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重点难点知识梳理——中公教育第一章到第八章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2209660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重点难点知识梳理——中公教育第一章到第八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育心理学重点难点知识梳理——中公教育第一章到第八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育心理学重点难点知识梳理——中公教育第一章到第八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育心理学重点难点知识梳理——中公教育第一章到第八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育心理学重点难点知识梳理——中公教育第一章到第八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重点难点知识梳理——中公教育第一章到第八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重点难点知识梳理——中公教育第一章到第八章(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重点难点知识梳理中公教育-第一章到第八章 作者: 日期: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心理学常考经典理论汇总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理论大多来自西方,大部分考生在理解方面比较费力,所以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复习的方法和策略。小编帮广大考生梳理了教育心理学中常考的经典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需要的出现遵循着层次排列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讲,人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

2、一级需要的追求。如果一个人的衣、食、住条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么他会全力以赴工作,以获得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才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获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自我实现等等。二、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自我提高

3、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三、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的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愈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的。然而,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

4、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心理学研究证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

5、宾浩斯最先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选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为了尽量避免已有的经验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实验时先让受试者将材料记熟,之后再分别按不同的时间间隔重新学习这些材料,将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作为指标,用以测量遗忘的进程。结果表明,学习材料记熟后,经过1/3小时再重新学习,可以节省58.2%左右诵读时间;经过一天之后再学习,可节省33.7%左右诵读时间;六天后再学习,节省时间就缓缓地下降到25.4%左右。艾宾浩斯依据这些数据资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之后,一些心理学家选用无意义材料或有意义材料对遗忘的进程进行重复实验,结果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从遗忘曲线中可

6、以看出遗忘的进程:(1)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识记材料后在头脑中保持材料的数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遗忘最多;(2)遗忘是不平衡的。保持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渐趋稳定,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3)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五、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规律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即从服从他人的规定逐渐向服从自己内心规定发展。所谓他律道德亦称“强制道德”,在510岁之间出现。它具有5个特征:1) 服从规则,认为规则是神圣不可改变的;2) 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是非,而不是从动机来判断好坏;3) 单方面尊敬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

7、义务感;4) 看待行为有绝对化倾向(或全对,或全错),不能设身处地看问题;5)赞成严惩,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把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相混沼,以为不端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上帝)的惩罚,所以认为人们生病受灾乃是自己行为不端的结果。自律道德亦称“互惠道德”或“道德相对论”,在10岁以后出现。其特征是:1) 认为规则或法则是经协商制定的,可怀疑,可改变;2) 判断行为好坏,不只看后果,还应考虑行为的动机;3) 与权威和同伴相处彼此尊重,不仅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与能力,也能较现实地评判他人;4) 能设身处地对他人行为进行判断,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几种观点;5) 主张对犯错误者的惩罚较温和和

8、贴切,帮助他们认识犯错误的原因,以利改正。六、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于1916年对“比奈一西孟智力量表”修订而成的,其后又进行了三次修订。这个量表根据题目难易的程度按年龄分组,儿童通过的题组层次,用“心理年龄”(或译智力年龄)来表示。例如,一个儿童通过了九岁组的题目,他的心理年龄就是九岁。心理年龄除以实足年龄,再乘100,就是一个人的智力商数。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智力年龄越是大干实足年龄,智商就越高,反之智商就越低。以上是对教育心理学中常见的几种理论做了简单的介绍,这些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常考知识,考生在复习过程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一章 教学育心理概述复

9、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知识点梳理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10、(2)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4.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 成熟时期

11、(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重点难点提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知识点梳理1. 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

12、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 (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 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2.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青年期指14、15岁至l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

13、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3.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 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 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 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3) 具体运算阶

14、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4)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命题之间的关系 假设一演绎推理 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 思维的灵活性5. 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

15、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6. 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1)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 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2)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7. 自我意识的发展(1) 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2) 自我意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