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传人:jian****iuqi 文档编号:142193159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PDF 页数:100 大小:719.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EW)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NEW)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NEW)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NEW)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NEW)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NEW)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EW)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10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 第一部分厦门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厦门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 善) 2015年厦门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 善)及详解 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复旦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4年复旦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4年武汉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2014年武汉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电子科技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2014年电子科技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 第一部分厦门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 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厦门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 真题(回忆版,不完善) 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二、名词解释 1传播流 2媒介的生态环境 三、简答题 1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决定性影响有哪些。 2内容分析法作为大众传媒研究方法的作用与局限性。 四、论述题 1从传播学角度说明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劣势,并说明手机媒 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2从控制分析角度说明新闻寻租现象的成因与可能的解决方法。 2015年厦门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回忆版,不完善)及详解 二、名词解释 1传播流 答:传播流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

3、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 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 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 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传播流”可以区分为“信息 流”和“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媒介信息可以直接抵达一般受 众;后者是多级的,即媒介的影响需要经过各种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对 一般受众发生作用。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 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 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 和罗杰斯等。 2媒介的生态环境 答:媒介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生存和发

4、展的环境,它主要由 政策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构成。其中政策环境对媒介 生态环境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传播学的控制分析的角度讲,任何大众 传播机构作为信息的传播者,都不能随心所欲的传播信息,它的传播行 为总是受到社会特定的政治制度、政策法规、文化范式构成的潜网的深 层控制。无论是麦克卢汉还是波兹曼,他们的根本关注点是技术,尤其 是媒介技术发展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并由此阐发以技术为核心的 媒介环境如何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和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技术、媒 介与社会成为媒介生态研究中三个重要的元素。 三、简答题 1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决定性影响有哪些。 答: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决定性影响包括以下

5、几点: (1)受众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传播信息,这是媒介最为首要、也 是最为主要的功能,媒介通过向受众提供信息来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 而处于客观世界永恒变动和社会关系现实需要中的受众,也迫切需要通 过媒介来了解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来满足自身求生存、谋发展的需 要。 (2)受众是媒介内容的消费者。这是由我国新闻媒介信息产业的属 性决定的,媒介作为企业,是以追求赢利为目标的,而追求赢利的途径 便是争取受众。 (3)受众是媒介效果的最终鉴定者。媒介效果的大小和功能的发 挥,最终要通过其争取受众的多寡反映出来,因此媒介无不注重发行 率、收听率和收视率,而也只有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受众,才能为媒介带 来丰厚

6、的广告利润。 (4)受众是媒介的积极参与者。一方面,受众通过来信来访、参与 广播电视节目等方式与媒介发生直接接触,或给媒介提供新闻线索,或 发表意见建议,或丰富了媒介自身的内容和内涵;另一方面,受众通过 发行率、收听率和收视率以及受众调查等抽象的方式,间接影响新闻媒 介方针路线、业务工作等的调整,给新闻媒介以反馈,促使其努力适应 受众的需求。群众路线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工作路线,媒介的发展离不开 受众,媒介也理应向受众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5)受众是媒介宣传内容的宣传对象。 (6)受众是媒介的服务对象。我国新闻媒介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始终是我国新闻媒介的出发点和最终归

7、宿。 (7)受众在媒介面前是具有法定权利的公民。受众是公民,这是一 切国营和公营媒介的受众观。公民具有法律赋予的一定的权利,如知情 权、表达权、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新闻媒介在新闻活动中应以不损害 公民的上述权利为前提,为受众提供平台使其得以行使这些权利,并自 觉接受受众的批评与监督. 2内容分析法作为大众传媒研究方法的作用与局限性。 答:(1)内容分析法定的含义 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最早 使用这一方法对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内容分析法是指一种对明示的传 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2)内容分析法的作用 系统性,是指内容或类目的取舍应依据一致的标

8、准,以避免只有 支持研究者假设前提的资料才被纳入研究对象。因此,首先,被分析的 内容必须按照明确无误、前后一致的原则来选择。选择样本必须按照一 定的程序,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必须相同。其次,评价过程也必须 是系统的,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全相同的方法被处理。编码和分析过 程必须一致。各个编码员接触研究材料的时间应相同。总之,系统评价 意味着研究自始至终只使用一套的评价规则,在研究中交替使用不同的 规则会导致结论混淆不清。 客观性,是指分析必须基于明确制定的规则执行,以确保不同的 人可以从相同的文献中得出同样的结果。这包括两层含义: a研究者的个人性格和偏见不能影响结论。如果换一个研究者, 得出

9、的结论也应该是相同的。 b对变量分类的操作性定义和规则应该十分明确而且全面,重复 这个过程的研究者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明确的标准 和程序,充分解释抽样和分类方法,否则,研究者就不能达到客观的要 求,结论也会令人置疑。 定量性,是指研究中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类目和分析单元出现的频 数进行计量,用数字或图表的方式表述内容分析的结果。首先,内容分 析的目的是对信息实体作精确的量化描述。其次,统计数据能使研究者 用最简要扼要的方式描述研究结果。再次,统计数字有助于结论的解释 和分析。定量性是内容分析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达到“精确”和“客 观”的一种必要手段。它通过频数、百分比、卡方分析、相

10、关分析以及 T-TEST等统计技术揭示传播内容的特征。“定量”并不排斥解释。当研 究者得出一组说明传播内容特征的数据后,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解释, 即说明数据的意义。 (3)内容分析法的局限性 字里行间的涵义难以捉摸,形成编码困难,意义可能有多种,可 能存在多于一种模型解释同一概念。 不能作为唯一推论的资料,须配合其他资料才能做定论。 对于尚未出现的议题,缺乏研究的相关资料难以达到现成资料的 内涵。 不能体现用户的主观感知。 四、论述题 1从传播学角度说明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劣势,并说明手机媒 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答:(1)手机媒体的优势 消除了时空维度对新闻传播的限制,实现了传播的

11、随时性、随地 性。手机媒体不仅可以提供线性方式传播,而且可以提供非线性方式的 点播和下载,实现了实时性传播和异时性传播的共存,人们不仅可以了 解正在发布的新闻,而且可以了解过去发布的新闻。同时手机是一种随 身媒体,可以随时随地收听收看新闻信息。与需要在客厅、卧室、办公 室或者汽车等固定地点接收信息的其他媒体相比,其新闻发布与新闻接 收之间的时间之差更小,基本做到即时发布、即时接收。 消除了不同媒介之间的隔断,实现了媒介大融合,使新闻传播走 向全媒介化。手机是数字化多媒体终端,既接收音频、视频,又接收图 文、数据。这一卓越的物理性能赋予了手机强大的媒介融合能力。通过 一个小小的手机,人们可以借助

12、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的任何一种或 者几种的组合来开展新闻传播活动,可以采用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 电视、手机网站、手机播客等不同的形态实现新闻传播的意图,满足新 闻传播的需要。在这里,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间的分野不再具 有意义,手机集成了他们的能力,成为一个全媒介的媒体。 第三,消除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主从关系,使新闻传播更多 地表现为个体性行为。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中,大众传播占居主导地 位,被视为“大道消息”,而人际传播处于从属状态,被视为“小道消 息”。手机的媒介化改变了这一格局,手机用户之间的人际传播在新闻 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已经不让于大众传播。特别是对于社会性突发事件 和地

13、震、海啸、疫病等灾害事件,手机用户进行的人际传播常常快于、 广于大众传播。这一点,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汶川大地震时表现得特 别突出,大多数人是利用手机获得或发布了有关这次地震的消息。 第四,消除了传与受的界线,使新闻传播从单向传播向多向互动传 播转变。传统媒介是单向的,你传我受,所谓的信息反馈只能在一定限 度内发生,并且常常是事后的,延时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手机不 仅是手机报纸(国内的悦无线)、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的终端,还是移 动电话的终端,无线互联网的终端,可以做到一边收看收听新闻,一边 通过电话,短信和WAP网等多种方式与手机媒体的内容运营商进行即 时的、直接的交流、沟通和反馈。

14、“传受”双方可以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 修改、调整、补充自己的传播内容,从而实现新闻传播的高质高效。 (2)手机媒体的劣势 尽管受制于技术标准、政策、商业模式、终端等因素,手机媒体 的发展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但是手机媒体正在改变现有传播格局,形 成新的交流环境,媒体生态更加复杂,传播主体更加多元,用户分化更 加明显,冲击舆论调控机制。手机媒体的发展导致社会控制进一步弱 化。 手机媒体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虚假与不良信息传播、侵犯个人 隐私、信息垃圾、信息安全、手机所固有的技术缺陷如屏幕小、电池不 足等。 对手机媒体监管存在不少难点,诸如: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手 机用户的海量性、跨地域传播带来的挑战、

15、政策法规滞后等。在中国实 行手机和网络实名制不切实际而且存在负效应。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 各种组织要学会运用手机媒体,特别是面对当今多元化、即时性、多样 性的舆论生态环境,必须积极运用手机这一最新媒体,顺应新闻传播规 律,提高传播技巧,主动设置议程,及时发布信息,努力占得舆论引导 的先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3)手机媒体在突发性事件中的舆论导向 手机媒体与舆论引导 突发事件中,信息的时效性往往成为舆论引导的关键。“危机发生 后,公众处于信息饥渴状态,伴随着信息恐慌的流言等,会像雪崩一样 愈演愈烈。”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到达受众的信息往往容易 被人们当成权威的信息接受,并向外传播,在信

16、息的交流和传递过程 中,逐渐形成人们对事件的共同认识,舆论便初步形成。突发事件中, 手机媒体无可比拟的时效性,给传统主流媒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冲破 媒体管理层的“信息封锁”,导致传统主流媒体社会控制力减弱,从而影 响舆论的形成。 手机媒体与“公民记者” 手机媒体使普通群众参与到传播的过程中,日渐成为民众参政的一 个重要平台。近几年,“公民记者”的身影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普 通人通过新媒体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 受众地位的提升 在以往传统的传播环境中,作为传者的新闻媒体由于其特殊的地位 和身份,往往占有强势舆论资源,掌控着舆论的话语权,其舆论影响力较大, 因而处在舆论传播的“核心”地位。而那些在舆论资源上不占优势的公众, 所拥有的话语权有限,其舆论影响力也相对微弱,因而处在舆论传播的“边 缘”地位。网络首先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舆论强势,而手机使媒体进一步 走向平民化。 权威部门对手机媒体的重视 手机媒体的不断发展,引起了更多的关注,从个人到组织,甚至到 政府部门,都开始积极利用这一新媒体。许多媒体开始运行手机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