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李佳玲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2251659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李佳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品德“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李佳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品德“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李佳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品德“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李佳玲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品德“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李佳玲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德“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李佳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李佳玲(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德“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李佳玲) 作者: 日期:品德学科“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一、课程背景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情境化,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实践、体验、探究、感悟,已成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思想。基于此,我们力求探索出一条以情景再现、以活动为主的体验式思品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体验活动,把认知和行为通过情感的沟通和质疑、析疑层层展开,寓教于乐,以情施教,使学生在共鸣、互动、内驱和发散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最终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二、理论依据1理论依据行动研究理论:它的基

2、本内涵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发生认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不断建构”的过程。这是一个个体不断地将外部事物纳入主体图式,引起原因式变化和调节的过程,即不断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使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活动成为一个感性的活动过程,并强调主体对客体的主动建构活动。人的主体性理论: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已成为我国教育的基本理念,其核心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素质教育中讲的全面性,主体性和创造性。2实践依据新课程标准实

3、施后,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方法的培养置于了更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教师不会教了,学生不会学了”的现象,先前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实践,导致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实现。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选择了本课题展开研究。三、模式学段性要求12年级侧重于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36年级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四、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本着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在突出生活、开放、活动的基础上,本着以“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道德情

4、感”的宗旨,着眼于引导全体学生参与体验活动,以“活动”和“情感”二条主线,去建构教与学,内化体验,在教师引导下,实施开放情境、亲身体验、教学互动、情感渗透与交融等一系列新型的教学策略,我们构建了“活动体验合作探究深化感悟拓展延伸”教学模式,它包括四大环节:1.活动体验教学模式结构流程图以生活为基础课前体验引出话题以活动为主线拓展延伸课后践行合作探究深入体验深化感悟反思升华 2.操作程序 A.课前体验,引出话题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获得直观印象和比较深入的了解,让学生迅速进入情感状态,形成认知,产生情感。操作要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正在进行着的现实生活,创设情境,

5、激情导入,引发学生的体验. 这是本模式的起始环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观察等一系列体验活动。建议:实践体验:让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事物,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包括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实验体验: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来体验理论知识,把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理论的真理性。情景体验:让学生在形象、逼真的情景中进行心理体验以达到教学的目的。阅读体验:指导学生阅读一定的材料,引起学生心灵的共振,达到认识与情感相统一。B.合作探究,深入体验 学习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在愉悦轻松的体验中完成三维目标。操作要领:教师利用

6、学生课前活动的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探究体验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交流、汇报等形式,感悟道德,形成认识。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话题,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真切体验,并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师生、生生之间展开平等、真诚的对话,产生思维的碰撞,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话谈清、理摆透、情交融、心贴紧的境界,在生生的探究中,在师生的深入探究中,真正达成共识形成体验。探究也因此成为体验式教学的持久动力。 C.深化感悟,反思升华学习目标:在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反思等形式,深化道德认识,升华情感。 操作要领:引领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深化思想,让道德认识得到升。 注意问

7、题:个体性。体验的个体性是由人自身的差异决定的。人是有差异的,人的知识基础、能力、生活经历经验及心理品格等等因素的差异使人的体验呈现出个体性。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在观察、倾听、交流中发现学生的表情变化,感知他们的心理变化,透察他们的思想变化,围绕体验目标即教学目标,通过一个问题的启发引导、一个肯定式的语言评价、一个简短精炼的总结,引起学生自我反思,使学生的个体体验和个体感悟,被引导到一个共同体验和共性感悟中来,使学生的自我建构不断完善、提升。引导性。围绕问题进行分析、交流之后要形成一种认识:即道德观点,道德规范,道德准则等。在交流形成这一观点的过程中,要体现教师的有效引导。在学

8、生发言中,教师要真诚倾听学生的心声,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体验、学生的认识层面,然后找到学生的感悟,通过及时地肯定评价,有效的问题铺垫,关键的总结提升,帮学生建构起正确深刻的全面的认识。D.拓展延伸,课后践行学习目标:在学生已形成正确道德观基础上,加深认识,深化情感。 操作要领:经过探究、对话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要将其内化,充实、发展道德认识,坚定道德信念,提高学生知行统一的自觉性,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主要方式有:集体体验把思品教学与班级集体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中进一步加深思想认识,激发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行为的形成。授完我们的校园一课后,我们带

9、领学生参观校园。通过这样的实践性活动,同学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学校,激发起高度的学习热情。社会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德育教育亦是如此,通过课后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实践中延伸课内知识,加深课堂上的认识,从而加快道德情感升华,将知识内化为道德行为规范。教学走进大自然一单元后,教师要求大家去走进大自然,感受阳光明媚的春天,不仅仅看到一些春天特有的事物表征,如柳树发芽了,花儿也绽放了,小溪又唱起了歌等等。同时,也诱导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自然、拥抱自然、积极向上的人上乐观态度。家庭体验学了家人的爱一课后,开展一个我为家人添快乐的活动调查,要求孩子记录每天为自己的父母做了什么好

10、事,并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从而激发孩子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形成“自己动手,减轻父母负担”的行为意识。五、教学经典案例从远古走来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一篇课文,围绕课程标准中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这一内容标准,在本主题的学习中,依据我校品德学科“课前体验、引入话题合作探究、深入体验深化感悟、反思升华拓展延伸、课后践行”的模式,本节课我安排了探索人类起源、想象远古先人的生活、了解炎黄的传说、寻找重大历史事件等内容。其设计理念为:1. 课前准备阶段探询体验课前的准备学习是学生初步感知、初步尝试的过程,这个环节通过知识调查、探询等多种形式,能积累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智慧,激发他们对生活

11、和美好事物的主动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深化情感教育打好基础。教本课时,教师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及其他媒体资源,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了解。课前教师让每位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进行调查:(1)人类史怎样起源的?(2)了解远古先人的生活状况。(3)了解历史物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这种探询式的体验强化了学生以前并不关注的知识内容,加强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奠定了上好该课的基础。2. 课中探究阶段深化体验感知体验。 儿童的经验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带着目的去强化感知,可以萌发自主学习动力。教授本课时,导入阶段教师让孩子们交流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12、并猜想哪种说法比较合理。这个阶段学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热烈的讨论、合理的推理,虽然他们的感受非常零碎、片面,但通过这种自我强化式的体验,使孩子心灵深处对远古先人生活有了初步的感知。还没有进入课堂教学,孩子们已经激发了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角色体验思品课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设计某些生活片段,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本课在学完“拜访远古先人”环节后,教师安排了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创作远古先人一日生活故事的活动。这样,通过角色扮演,学生的创造性被调动起来,编出来的故事实现了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情境体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

13、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直觉的情绪体验是由于某种情况的感知而引起的。当人们进入某一种特定的情境时,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以“境”激情,学生能触景生情。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本身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但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不丰富,往往体验不到这种内蕴之情。因而,要使学生受到感染,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情感因素,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传情”,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蕴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对道德观念的理解。教学本课“走近华夏之祖”环节,教师在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炎帝黄帝的功绩后,引入一首歌曲龙文,优美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

14、祖先是炎黄,子孙血一样),使学生思绪飞扬、情感碰撞,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对祖先的崇敬和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3.课堂延伸拓展阶段实践体验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源于儿童生活,面向整个生活世界,更强调活动体验的感知和深化。因而,走出课堂,亲身感受外部事物是德育课必不可少的内容。本课结束时,我让学生制作历史卡,自己设计玩法(分一分、排一排、猜一猜等),教学生记诵历史朝代歌,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后面的历史年表进一步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这样的体验活动无异于在学生心中埋下一粒晓中华历史的种子,他日定能长成一棵激发爱国热情的参天大树。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综合课程,需要对话、交流和体验,否则将成为纯说教的学科,品德教育应注重通过一系列体验活动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通过行为实践达到道德行为的强化,从而真正形成道德习惯。体验式教学模式正是这样将使品德教育活泼起来、快乐起来、温馨起来,因为它充满了人文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