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中央财经大学《616社会心理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上传人:jian****iuqi 文档编号:142192897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PDF 页数:58 大小:536.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EW)中央财经大学《616社会心理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NEW)中央财经大学《616社会心理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NEW)中央财经大学《616社会心理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NEW)中央财经大学《616社会心理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NEW)中央财经大学《616社会心理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NEW)中央财经大学《616社会心理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EW)中央财经大学《616社会心理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616 社会心理学考研真题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616 社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616 社会心理学考研真题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616 社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616 社会心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616 社会心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部 分答案 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616 社会心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616 社会心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部 分答案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

2、社会发展学院616社会心理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40分) 1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2档案分析法(archival analysis method) 3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4可用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5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6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 7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 8睡眠者效应(sleeper effect) 二、简述题(每题l0分,共60分) 1简述凯尔曼(H C Kelman)的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

3、 2简评米尔格拉姆(S Milgram)的服从实验。 3简述从众行为的动机和条件。 4简述侵犯行为的本能理论。 5简述个体独处需要和交往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 6简述琼斯和戴维斯(E A Jones & K E 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 三、论述题(每题l5分,共30分) 1试结合实际论述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有哪些?并谈谈你的解决策略。 2结合你的观察,思考常见的社会偏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如何去有 效克服这些社会偏见?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案例信息 据相关报道和研究表明,网络游戏己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最流行的娱 乐休闲活动之一。因为网络游戏中暴力成分日益增多,引起了一些家 长、教师、医

4、生、政府部门及相关学者的关注与担忧。国外有调查发 现,青少年最喜欢的电子游戏中有近一半都涉及暴力内容;国内调查也 发现上网的青少年中有62%在玩网络游戏,而网络游戏中80%都与暴力 和血腥有关。 对网络游戏中存在的暴力内容及对青少年的影响,专家也有不同看法。 有观点认为这些宣扬暴力的游戏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比如会提高青少年的攻击性并增加其攻击行为。但也有观点认为网络游 戏中存在暴力有其价值和必然性,比如可以增加游戏事件的真实性,因 为真实生活事件中就存在暴力;其次是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青少年产生 了内心压抑,通过暴力性游戏可以使人们压抑的情绪得到宣泄和释放。 人们对暴力性网络游戏

5、所持态度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应该全面禁止, 有人认为宜疏不宜堵,还有人认为对这一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可任其自然 发展。 问题 1请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观点来解释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健 康成长可能存在的影响? 2谈谈你对网络暴力游戏的态度和建议? 3如果要进行一项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你打 算怎么设计该项研究?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616社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40分) 1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答: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 与判断。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

6、结果 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而效果期待是指个体 的自我效能感。 2档案分析法(archival analysis method) 答:档案分析法是指依据一定目的收集大量现有资料,通过分析找出某 些现象(社会事实与社会心理)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档案不限于个案 资料,它包括作品、报刊、书籍以及各种事件记录及文献等。 3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是指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 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待与形象, 认为这个学生很优秀,会影响到对这个学生的教育结果,使学生发奋努 力取得好成绩。 4

7、可用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答:可用性启发是一种认知机制,是指人们往往根据可利用或可获得的 知识、概念和事件来采取简洁的认知策略。容易提取的知识、概念、事 件往往占认知优势,个体倾向于肯定它们并认可它们是真实、重要的。 5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答: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过去的某 些经验,或者未意识到某些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却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 依然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关注的焦点是个体的无意识成分参与了 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其特征主要有积淀性、无意识性、启动性 和社会性。 6武器效应

8、(weapon effect) 答:武器效应是伯克威茨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他认为人的挫折并不 直接导致侵犯,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 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 强。 7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 答: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的人们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丧失了对 自我的控制,失去了通常的所谓个性感,并进而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 份。研究表明,在群体的庇护下,一旦人们处于去个性化状态,就会表 现出无自知性、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低,放弃对自己行为的 控制,结果导致人们可能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 是破坏性的行

9、动中去。由于群体对个人行为的促进作用,使个人在群体 中敢于做独处时不敢做的事情。 8睡眠者效应(sleeper effect) 答:睡眠效应的系统研究始于卡尔霍夫兰,是指在信源可信性下的传 播效果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的现象。即传播结束一段时间后,高 可信性信源带来的正效果在下降,而低可信性信源带来的负效果却朝向 正效果转化,也称为信息振幅效果定理。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凯尔曼(H C Kelman)的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 答: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说,这三个阶段分别是: (1)服从阶段 服从阶段是从表面上转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时期,也是态度转变的第 一阶段。

10、一般说来,这时人们会表现出一些顺从的行为,但这仅仅是受 迫被动的。这就比如刚进工厂的青工因为考虑到奖励和惩罚的利益关 系,才在行为上表现出服从的样子。 (2)同化阶段 同化阶段表现为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并使自己的态 度与他人的态度相接近,不是在外界压力下转变态度,而是自愿地进行 的。 (3)内化阶段 内化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彻底转变了自 身态度,人们相信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并把新的思想和观点纳入自己 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简评米尔格拉姆(S Milgram)的服从实验。 答:(1)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米尔格莱姆实验

11、是挑选40名被试,将被试配对,每对被试只有一名是真 被试,另一名是实验助手。研究者让被试抽签决定一人当教师,一人当 学生。实际最终当教师的都是真被试,“学生”由助手担任,被试并不知 道实情。研究者告诉被试,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习语词配对,并检查 其学习效果。方式是教师读出刺激词,学生从四个词中选择一个与其匹 配。如果错了,教师将给予电击惩罚,而且电压不断加大。实验开始 时,实验者让真被试看到“学生”被固定到椅子上,且手上绑上电极。然 后实验者告诉教师被试,如果学生被试学习上出现错误,就会受到你的 电击。实验开始后,每当学生给予错误回答,实验者就让被试打开电 键,给予电击,并逐渐增加强度。如果被

12、试犹豫,实验者就告诉被试, 出于实验需要,必须继续。 (2)评价米尔格拉姆的实验 积极意义。服从实验的研究结果揭示出大部分人在一定的压力情境 下,会选择服从他人,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决定,这对于人们服从心理 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促进了从众心理的研究,为人类的心理研究带 来宝贵意义。 消极影响。实验违反了伦理原则,采用欺骗手段,将志愿者置于高度 压力之下,许多人出现了一定的生理反应,更重要的是,志愿者对自己 行为的负罪感可能对其心理健康造成长久损害。有些志愿者在实验结束 之后被自己的行为所困扰,将自己置身于巨大的情绪压力之下,担心伤 害了一个陌生人,影响了正常的生活。 3简述从众行为的动机和条件

13、。 答: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 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从众行为的动机 行为参照定向需要。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境不定的时候,其他 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而从众所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就成 了最可靠的参照系统。 对偏离的恐惧。研究证明,任何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显著倾向 和执行机制。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 优待,对于偏离者,群体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因此,在一些情 境中,人们从众是为了避免被拒绝和被人喜欢。 与群体融合的需要。与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可以使人们更易为群体成 员接受。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本身越有吸引力和越

14、有价值,引发的从众 融合需求和行为的程度就越强。 群体的凝聚力。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 感。群体凝聚力越高,从众倾向的压力就越大。 (2)从众的条件 群体的一致性。阿希的研究发现,当研究中出现一人与群体意见不同 时,被试的从众率会比通常下降达75%。 群体的规模。研究证明,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是随群体人数 的不断增加而上升的。 肯定程度与个性特征。人们对自我判断的肯定程度越高,判断事物标 准越明确,行为从众率越低。个体的果断性越强,则越倾向于不从众。 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随着自我卷入水平的增加,人们保持自己最后 行为与原先判断相一致的倾向也越来越强烈,因而从众的比

15、率也越来越 小。 文化差异。米尔格莱姆的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以及不同的 实验情境,挪威人的从众性总是高于法国人,而费拉格的研究发现日本 学生比美国学生更具有不从众性。 4简述侵犯行为的本能理论。 答:侵犯行为,也称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 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侵 犯的本能论主要有: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与 自我保持本能。性本能是人的行为的基本驱力,使人的行为遵循快乐原 则,侵犯性是性本能的一部分;而自我保持本能或自我本能则使人有适 应现实环境,趋利避害的变通性。之后,他提出与性本能(生的

16、本能) 相对立的侵犯本能(死的本能)认为侵犯本能的目的在于破坏。弗洛 伊德认为,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侵犯冲动。如果以社会许可 的方式表现,则侵犯冲动就可表现为争论、竞技、冒险等。不管以什么 样的方式表现,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都必须得到表现,不然就会 导致精神病。 (2)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来自动物的研究。洛伦茨也认为侵犯是一 种本能,但侵犯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动物通过侵犯 来保护食物、生存的领地,使幼小后代得以成长、发展,使物种能够代 代相传。洛伦茨相信,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人类之所 以在每个时代都有大规模战争发生,是人的侵犯本能定期发泄的结果。 他认为现代社会已经使人难于在日常生活中实施侵犯,而战争就成了发 泄侵犯冲动的重要途径。 本能论指出了人类侵犯性的生物遗留性质,提出了减少侵犯的代偿或转 移方法,有显然的合理性与应用意义。但是,用本能的观点解释所有人 类的侵犯行为,并试图用简单的本能观点来解释宏观的战争等现象,忽 视了人类社会自身的规律,显然犯了心理学主义的错误。 5简述个体独处需要和交往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