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人力资源知识)李镇西学习材料汇总

上传人:口口****O 文档编号:142271593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品)(人力资源知识)李镇西学习材料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优品)(人力资源知识)李镇西学习材料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优品)(人力资源知识)李镇西学习材料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品)(人力资源知识)李镇西学习材料汇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力资源知识)李镇西学习材料汇总一个班集体的生活。现在回忆时他说:“书中洋溢的青春气息深深地感染了我,特别是郑波、杨嫱云们的理想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情怀,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至今,小说的扉页的诗序他仍然能背诵下来。没有更多的理由,就这样,想做一名人民教师。他甚至想:“我一定要把我带的班也建设成为青春万岁所描绘的那样的班级!”1982年春天,离开四川师范大学前去四川乐山一中报到时,他的背包里真的有一本王蒙的青春万岁。哪里想到,这一激情的冲动就使他对教育“痴迷”了20多年。“爱心源于学生给予的爱”李镇西爱学生是出了名的。曾经有四名普通中学生给周济部长写了一封信,推荐一本好书,那就是李镇西的第一本

2、著作爱心与教育,这本曾再版印刷多次的书,记录下了他教育实践中的大量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一个夜晚,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爷敲开了我的家门,他自我介绍说他是一个退休工人,但读了爱心与教育非常感动,于是决定一定要见见我,除了向表示感谢,还想请我为她做教师的侄女儿写几句话。过了几天他再次来到我的家里,手里提着一袋猕猴桃,说:“礼物很薄,但这是我的一片心意!”这以后,这位老人奔走在成都市内许多小学,义务宣传爱心与教育。关于这本书的故事有许多许多,李镇西甚至想写一本关于爱心与教育故事”的书。1998年,在国内的一次研讨会上,苏霍姆林斯卡娅,这位曾影响几代人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称赞李镇西是“中国的苏

3、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限于篇幅,记者不想长篇累牍地讲述他爱学生的众多故事,读者可以看看他的这本爱心与教育。是什么使他这样爱学生?李镇西曾对记者说:“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1983年,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这年春天他因劳累过度,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他本不打算告诉学生,想悄悄离开学校,但还是让学生们知道了。于是,在离校那天下午他为学生上最后一堂课的时候,教室里哭成了一片!在住院的一个月里,孩子们分批分批地去看望他,为他哭,为他笑。学生们那样爱他,使他深深地爱上了他的学生。他甚至偷偷地从医院溜了出来,带着学生去峨眉山玩了整

4、整一天!晚上回病房被护士长狠狠批评了一顿,但他觉得那天晚上是住院以来睡得最好的一夜。他经常想:怎样才能报答学生对我的厚爱?那时,他住在单身宿舍,条件很艰苦,一位家长来学校看他很关心他,第二次来的时候,给他提来一筐鸡蛋,让他补补身子。人家硬让他收下,他只好收下了。他感到非常温暖。第二天课间操时,他用煤油炉子煮一个鸡蛋,然后,叫来那个家长的孩子,把热鸡蛋塞给他说:“这是你爸爸托我给你煮的,快趁热吃了!”以后每天一个,直到吃没为止。如今,有许多青年教师问他,当班主任疲倦了怎么办,他的回答是:一、感受学生的爱,为了学生的爱尽自己的责任;二、把每一个工作日都当作创造日。这20年,李镇西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5、“小爱”“大爱”“民主”工作之初,他曾出手打过学生。一次是因为别的班学生到他们班来捣乱,另一次是别班的某个男生打篮球时欺侮他们班的小同学。那时,他都认为是出于对本班学生的爱护。他认为打的不是学生,是流氓。所以学校领导多次找他谈心,他都不服气。领导说:“要爱学生!你不是在给学生读爱的教育吗?”他听了很委屈,他觉得正因为是爱自己班级的学生才动手的。但也有少数学生直言对他说:“老师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打学生”。李镇西后来总结道:“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真正的爱应该是一种大爱,是爱所有学生,爱身边所有的人。”李镇西意

6、味深长地对记者说。有些老师给他来信说:“我觉得我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但是工作中仍然力不从心,尤其让我伤心的是,我那么爱学生,可学生仍然不理解我,也不爱我。问题出在哪里呢?”“爱心教育好是好,但有的学生实在太调皮,根本管不住呀!”对此,李镇西则说:“爱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没有爱。”他认为,爱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同时,李镇西也认识到,爱心超出一定的限度就成了“溺爱”,而有的爱心在体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侵犯了学生的权利,这种爱他认为是“扭曲的爱”,甚至是“专制的爱”。由此,他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只谈爱心是不够的,这完全没有抓住教育的本质。究竟缺少的是什么?通过多年思

7、考与实践,他觉得缺乏的就是民主教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就说:“近几年来,我思考得比较多的,不是所谓的爱心教育,而是民主教育。”他认为,爱心不一定包含着民主,而真正的民主必然蕴含着爱心。“民主教育应该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至此,他完成了自己的一次蜕变,一次“否定之否定”中发展完善的蜕变。班级管理:“法治”代替“人治”在班主任工作中,李镇西逐渐认识到,过去的班级管理模式实际上是“人治”。因为“人治”,教师很累,学生很苦;因为“人治”,教育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因为“人治”,班级成了班主任的影子;因为“人治”,师生关系成了“君臣关系”。使多年来提倡的师生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成了一句空话

8、。于是,从1987年9月乐山一中高90级一班进校开始,李镇西尝试了一种崭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法治”管理。他和学生们一起制定了班规,内容包括“学习纪律”、“寝室纪律”、“清洁卫生”、“体育锻炼”、“值日生”、“班干部”、“班主任”、“其他”共八个部分40条,每一部分中又有若干具体细则,基本上覆盖了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班规还专门设了“班主任”一项,对班主任订下许多制约规定。班规的每一条都写明了执行者,并对执“法”不严者也有明确的惩罚规定。1987年11月29日,李镇西刚任班主任的乐山一中高87级1班学生正在为参加学校“129”歌咏比赛在礼堂排练。可担任领唱的张小琳同学不知何故不愿领唱了,

9、李镇西老师反复耐心地给她做工作,可她仍然不愿领唱。“你不唱就给我滚出去!”最后,李镇西还是忍不住了,话一出口,他便意识到自己过分了。张小琳虽然满脸不高兴,但总算还是唱了起来。事后,李镇西真诚地向学生道了歉,而张小琳也真诚地说:“不,还是怪我当时使性子”这件事也就算解决了。谁料到,李镇西第二天早上一走进教室,就见黑板上写着一行大字:“李老师昨日发火,罚扫教室一天!”于是,作为班主任的李镇西只好认罚。他说:“看来,面对班规,我想赖帐也是不行!今天放学后,由我扫教室,而且保证教室清洁分数达到10分,否则重扫!”当天下午放学时,李镇西正在市里开会,但他仍然提前匆匆赶回学校。当李镇西走进教室时,看见宁玮

10、、赵琼等几个住校女生正准备打扫教室。他赶紧冲过去夺下她们手中的扫帚:“你们不能扫!今天该我一个人扫!”正因为李镇西老师在他的班级实行了“法治”治班,民主治班,制定班规,而且班主任带头遵守,所以班级氛围和风气非常好。李镇西老师说:班级的日常工作基本上不需要,一切都交给“制度”。当然,这只是他民主教育探索的其中一个方面。读博士:给了他构建民主教育理论的机会李镇西总结他的民主教育构想的机会来了,那就是40多岁的他,考取了苏州大学教育学者朱永新的博士研究生。说起这段师生缘,作为苏州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朱永新回忆道:一次,他托人把李镇西请到苏州给当地的名师班做报告。那一天,朱永新故意坐到最后一排,准备随时出

11、去处理公务。但没有想到,他和在场的每个人都被李镇西精彩报告所感染,听着他饱含真情而又如数家珍般地讲他与学生的故事,朱永新热泪盈眶。2000年,李镇西考取了朱永新的博士研究生。在苏州在三年里,他阅读了大量的教育理论著作,并系统地撰写了自己的民主教育思想成果。他自己说:“攻读博士的三年是辛苦的:每天晚上总是在12点以后入睡,然后第二天早晨总是四五点钟就起床,但书山跋涉,学海畅游,让我感到了一种精神的愉悦这首先是一种思考的快乐!”2003年,非典期间,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民主教育论(后以民主与教育为书名出版)通过电话进行了答辩。答辩通过后,作为导师的朱永新给他打了一个很长的电话,希望他能够从名著教育的理

12、论探索走向民主教育的实践追求,希望他成为教育史上有影响的、以民主教育为教育理想的教育家。博士毕业后,李镇西又回到了四川。一年后,他进了一所新成立的四川省新教育实验中学(原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教课,并任副校长,和他的同事一起继续实践他的民主教育思想。说起这段考博士的经历,李镇西对记者说:“能有三年时间去静心读书,并在读书中总结自己20来年的教育实践,这是多好的机会!我去考博士,我是把它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我还要回到中学的讲台上。”2004年3月,由这篇博士论文而修改的教育专著民主与教育正式出版。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印着李镇西的卷首题词“惟有以培养独立人格、公民意识、创新能力为己任的民主教育

13、,才能真正使亲爱的祖国走向伟大的复兴”教育实践“语文老师应该是文学爱好者”“语文老师不一定是作家,但应该是文学爱好者。”李镇西对记者如是说。二十年来,在他的班级,他一直都饱含感情地给学生读名著。如今在四川省政府外事部门做翻译的彭艳阳向记者回忆说:“他还经常给我们念许多名著和许多好文章。他念的文章,当时既深深打动了我们,他自己也是动情的。现在想来,有钢铁是这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许多有崇高理想的书,在我们班级还有一个小书柜,李老师把自己的书也拿来给同学们看。”刚参加工作那几年,他给学生读的文学作品往往是这样安排的:初一上期读青春万岁,初二下期读烈火金刚,初二上期读红岩,初二下期

14、读新星,初三上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初三下期读志愿军战俘纪实。另外,我还给学生读过爱的教育、可爱的中国、黑牢诗篇等等作品。他的学生、北京某名牌高校毕业的程桦对记者说:“李老师走到哪里都要带两本书认真地看,哪怕是在火车飞机上也要看,我受他的影响,现在走到哪里也是要带着书在路上看。”李镇西工作和读书都很勤奋,他的学生和同事是有口皆碑的。程桦就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李老师40多岁在苏州大学读博士,有一次我去江苏出差,到苏州大学去看他,因为他外语不好,当时还在书上勾勾划划地记外语单词呢,他就乘机向我求教一些单词的问题。从他讲的几个同义词的区别上看,他学外语都在找规律,我感觉他真是个有心人。”李镇西自

15、己爱读书,也影响学生热爱读书;他不仅勤于读书,还喜欢思考,喜欢写作。他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生活都记录下来。所以最近几年,他连续出版了12本专著。别人都很奇怪,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要得益于他的长期勤奋的积累。李镇西曾经的同事、成都教科所所长张伟对记者说:“李老师太勤奋了,他几乎想抓住每一个分分秒秒,什么时候看到他,不是读书,就是在写作,要么就是在思考。以前到外地开会,我们住在一起,别人都睡觉了,他还在看书,早上起来一看他正坐在床头写文章呢。”张伟感慨地说:对于一些教育问题,很多人只是在谈,而他则是写下来,把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感悟都写下来,所以我们感觉专家都是从长期的生活点滴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现在一些专家的教育理论书籍很理论化的,可读性差,因此理论的光芒发挥不出来。而李老师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写出来的书很受一线老师的欢迎,对他的成果是很认可的,觉得他是大家可以亲近的专家。“生活语文”李镇西的语文课很强调与生活密切联系。他的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