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土地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答案)

上传人:jian****iuqi 文档编号:142192244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63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EW)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土地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NEW)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土地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NEW)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土地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NEW)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土地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NEW)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土地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NEW)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土地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EW)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土地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答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 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土地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及答案 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83土地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83土地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80土地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土地 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答案 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土地经济学 科目代码:802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的外部性 2绝对地租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资源配置 5地役权 二、简答 1土地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机理。 2屠能农业区位论。 3人地关系的基本内涵

2、。 三、论述 1结合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谈谈你对土地价值的认识。 2台湾农地金融制度的特点。 四、综合(一大题,三小问) (1)阐述“宅基地换房”的内涵 (2)当前“宅基地换房”存在的问题 (3)完善“宅基地换房”的对策建议。 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土地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答案 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土地经济学 科目代码:802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的外部性 答:土地利用外部性是指土地使用者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引起土地 利用及其格局的变化,因这种变化产生与土地利用者无直接经济利益关 系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土地使用者的本来目的是

3、为了实现 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 意或无意地对与土地利用无直接关系的人或组织因经济利益及生态环境 变化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的外部性,根据个人或社会是否无偿地享有额外收 益,或者是否承受了不是由其导致的额外成本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两 类: (1)外部性的正效应,即外部性收益,使人们无偿地享受了福利或 收益。土地使用者在土地利用过程化中所得收益为私人收益,但其活动 还可能对社会产生额外的利益,此时社会收益就会大于私人收益,如林 地经营者在从其林业活动中得到私人收益,同时,实现了土地利用生态 环境功能的保护,使社会在土地利用中得到

4、了额外的收益,乃至社会收 益大于私人收益。这样,土地利用产生了正外部性; (2)外部性的负效应,即外部性成本使人们受到损害。如因为建筑 高楼而影响了其他建筑地部分地役权(如通风、通光权等),或者由于土 地资源的不当利用而带来空气、水、土壤污染及生态破坏等问题。土地 利用过程中使用者为进行生产,就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或付出一定的 代价,这就是私人成本。但使用者使用土地过程中,还可能会对社会造 成一定的有害影响,如环境污染、耕地减少,社会就必须要拿出一定的 资金对污染进行治理。所以,对社会来说,其所支付的成本不仅包括土 地使用者的私人成本,而且还包括社会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此时的私 人成本是小于社

5、会成本的。这时,该土地利用的变化产生了负外部性。 外部性的负效应最明显的是那些对环境及资源的损失过快的效应。 2绝对地租 答:绝对地租是指因为土地所有权的存在而必须支付的地租。马克 思认为,土地私有制的垄断使最劣等的土地也必须支付地租才能投放资 本而被利用,从而形成绝对地租。因此,绝对地租既不是农业产品的社 会生产价格与其个别生产价格之差,也不是各级土地与劣等地之间社会 生产价格之差,而是整个农业部门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之差。 3土地的经济供给 答:土地经济供应则是指土地在自然供应及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 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因用途收益与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应数 量。 4土地资源配置 答:(1)

6、土地资源配置的内涵 根据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人与 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自然资源、生 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发展的因素,当代人和后代人都需 要,各国、各地区、各生产经营单位都有享受和利用的权利。因此,土 地资源配置的内涵包含着不同产业部门间、不同时期间和不同地区间的 三种配置。 土地资源的产业部门间配置 土地资源的产业部门间配置,是表示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间的分 布与利用状况,旨在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保证各项产业和生产部 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发展。 土地资源的不同期间配置 土地资源的不同期间配置,是指土地资源在不同时间段或者

7、当代人 和后代人之间的配置,以保证人类世世代代对资源的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的不同地区间配置 土地资源的不同地区间配置,是指因土地资源分布和配置的广域性 和全球性,通过不同地区在利用土地上的选择,旨在消除地域和国别之 间人类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和就业收入方面的差异。 这三种配置所形成的三维配置结构是保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及实现 人类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互 相依存。 (2)土地资源配置的特点 土地资源的配置不是直接将土地作为要素投入生产的过程,也无法 直接将土地进行分割、移动。所以,土地资源的配置实质上是其承载功 能在不同用途间的配置,或者可以看做是将不同的土地利用在

8、一定范围 内、位置既定的土地上的分配。 因此,产业部门间的配置,实质上是不同产业部门扩大或缩小以确 定合适的收益规模的过程;不同期间的配置,是对某块土地是否进行某 种用途在时间选择上的决策;不同地区间的配置,指对某种土地利用寻 找合适的区位来实现落地,或者具体的企业寻找合适的地块建造厂房的 决策。 总的来说,土地资源的配置不是直接的土地配置,而是土地承载的 反馈,是被载体在部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 5地役权 答:地役权指以他人土地供自己土地便宜之用的权利。在权利的分 类上,地役权属于一种为增加自己土地之利用价值而使用他人土地的用 益物权。例如,为了自己土地的通行便利,而于他人土地上修造道路的

9、 物权,即为地役权。其中,受便宜之地为需用地,又称需役地;供他人 使用的土地为供用地,又称供役地。 二、简答 1土地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机理。 答:(1)土地市场竞争机制的内涵 土地市场竞争机制是指土地市场上交换主体间的物质经济利益关 系,是土地市场正常运行的动力。通过竞争,可以实现优胜劣汰,从而 确保土地资源利用效用的最大化,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 土地市场的竞争机制中既包括土地供求双方间的议价竞争,也包括 供给方之间的竞争、需求方之间的竞争以及土地用途之间的竞争。 (2)土地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机理 土地供求双方间的议价竞争 在土地交易过程中,一方面土地供给者希望尽可能以更高的价格出 让土地

10、;另一方面土地需求者则希望尽可能压低所需土地的价格,这样 交易双方就会展开“讨价还价”,最终达到一个双方都可接受的均衡价 格,即成交价。 在我国,由于土地一级市场实行的是完全垄断,只有政府一个供给 者,且一级市场上的土地出让一般是在政府最低限价的基础上采用招 标、拍卖、挂牌的方式运行,故供求双方间的议价竞争在土地一级市场 上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二、三级土地市场的交易中。 供给方之间的竞争 土地市场供给方之间的竞争是指多个土地供给者期望向同一土地需 求者提供土地时产生的竞争。当某一土地需求方提供的条件非常优厚, 将土地出让给该需求方能给供给方带来较大的利益时,能满足其对所需 土地条件要求的多个供

11、给者就会争相供给其土地,从而造成土地供给者 之间的竞争。 需求方之间的竞争 土地市场需求方之间的竞争是指多个土地需求者期望获得统一地块 时产生的竞争。以我国土地一级市场的土地出让为例,在政府发布某一 块土地的出让消息后,市场上的土地需求者就想要获取这块土地,就要 在该块土地招拍挂的过程中同其他需求者进行竞争。 土地用途和区位间的竞争 同一区位不同用途土地间的收益不同,同一用途的土地在不同区位 的收益状况也存在差异。对于土地需求者而言,总是希望能以土地的最 佳区位和最适用途进行生产经营,这必然会导致土地用途和区位间的竞 争。 2屠能农业区位论。 答:杜能在关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孤立国书中详细阐述了

12、农业 区位论。 (1)理论前提 杜能首先提出了一个假想的“孤立国”,并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 件: 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距城市4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 周围平原; 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于是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首先,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 怎样的状态?其次,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 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2)形成机制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 不同而不同,

13、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 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 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 运费率。 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运费增多,地租收入R减 少。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能够实现,经济上也不合理,该 点因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 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 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 较小。杜能对所

14、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 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 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 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 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 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 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 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 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

15、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 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 圈、畜牧业圈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3人地关系的基本内涵。 答:(1)人地关系定义 土地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可以简称为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的关 系,但是从其具体表现来看,是以经济社会要素与以土地资源为主体的 各种自然资源环境要素的综合配置问题,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 的土地利益关系。 (2)人地关系深刻内涵 经济社会要素与土地要素的数量对比关系 a其中涉及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人口发展(如人口数量、 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人口素质、人口性别等)与土地资源总面积、耕 地、基本农田、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宅基地

16、等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对 比关系及其演变; b人与土地关系的最基本、最直接的表现形态,也是区域经济社 会系统要素的重要构成部分; c评价指标涉及单位GDP占用土地资源面积、单位GDP增量所带 来的耕地减少量、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占用农用地、人均土地面积、人均 耕地面积、人均建设用地、人均城市用地等。 经济社会要素与土地质量的相互关系 主要涉及不同经济社会要素与土地质量乃至不同类型用地质量的对 应关系及其演变,其中也涉及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力等方面的问题。如 中国东部地区人多地少,但其耕地质量高,使得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 力也高;而西部地区地少人多,但耕地质量较低,使得土地资源人口承 载能力也较低。 经济社会要素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 主要涉及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而导致土地利用的差异性, 如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划分、管制等的差异,尤其是主体功能区划分,就 涉及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如通过生态补 偿机制的建立、农地发展权转移等方式进行土地收益补偿等。 经济社会要素与土地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主要涉及由于经济社会要素作用所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