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建设民生财政的实践与思考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2212233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建设民生财政的实践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宁波建设民生财政的实践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宁波建设民生财政的实践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宁波建设民生财政的实践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宁波建设民生财政的实践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波建设民生财政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建设民生财政的实践与思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波市建设民生财政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日期:宁波市建设民生财政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来源:市政府门户网站整理 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当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的重点将由基础设施转向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与福利服务等,而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远超过其他方面的支出增长。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事业发展的滞后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近几年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公共安全、环保等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增长较快,并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这就是财政民生化,是经济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普遍现象。“民

2、生财政”将成为我国现阶段特有的财政基本运作模式。宁波近几年一直致力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改善民生,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本文将就宁波进一步建设民生财政做初步的探讨。 一、民生财政是财政改革的新坐标“民生财政”的提出与发展是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逻辑相吻合的。财政肩负着推动经济改革与自身改革的双重任务,并以实现经济改革目标作为自身变革的唯一指导标准,这就构成了我国财政改革的内在逻辑。从改革初期的让利放权,到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再到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的提出,以及当前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外部冲击而出台的以民生为核心的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我国财政

3、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基于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而进行的适时调整,有别于西方国家简单的反周期调节。“民生财政”正是基于此种逻辑和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应运而生的。但是民生财政并不否定公共财政,它是对公共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公共财政在特殊改革时期和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继承与发展。民生财政对于民生领域的覆盖边界不是局限于传统公共财政范围,而是范围更为广泛,服务项目更具体化、多样化、人性化,更加重视社会不公问题。因此,民生财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财政改革的新坐标。二、宁波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的实践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

4、的,也是拉动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我市财税部门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财力配置,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是大力支持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以民生改善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近年来,在财政收支平衡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财政投入民生方面的支出仍然保持刚性较快增长。(一)近年来宁波市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与变化近年来,宁波市财政收入增长快速,2007年2009年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分别是723.9亿元、810.9亿元、966.2亿元,年均增长15%,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财政基础。在财政收支平衡困难的情况下,我市坚持每年把新

5、增财力的70%用于改善民生,财政支出结构逐步优化。民生财政支出从2007年的237.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11.9亿元,年均增长14.5%。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曾一度负增长,财政收入增长明显放缓。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市党委政府在大力调控经济、促转型优化结构的同时,坚持不断强化社保、医保、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建设,在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9%的情况下,民生支出增长8.9%,其中教育支出同比增长14.9%,保证了危机中的百姓生活不滑坡,而且刺激了消费,培育了内需市场,做到了“财政再难不能难民生”。 从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近几年,民生财

6、政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均超过了60%,且有逐步增长的趋势,这说明民生支出比重不断优化,为建设民生财政奠定了基础。(二)宁波民生事业发展现状经过近几年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我市的民生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保、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发展较快,有的方面甚至走在全国前列。1. 涉农事业得到充分发展,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近几年,我市切实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方面支出,涉农事业得到充分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一是强化“三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市水利投入从2007年起连续三年超过40亿元,重点支持大中型水利项目、农田水利、水源地保护等基

7、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完善惠农支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2009年,在财政支出压力大的情况下我市完善粮食购销和补贴政策,加快粮食功能区建设,落实资金1.2亿元用于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直补和市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近年培训农民超140万人次,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比例超八成。危机之年,宁波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了稳步增长,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8元,比上年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641元,增长10.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8年的2.2101缩小为2009年的2.1651。三是支持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支持城乡

8、统筹协调发展。短短几年间,“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累计创建全面小康村269个,完成环境整治1836个村,占全市建制村的70;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上升至85.4,高出浙江全省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同时,加快推动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房改建,至2009年底,全市累计在建农村住房集中建设项目92个,计划投资104亿元,改造建设农房28964户,建设面积403万平方米。2009年发布的浙江省008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给宁波打出了84.92的综合得分,连续四年居全省之首。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城区的学校体育场馆和室外体育设施免费对外

9、开放,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投入的学校公共资源的效用,满足社区居民、青少年学生对体育健身的需求,缓解了老百姓日益增强的健身需求与公共健身场所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在文化基础设施方面,近几年陆续建成了宁波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而且免费对外开放,还建成了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在行业内被誉为国内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典范。同时支持东部文化广场、天一阁书库等城区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可以说宁波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正在逐步提升。财政安排资金支持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展 “彩虹行动” 和 “广电低保工程”,为低保户免费安装有线电视和赠送电视机。在农村,随着文化惠农工程的深入实施,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近

10、三年来,宁波共投入资金9.59亿元,建成镇(乡)级文化活动中心125个,村落文化宫(活动中心)1510个,举办各类文体活动25522场次。“万场电影千场戏进农村”活动开展以来,共放映电影69829场次,演出戏剧9640场次,有5320多支文体活动队伍常年活跃在农村基层。2010年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计划至2012年实现全市一村建立一家“农家书屋”的目标。3. 教育投入持续加大,教育与经济社会呈现联动发展。2006年春季学期,我市鄞州区的7万中小学生迎来了免费义务教育的第一缕阳光,同年9月全市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免除杂费制度,免费对象包括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中本市户籍学生和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

11、子女。有的县(市)、区已经实现了小学到高中12年免费教育,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每人每学期还可得到家乡政府的补助,最高达4000元。免费义务教育保障政策还在逐步完善,2010年春季学期对全市62万名学生转移支付中央免费义务教育各类专项资金3094万元;从2010年春季学期开始,每年安排经费约1300万元用于免除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的住宿费。在高等教育方面,宁波致力于本土人才的培养,促进经济和教育事业紧密结合。在甬高校与500余家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高校教师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成为常态,在甬高校教授、博士下企业年均近300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益一年就达七八亿元。最近宁波市还和中科院签署了

12、战略合作协议。在职业教育方面,宁波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国家助学金和城乡贫困家庭学生学费减免政策覆盖面达100,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达到普通高中的1.5倍。政府还每年新增5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建设服务型教育体系。到目前为止,已建成商贸物流等十大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示范基地;鼓励中职学校与企业牵手办学,出现了120多个“订单式”班级,合作办学率在90以上。4. 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发展成果喜人。为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难题,2008年月,宁波在全国率先出台廉价药物制度,现在从家市级医院到所有社区医院,低价药品金额占比大幅提高。公立医院因扩大使用廉价药物带来的药品收入减少,由政府全额补

13、助。2009年财政拨付补助经费4300万元,患者减少药品费用1.8亿元。我市从2009年开始在北仑、鄞州、慈溪、大榭和东钱湖的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体化管理的卫生服务站先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数据显示,2009年宁波全市基层医疗机构每门诊人次平均药费为66.1元,远远低于全市县及县以上医院的平均水平。看病更有保障的同时,看病也更方便。全市145家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88个服务站构成一张“农村20分钟、城区10分钟”的医疗服务网络,社区责任医生覆盖率达100。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医疗机构使用廉价药物和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结果互认的政府补偿机制,减轻患者负担。据统计,2010年上半年每

14、门诊人次药费比控制数下降6.08元,每住院床日药费比控制数下降4.14元,减少患者药品费用支出4410万元,财政补助1086.13万元。5.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了社会保障“全民覆盖”。我市2008年开始正式实施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政策,为300万名外来工量身定制了免费的“社保套餐”。2010年1月1日出台了宁波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宁波全市近70万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本市户籍城乡老年居民都可以按月领到由政府埋单的基础养老金;年龄在16周岁以上(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除外),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又没有参加职工基本(低标准)养老保险的宁波户籍城乡居民,都可

15、以申请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市级财政下达补助资金1.1亿元支持这项政策的全面实施。截至2010年5月底,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享受人数达73.6万人。同时我市还出台了关于做好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与职工低标准养老保险转换衔接工作的通知,推动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办法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转移、衔接,截至2010年6月底市辖十区已有6832人转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社保方面,医保政策也不断完善,其覆盖面越来越广。到2009年底,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了251.8万和67.2万,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得到保障。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34.24万人,参保率达97.05%。这样,宁波以养老、医疗、低保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城乡570万本地居民和所有外来务工人员,步入“全民社保”时代。6.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保就业是保民生之本。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宁波市委、市政府以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为重点,迅速打出一系列促进就业的“组合拳”,确保就业稳定,全市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裁员减员事件。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4.2万人,城镇登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