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景教学反思范文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2197815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锡景教学反思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无锡景教学反思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无锡景教学反思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无锡景教学反思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无锡景教学反思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锡景教学反思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锡景教学反思范文(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锡景教学反思范文 无锡景教学反思范文 课 题:小调集萃 (一) 教 材:人音版教材 第八册 第五单元小调集萃 教学年级:七年级 课 型:综合课 教学课时: 小调集萃选自人音版教材七年级下册,本册教材按四个板块布局,第一板块以体现以美育人为指导思想组织内容;乐文化;第三板块围绕音乐相关姐妹艺术展开。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为主,是继 沂蒙山小调为教学内容。 他们 _民族音乐有学习了解的欲望。但通过以往的学习,对汉族民歌有一 通过赏析、比较、讨论、演唱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体验感受小调的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1、欣赏无锡景、沂蒙山小调,初步了解小调的艺术特点; 2、能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无锡景,学习用方言演

2、唱片段,能够背唱一段歌曲; 3、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重点:体验感受小调独特的韵味和魅力,了解小调的艺术特点。 难点:用亲切柔和、自然流畅的声音唱出无锡景的曲折婉转、清新秀丽。 多媒体、钢琴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可积累一些小调歌曲 本节课是涵盖感受与欣赏、表现等领域的音乐综合课,在内容的选择上我将无锡景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来赏析、演唱,同时让学生对比欣赏沂蒙山小调,自主发现总结小调的艺术魅力。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突出音乐特点、弘扬民族音乐”等课程理念,力求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具体来说,我认为本节课

3、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以音乐要素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小调的音乐特点。本节课把体验感受小调的独特魅力和韵味、了解小调的艺术特征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此,我在对两首歌曲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歌曲的语言、旋律、结构等方面去体验小调在叙事中抒情、曲调曲折细腻、分节歌的结构、格式固定等艺术 本资料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21jy. 特征;让学生发现、实践体验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巩固波音、倚音、一字多音的演唱;并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无锡景细腻委婉的风格和吴侬软语的小调风味;沂蒙山小调热情豪放的风格及婉转悠扬的甩腔韵味。 二、以“听”为主要手段,展开丰富的参与体验活动。本节课充分遵循听觉艺

4、术的感知规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音乐来展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反复的聆听、演唱来体验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每一次聆听都提出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目的和关注点,应该说很好地突了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同时采取辨一辩、唱一唱、动一动、比一比等丰富的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及实践能力。 三、以“生”为课堂主体,调动学习的兴趣与能动性。本节课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力求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师只是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体验、主动参与、积极实践的机会。 虽然在设计和课件制作中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5、与音乐达到和谐共鸣的境界还需下一番功夫,声、琴声、语言去打动、感染学生。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江南民歌无锡景,欣赏并了解与之有关的音乐,增强对江南民间音乐文化的认识和喜爱。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聆听中体验江南音乐的风格。并通过歌唱、交流、互动等音乐活动,进一步品味江南文化。 3、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小调及民族五声调式,能用歌声表现歌曲的基本风格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用歌声唱出无锡景亲切温柔、细腻秀美的风格; 教学流程: 1.复习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2.了解五声调式。3.模唱五声音阶。 A 关注歌词内容,介绍了江苏名城无锡的哪些特色?用了哪些语气衬词? B 关注旋律特点

6、 ,歌曲的结构,乐句旋律的走向怎样? 师生讨论:旋律-“音串” 曲折下行的.模进。“小桥流水”形象的音乐化身。 结构-四个乐句,起承转合。一曲多段词,分节歌形式。 歌词-多语气衬词“呀”“末” 。柔和的语调让听者倍感亲切。 师总结:无锡景歌词有很多版本,大体都是生动地介绍无锡城的历史、风光、 特产与城市发展新面貌的,旋律细腻秀美,富有江南特色。 A 视唱歌谱。(击拍学唱) 难点解决:曲谱当中的装饰音记号倚音、波音,以及切分节奏的唱法。 B 普通话学唱 难点解决:十六分音符一字多音的唱法。 要求:歌唱状态;用轻柔的声音学唱,要有气息的支持;女生用轻假声,男生低八度,鼓励男生用假声唱。 A欣赏吴方

7、言演唱 问:欣赏了方言演唱后,听觉上有什么不同感受? 讨论:苏州方言的特点,并举例:“我”“让” B学习小调知识:定义,产生,江南小调的音乐特点。 江南民歌曲折婉转,清丽流畅。而软、糯、甜、媚的吴方言的演唱更让他具有温柔、含蓄、缠绵的音乐特质。 人们把这种小腔调,小结构的歌曲称为“小曲”、“ 小调”,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是民歌一种典型的体裁。地域性强,常用方言演唱。 C 模仿吴方言演唱(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至少会唱一段方言歌词。 D 分组反馈,即时评价。 E教师弹奏琵琶为学生伴奏。 1影片金陵十三钗中的弹唱 小调相对来说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

8、和乡镇,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因为有职业艺人与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和加工,从而和曲艺、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小调与弹词。高博文弹词唱小调 无锡景俗称侉侉调, “侉侉调”促成了约在明初建文年间,中原一带“弦索”(琵琶、三弦等伴奏的弹唱形式)的形成。因此,小调也经常江南的曲艺艺术苏州弹词融合在一起。 江南的民歌和音乐体现了锦绣江南的风貌,表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让我们今后多去接近和了解民间歌曲,民间音乐,领略其中无穷的魅力! 1.播放有关江苏的风光片片段。展示江苏的主要乐器图片。 2.对江苏无锡进行简单的介绍。 3.观看影片及听教师的介绍,初步感受一下无锡的风土人情。 (对无锡有初步的

9、了解。视觉的冲击,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引入今天上课的主题。) 1、播放无锡景的视频。 2.由教师提问:大家还记得之前学过的音乐要素包括哪些方面? 师提示:力度、速度、节奏、旋律、主要伴奏乐器、民族风格。 3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无锡景的音乐要素。每组派一名代表公布答案。 4.欣赏一遍。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将答案写在纸上。 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欣赏音乐。为后面学唱这首歌做好铺垫。利于准确把握其演唱特点。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1.由教师示范弹唱本曲一遍,说出本歌中的重难点波音、装饰音。带领学生着重练习。 2.教师弹伴奏,学生跟学第一段。第一段

10、唱熟后,分组自学第二段。 3、教师弹伴奏继续学习二三段。 4.点学生起来唱。 5.学生认真听,富有感情的、用柔和的声音学唱。 6个别同学试着独唱。 由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演唱时所发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 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视频,学生跟随演唱。 以学生听唱,结束本课的学习。 茉莉花与无锡景的风格相似,使学生加深江苏民歌小调的印象。 题目:无锡景 特点:江苏民歌小调,曲折婉转的情绪。旋律优美,节奏规整;速度:中速;表达了对无锡的赞美。 重点:波音、装饰音。 本次教学采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什么好的经验?有什么值得注意的问题,你有哪些应对建议? 教学理

11、念: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定位: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课堂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能准确的表达出对于音乐的感觉。所以,本人坚持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进行音乐教学。 以简单的唱歌变为简单的歌唱。本人认为唱歌和歌唱是有明显区别的。唱歌,随便哼哼两句,不带任何情感的也叫唱歌。而歌唱是需要富有感情的去演绎作品。感情的准确把握需要我们对作品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最基础的就是作品的背 景、旋律、节奏、力度等等方面的了解。只有对作品进行剖析,才为歌唱做好了铺垫。本节课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对无锡景的音乐要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学唱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轻重缓急,引导学生由唱歌逐步演变为歌唱。 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教师引导。 注意的问题: 无锡景需要以轻柔的声音去演唱,但是由于学生习惯于大声的唱,再者部分男生处于变声期,所以要求达柔和的效果,一节课上很难完全做到。 应对建议: 以后应该多注重学生唱歌时的发声方法和呼吸方式。多唱呜母音,学会轻声唱歌,而不是一味的大喊。 反思: - 1、知识目标:感受歌曲无锡景的风格特征,了解歌曲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能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尝试用方言演唱片段,体验江南民歌婉约的韵味。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从中享受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