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生猪业发展历程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2295547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生猪业发展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苏生猪业发展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苏生猪业发展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苏生猪业发展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苏生猪业发展历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生猪业发展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生猪业发展历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生猪业发展历程 作者: 日期:江苏生猪业发展历程江苏是全国养猪大省,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逐步放开生猪购销价格,实行多渠道经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生猪生产的迅速发展。2007年底,全省出栏肉猪2801.万头,猪肉产量184.9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11.2%和165.7%。2007年生猪出栏率为160%,比1978年提升91.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数156.1%高3.9个百分点。我省被列为全国13个生猪生产重点省份之一。养猪业成为全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生猪产业产值为200.4亿元,占畜牧总产值的35.%。猪肉消费占肉类的比重由1981年的88.9%调整到2007年的

2、51.2%。一、主要业绩(一)流通体制的放开,粮食的丰收,全价饲料的推广,激发了养猪业的活力。生猪流通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由国营企业垄断经营,1985年我省开始逐步放开生猪流通体制,实行多渠道经营政策,放开生猪购销价格,实行生猪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提高了生猪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全省粮食持续丰收,为养猪业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施饲料粮的补贴,九十年代乳(仔)猪全价配合饲料的大力推广应用,带来养猪业饲料的变革,激发了养猪业的活力。围绕推广仔乳猪全价饲料和其它饲料科技产品,我省各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部门采用“技企协作、技物结合”的形式,推广应用全价饲料。仅1992-1994年三年共推

3、广全价饲料50万吨,畜禽养殖户增收效益4亿多元。目前,全省乳(仔)猪全价配合饲料普及率达95%。(二)优质瘦肉型猪商品化生产优势区域基本形成。1985年以来,通过实施国家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项目,全省建设了30多个国家级瘦肉型猪基地县。2007,全省已有17个县年出栏商品猪超过50万头,其中沭阳、泰兴、阜宁、如皋、如东、淮阴、涟水、东台、泗阳、灌云、邳州、东海等12个县(区、市)年出栏商品猪超过70万头,合计出栏1035.71万头,占全省出栏总量的36.97%;改革开放前,我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畜牧生产基本上是三分天下。随后10年间,苏中、苏北畜牧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苏南,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4、初,苏北畜牧主产区地位基本确立,自二十世纪以来,苏北主产区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2007年,苏南五市(苏、锡、常、宁、镇)生猪出栏量占全省比重为19.08%;苏中三市(通、扬、泰)占全省的21.06%;苏北五市(徐、淮、盐、连、宿)占全省比重高达59.86%。(三)数量型增长演变为量质并重型发展,生产方式开始转变,散户逐步退出,规模养殖比例增加。我省生猪生产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数量增长方式发展,在供求关系缓解后,九十年代后转变为数量和质量并重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养猪比较效益下降、饲料成本持续上涨、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等综合因素影响,千家万户散养逐步退出,规模养殖比例逐年提高。2007年,出栏5

5、0头以上的场户数为64320个,为1994年的6.41倍;出栏量占全省的46.12%,比1994年增加4.57个百分点。2007年,出栏100499头的场户数为25334个,为1998年3.63倍,出栏量占全省的18.96%,比1998年增加13个百分点;2007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场户数为3876个,为1998年的4.29倍,出栏量占全省的17.9%,比1998年增加13.04个百分点。(四)品种选育成效显著,良繁体系不断完善,良种化进程取得突破。引进了一批优质瘦肉型外种猪。全省先后从国内外引进长白、大约克、杜洛克、PIC配套系等优质瘦肉型外种猪,为我省的猪种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础。瘦肉型猪新

6、品种培育成效显著。先后育成了国家级瘦肉型猪新品种苏太猪和省级瘦肉型猪新品种苏钟猪。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引进苏太猪原种1.5万头。同时,姜曲海瘦肉型猪新品种、新淮猪瘦肉系的培育进展顺利,目前已进入第五世代选育阶段,为我省瘦肉型猪新品种(系)提供了后备种质资源。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建设原种场、扩繁场和规模化商品生产场,全省已基本形成了与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的良种繁育体系。全省现有19个生猪原种场和祖代场,存栏原种猪1万多头,基本保证了商品生猪生产对种源的需求。猪人工授精普及率达50%以上,处于全国前列。(五)猪肉产品加工业日益发展,加工消费品多样化,生猪产业化进程加快。“八

7、五”以来,全省全面启动和加速推进“畜牧业百项一体化工程”,一大批猪肉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成长和壮大,为提升养猪业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化经营水平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雨润集团、苏食集团和江苏长寿集团已发展成为国家龙头企业,天环集团、元亨集团、淮安苏食肉品有限公司、苏州苏太猪肉类有限公司、盐城肉联厂等一批猪肉加工企业也日益发展壮大。雨润集团年加工生猪能力达450万头,目前已开发了6大品牌、10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二。此外,无锡酱排骨、靖江肉脯、太仓肉松、镇江肴肉等猪肉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苏太猪肉亦已成为地方著名品牌。二、经验和做法(一

8、)政府高度重视,适时出台扶持政策,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一是放开流通体制。19791985年,省政府重申鼓励社员家庭养猪的方针和奖售饲料粮等措施,分别于1979年4月1日将生猪收购价格提高26.3%,1985年4月1日再次将生猪收购价格提高30%,逐步放开了生猪流通体制,实行多渠道经营政策,放开生猪购价,放开猪肉销价购,提高了生猪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二是实施饲料粮补贴。1983年,省政府两次调整生猪奖售饲料粮的办法与标准。1987年3月,省政府从中央下达的“议转平”粮食差价中拿出一部分用于种猪和专业户养猪的补贴,专项安排1.25亿公斤平价粮,作为国家调拨生猪部分的换购饲料粮。19881992

9、年,国家每年安排300万吨“议(价)转平(价)”饲料粮差价款用于增加调拨猪肉的补贴和扶持地方发展生猪生产,对全国10个生猪生产省及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和广西、云南进行生猪生产的支持,我省得到重点补助。三是扶持发展瘦肉猪生产。1980年4月1日,省政府发出关于继续发展养猪的通知,首次把发展瘦肉型猪生产提到议事日程。1999年省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全省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的意见,成立省瘦肉型猪新品(系)选育协作组,19992001年省级财政投入2400万元,用于生猪品种改良和新技术推广。四是实施综合补贴政策。2007年以来,为了稳定生猪生产,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补贴政策

10、,全省共对145.08万头能繁母猪按照每头50元的标准发放补贴资金;全面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省财政安排能繁母猪保险补贴资金3517.53万元。在如东、东台、泰兴、新沂、海安、灌南、沭阳、铜山等8个县组织实施猪人工授精良种补贴工作,涉及能繁母猪35万头,每头补贴20元;财政投资1550万元,在个生猪原种场和扩繁场实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国家投资1.07亿元,在300多家生猪生产实施了标准化规模猪场建设;中央财政下达6203万元奖励资金,支持阜宁、泰兴、沭阳、如皋、滨海、盐都、涟水、东台、海安、姜堰、淮阴等11个县(市、区)被确定为生猪调出大县。(二)切实加强地方猪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开展

11、普查,选定良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组织对全省地方猪种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确定了淮猪、太湖猪、姜曲海猪、东串猪及新淮猪等五个地方优良品种,并组织了各地区的当家品种划区选育工作。1983年,各地猪种选育已获得较大进展,许多地方实现母猪良种化。1987年地方良种母猪比例已达到70%。苏太猪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苏太猪是我省苏州市太湖猪育种中心从1986年开始,以太湖猪优秀个体为基础母本,导入世界优秀瘦肉型猪杜洛克血缘,采取横交固定、继代选育、性能测定、综合指数选择等育种手段,经过12年8个世代选育而成。1999年3月经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由农业部颁发了农01新品种证书。苏太猪既保持了

12、太湖猪繁殖力高、肉质鲜美等优点,又具有较高瘦肉率和较快生长速度的瘦肉型猪特征。苏太猪经产母猪窝平均产仔14.45头;育肥猪179日龄体重可达90公斤,25-90公斤阶段日增重达623.12克,每增重1公斤耗料3.18公斤;90公斤体重时屠宰率达72.88%,胴体背膘平均厚2.33厘米,胴体瘦肉率达55.98%;且瘦肉色泽鲜红、系水率较高。1999年成立了苏州苏太集团公司,对苏太猪实施产业化经营,实行从原种、生产基地、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2001年全省推广苏太母猪6万多头,生产苏太杂优猪100多万头。苏太猪培育成功之后,农业部列为2000年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13、江苏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主导产业。姜曲海瘦肉型猪新品种和新淮猪瘦肉系的培育进展顺利。从2000年开始以姜曲海猪为素材培育瘦肉猪新品系,目前完成了五世代的选育,窝产仔、日增重、料肉比、瘦肉率等指标均达到预期要求,且肌肉品质良好。从1999年开始以新淮猪为素材培育瘦肉型猪新品系,目前已组建五世代,开始选配六世代,已在云南、浙江和本省开始进行试验性推广工作。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省共建立二元母猪制种场和苏太猪、苏钟猪扩繁场100多个,其中建立苏太猪扩繁场30个,推广苏太生产母猪8.2万多头。成为优质瘦肉型猪商品化生产的重要依托。目前,全省存栏二元母猪近50万头,占母猪总数的45%。

14、(三)积极引进外来优良猪种并认真开展杂交利用。开展大规模杂交试验,筛选推广最佳杂交组合。19791980年,省农林厅组织有关院校、科研、生产单位,开展大规模的杂交组合对比试验。获得父本以苏白猪、母本以太湖猪最佳,各地方猪种的最佳杂交组合及经济成熟期等科学依据。19821983年,又组织了一次利用外来瘦肉型良种猪与各地方猪种大规模杂交组合对比试验。这次试验结果,以杜洛克、汉普夏为父本的杂交后代,肌体瘦肉率等项生产指标最高,而大约克夏、长白猪为父本的杂交后代虽然略有逊色,但生长速度快、肉质好、适应性强,胴体瘦肉率达到50左右,且为广大群众和生猪收购部门接受。故从1983年后,各地重新调整良种公猪品

15、种,大力推广大约克夏、长白猪与地方猪种的经济杂交,促进了全省商品瘦肉猪生产的迅速发展。80年代,在开展猪的二元杂交利用的基础上,苏州等地还利用二元公猪与地方母猪进行三元杂交,做了相应的试验和局部推广工作。引进外来优良猪种。1998年建立了引进畜禽良种扩繁和供种体系,引进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皮特兰和PIC配套系等瘦肉型原种猪。1996年生猪生产正在由八十年代的二元杂交繁育体系向三元杂交繁育体系过渡,即以地方猪种为母本,外来瘦肉型猪为第一、第二父本,采取人工授精方法生产三元杂交商品瘦肉型猪的格局;2000年引进瘦肉率最高的PIC配套系种猪,现张家港(PIC)种猪改良有限公司存栏1200头。常州市瘦肉型猪原种场有限公司建成拥有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外种猪原种场,现存栏生产母猪3600多头。大力发展三元杂交瘦肉型猪。自2001年以来,我省采取“二洋一土”和“洋三元”两种模式。一是大力推广苏太猪、苏钟猪等瘦肉型猪新品种。全省以苏太种原种场为中心,建立了28个苏太猪扩繁场,栏存种猪7000多头,在全省农村已累计推广苏太猪20多万头,累计生产苏太杂优商品猪720多万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已推广苏太种猪1万多头。苏钟猪原种场存栏原种500头,年供种能力1万头。已在省内建立扩繁场3家,正在建立5家,存栏将达到3000头以上。全国有3个省8个地区引种1450头。累计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