由于法律法

5、规存在交叉现象 , 导致一些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能划分不清。一些单位贪图眼前 利益, 违背执法原则 ,有利可图时争先恐后 ,无利可图时相互 推诿 , 加之部门间协调不够 , 出现了执法的肓区和死角 , 使不 法分子有机可乘。因此 , 必须加快政府机构改革的步伐 , 理顺 执法体制 , 树立执法权威。5、暴力抗法。 暴力抗法的不断出现也增加了打假难度。 在打假过程中 , 执法人员遭遇围攻、殴打的事件时有发生 , 甚 至出现查扣的假冒伪劣商品被哄抢的现象。而恐吓、威胁执 法人员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 , 严重威胁到执法人员的人身安 全。因此 ,应当有条件地为执法人员配备防身器材 , 必要时可 将工商、技监

6、等部门的打假队伍组织起来联合执法 , 协同作 战, 提高执法的力度和效果。6、抵制不力。消费者对假冒伪劣商品抵制不力, 认识不足, 为假冒伪劣商品留下了生存空间。一方面 , 一些消费者的 经济承受能力有限 ,他们明知道是假冒商品 , 由于价格较低 , 又满足了购买名牌货的欲望 , 令他们仍然成为假冒商品的消 费者, 助长了假冒商品的流通 ;另一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 展, 一些假冒伪劣商品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即使专业人士有时也难辩真伪。加之消费者识别能力有限, 社会监督和服务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 使假冒伪劣商品得以生存。因此 , 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 唤起广大群众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抵 制意识 , 堵死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的渠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