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据书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上传人:他**** 文档编号:142206022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条据书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板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条据书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板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条据书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板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条据书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板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条据书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板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条据书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条据书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板书设计(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重点难点:1.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复习导入.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出示:4:5和8:10(1)认识吗?叫什么?(2)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正确吗?为什么?(4:5=0.8,8:10=0.8,所以4:5=8:10)二、讲授新知。1、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1)2.4:1.6=60:40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2.4、1.6、60、4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2.4和4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1.6和60”叫做比例的內项。(2)你能把它们写成分数的形式吗?2、探究比例的

3、基本性质.(1)出示例1:生独立计算。(2)观察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3)你能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吗?小结: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4)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吗?a:b=c:d(b,d不为0)ad=bc(5)如果是分数的形式怎么乘?【篇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对比例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为下节课学习解比例打下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

4、习了“分数”、“除法”“比”和“比例的意义”以后教学的,利用学生对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已有认识,再引导学生认识比和比例的不同,并逐步抽象出比例基本性质的概念,自我完善认知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法制教育、渗透有序思考,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教法、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猜测举例验证概括应用”的学习

5、过程中掌握知识。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一理念,让学生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简炼的分层练习,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渗透假设、验证、优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教学准备:1、抽集有关比,比例的知识。2、小黑板。教学预设:一、牵引旧知,导入新课。1、师生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要宣布一个好消息,不知道大家要不要听(

6、声音洪亮点)这个消息就是: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你们最熟悉的朋友,想看看吗?6:4认识吗?叫什么?(板书比)你能求出它的比值吗?像这样比值是1.5的比你能再写一些吗?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的发现很了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应是3:2,也就是说比值必须是1.5。制作大小不同的国旗时,应依比例放大或缩小,国旗的样式不得随意改变,这是有法律规定的。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6:4比值1:5、12:8比值也是1.5,两个比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个式子还是比吗?叫什么?加一个字“例”(板书),一个字引起了什么变化?二、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1、介绍比例各部分名称比

7、中只有两个数叫前项后项,在比例中,有四个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6、4、3、2”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边两项“6和2”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两项“4和3”叫做比例的内项。2、练习:请指出下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18102418:4=9:253393、猜数: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4:=:6,内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A、正确吗?为什么?B、还有不同答案吗?C、你能举出项不是整数的例子吗?)这样的式子写得完吗?4、猜想:这么多的比例,每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存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带着问题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当中若干组的活动)时间2分钟。小组汇报初步形成

8、共识: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多找几个小组发表意见)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64=2464=2464=24两个内项的积是:124=2438=242.410=245、验证: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规律呢?有什么办法?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任意写一个简单的比;求比值;根据比例,写出另一个比的一项,求出另一项。4:5=0.82:5=0.84:5=1.6:242=8(1)前后四个同学另一个小组;(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接验证;(请小组长上台板演自己小组的4个比例,并说明外项和内项的积的情况)(3)通过举例,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6、小结并板书课题(1)老师

9、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5,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同学们的发现很有价值,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完成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齐读)7、完善(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bc=ad。(2)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0:0=0:0,可以吗?(3)比例的项不能为0。ac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这怎么相乘?(把等号两端的bd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三、应用1、试一试ad=bc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我想检验

10、同学们一下,敢接受挑战吗?打开课本P44,“试一试”。独立完成,订正时问:这两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2、练一练。(1)小游戏:下面我们轻松一下,由你出题考老师,规则是:请你说出10以内4个不同的自然数,看老师能为能马上告诉你,它们是否能组成比例?(学生报数,老师回答)谁能说出老师的秘诀?(2)现在轮到我考你:6、4、18、12(学生回答后让他说出判断理由)(3)请你独立用4、5、6、8写比例,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把最好的办法推荐给大家。3、拓展训练。(1)如果让你根据“2936”写出比例,你行吗?你能写出多少个呢?追问:为什么写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2)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18,其中一个内

11、项是2,另一个内项是()。(3)成年人的头长与身长比是1:7,小华在画画时,画的头长为厘米,要想保持比例,身长应画()厘米。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布置练习十第1、2、4题。3【篇三】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雍熙二小张倩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3-44页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对比例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为下节课学习解比例打下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除法”

12、“比”和“比例的意义”以后教学的,利用学生对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已有认识,再引导学生认识比和比例的不同,并逐步抽象出比例基本性质的概念,自我完善认知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法制教育、渗透有序思考,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教法、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猜测举例验证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设计理

13、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一理念,让学生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简炼的分层练习,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渗透假设、验证、优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教学准备:1、抽集有关比,比例的知识。2、小黑板。教学预设:一、牵引旧知,导入新课。1、师生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要宣布一个好消息,不知道大家要不要听(声音洪亮点)这个消息就

14、是: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你们最熟悉的朋友,想看看吗?6:4认识吗?叫什么?(板书比)你能求出它的比值吗?像这样比值是1.5的比你能再写一些吗?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的发现很了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应是3:2,也就是说比值必须是1.5。制作大小不同的国旗时,应依比例放大或缩小,国旗的样式不得随意改变,这是有法律规定的。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6:4比值1:5、12:8比值也是1.5,两个比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个式子还是比吗?叫什么?加一个字“例”(板书),一个字引起了什么变化?二、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1、介绍比例各部分名称比中只有两个数叫前项后项

15、,在比例中,有四个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6、4、3、2”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边两项“6和2”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两项“4和3”叫做比例的内项。2、练习:请指出下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18102418:4=9:253393、猜数: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4:=:6,内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A、正确吗?为什么?B、还有不同答案吗?C、你能举出项不是整数的例子吗?)这样的式子写得完吗?4、猜想:这么多的比例,每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存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带着问题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当中若干组的活动)时间2分钟。小组汇报初步形成共识: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多找几个小组发表意见)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64=2464=2464=24两个内项的积是:124=2438=242.410=245、验证: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规律呢?有什么办法?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任意写一个简单的比;求比值;根据比例,写出另一个比的一项,求出另一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