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212438 上传时间:2017-10-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7.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5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5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5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5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基于人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复合体这一出发点,主要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理解人的行为变化和成长过程。课程在阐述人的行为的社会影响因素时,着重强调家庭、性别和性的作用,按照人的成长过程逐阶段展开,分析和解释人在不同的生理阶段会遇到的心理困惑和社会问题。本课程内容系人文社会科学系所(如社工系)必修科目,叙述人终身发展过程,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意义?与社会关系互动为何?家庭、学校、社区如何影响人的发展?人如何看待生命各项历程的发展?生命历程中不同阶段必然的危机为何?如何调整适应以为转机?作为社会一份子如何尽到社会责任与运用社会环境资源协助自

2、己发展?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的内容,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强调人和环境如何互动。本课程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一、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二、认识人类行为动机与生活方式。 三、分辨人类的偏差观念。 四、明白人类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方法。 五、了解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调和之重要。2第一章 导 论 授课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建立学生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关系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能明确述说、分析、应用所学理论,培养学生 对于观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关系的兴趣及能力,使学生能主动挂关心探讨相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而存在,它的影响有力地渗

3、透进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不仅使我们开始重新反省和确认我们人类自身,而且还为我们的生活世界赋予了崭新的意义。授课内容:第一节 人类行为及其改变第二节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教学重点:1、人类行为的意义2、人的生命周期的划分教学难点: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及其改变教学手段:讲解与多媒体教学时数:3 学时第一节 人类行为及其改变一、人类行为的社会意义 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是 1949 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些科学家提出来的,它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功能、发展和进化、正常和异常行为发生的机制、以及预防和矫正异常行为从而调适人类行为的科学。1、行为概述(1)行为概念所谓行为,指人们为适应和

4、改造大自然或社会环境,可为生活中达到某一目标,人的内在生理或心理变化的外在表现,是人的自我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具体地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切动作,都可以称为行为。它不仅表现为人们的摄食、睡眠等生理活动,也包括人们的日常劳动、工作、娱乐、人际交往等社会性活动。行为主要有两大类: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前者是指先天遗传的,不经学习即可出现的典型、刻板、定型的行为模式,并且是有目的的指向性行为,如摄食、饮水、防御、性睡眠、母性行为和好奇等。后者是指同种动物所激起,以对同种的其他成员有影响的行为,如家庭、学校、团体、医疗、健康行为、人际交往行为、领导和随从、侵略于攻击等。美国心理学家伍得斯提

5、出了著名S-O-R行为表示式,用以定义人的“行为”。行为是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影响刺激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心理变化的反应。 S O R刺激 有机体 行为反应 stimulus organization reaction3简单地说,行为是个体或群体对环境的反应。S代表指内外环境的刺激源,人的行为最重要的刺激源是人的客观需求相联系的刺激因素,O代表有机体,即指人,具有“生理心理 社会因素 ”的个体,R代表行为反应,如人的表情、言语、思维及身体活动。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心理学家克特列文曾有一个公式 B=f(PE) 其中 B表示行为, P表示个人的内在心理因素,E表示外部

6、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f表示人的行为方向和向量。该公式表明,人的行为等于个人的内部特性与环境特性的函数。行为是个人的特性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人类行为与动物的区别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区别,在于人类行为的表现是社会性的。一个人的行为如何表现,是否表现,都通过本人的自我意识和思维方式,纳入社会和环境之后选择而实现的,无不受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和制约,而 动物的行 为仅仅作为一种先天的本能的行为,表 现单调。关于人的概念的基本的分析:在人类所有的渴望与冲动之中,对人本身的探讨始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们始终不渝的目标就是破戒这个千古之谜。不同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人是社会

7、关系的总和” 、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 “人是社会性动物” 、 “人是宇宙中最精密的机器”等等。尽管有如此丰富而有深刻的真知灼见,但时至今日,关于人类自身探讨依然在积极而又富有成效地进行着。先师古贤的伟大成就就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前进阶梯,也是我们进行套素的巨大动力和宝贵财富。从取得的研究成果和这门学科的具体特点出发,有关人的一个比较合适的定义应该是:人是作为一个系统的存在。这里的系统可以进行划分为两个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主要指为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这个子系统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第二个子系统: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这个子系统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第二个系

8、统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人的生理和心理人的生理和心理等系统的变化会影响人的社会系统的变化; 社会系统的变化社会系统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个体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虽然关注的是人类行为中共同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和表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个体才是行为的最直接的,也是唯一的承受者。所以,在实际分析中,我们的着眼点或出发点应该是单独的个体。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主要关注的其实也就是个体在这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调适,换句话说,是社会环境中个体的行为变化与成长过程。这样,对人的行为的分析首先涉及到的是社会环境的也许,其次是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后者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生理、

9、心理等因素。(3)人类行为的五个要素人类的行为是由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行为结果五个要素构成。行为主体 人。行为客体 行为目标的指向。4行为环境 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行为手段 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和使用的方法行为结果 行为主体预想的行为与实际完成的行为之间的相符程度。(4)人类行为的动力系统遗传 、人类行为的生理节律性 、神经系统的整合能力与人的行为 、内分泌对个体的调节 。行为的出现是靠动力系统的推动。行为的动力系统由需要和动机组成。(5)行为的分类人既有生物性,更有社会性。人类的行为表现主要由其生物和社会性共同决定,分为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

10、两类。 人类的生物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理功能作为物质基础限制和调控行为; 追求舒适的生存环境 ; 有一定的种族组织,能进行种群调节,人类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措施既控制人口的数量,又提高人口的质量。 人类的生物性决定人的本能行为,较为公认的有三种: 个体生存本能:表现为对饥渴满足的需要 种族保存本能:表现在繁殖和抚养下一代 自我防御本能:表现在对外来威胁的反抗上。 其它:如摄食行为,攻击和自我防御行为,探讨和追求刺激的行为,性行为和睡眠行为。这些行为是先天性的,与生俱来的。不需要通过学习获得。人类的本能行为已受到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类的社会性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人类不

11、仅能适应自然,而且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和社会。在此进化过程中,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一定的文化、风俗、宗教、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而且还产生各种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等。同时,这些社会环境又对身处其中的人类产生约束。社会行为是人类在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社会化过程获得的行为。 社会性行为是人类个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是个体参与社会生活,并接受良好的教育塑造而成,也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确立的。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文化和和行为方式的过程,是个体行为受制约和改造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性行为的造就机构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单位与社会团体以及非正式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12、,一个人的教育成长首先依赖于家庭的培养;学校是正规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场所;大众传媒可迅速提供各种健康信息,同时也为人们提供行为的模仿对象,对人们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和引导;单位与社会团体依照社会确认的价值观念,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约束其成员遵循一5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非正式团体有其特殊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对其成员的社会化影响很大。结论 :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2、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做出反映。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变化会出现在不同

13、的方面。它包括 外显行为如心理行为。外显行为如哭、笑等;心理行为如思想、意欲、恐惧、幻想和态度。变化性:人类的行为是持续不断的,它既包括人类自于等的变化而造成的行为,也包括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造成的行为变化。整合性:人类的有意识性,使他们能有意识地了解和分析周围的本质特点及其内在联系,有目的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可控制性:由于人类行为变化的复杂性,单一的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描述,这就之越来越多的学科互相渗透和整合。二、人的生命阶段的划分人的行为可分为:胎儿期发展、婴幼儿行为、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青春前期行为、青少年期行为、成年前期行为、成年期行为、老年期行为。1、胎儿期发展(受孕至出生) 基本的

14、身体结构和肌体开始形成 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在前几个月胎儿非常脆弱2、婴幼儿行为(出生至3岁)(1)运动能力、协调能力、感觉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有所提高;(2)还学会了对家庭成员或其他抚养者的依赖,学会了信任和不信任,学会了表达、拒绝及其他情感;(3)在人格和气质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3、学龄前期儿童行为(3至6岁)(1)家庭仍然是他们生活的重心;(2)力量和动作技巧有所增进,照顾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3)想象、创造和游戏的能力开始具备;(4)行为大多以自我为中心。4、青春前期行为(6至12岁)同伴成为生活重心开始进行逻辑而具体的思考“唯我观”逐渐消失 记忆和语言技巧发展认

15、知水平提高出现自尊意识身体成长缓慢,力量和运动技巧增强65、青少年期行为(12至20岁) 身体发育迅速而明显,生理开始成熟 寻求认定成为生活中心 抽象思考以及科学推理的能力迅速发展 唯我观持续在一些行为中 与父母的关系大致良好6、成年前期行为(20至40岁) 能做出有关亲密关系的决定,大多数已结婚并成为父母 身体健康状况处于顶峰 能自主选择职业 认定感继续发展 智力能力进一步提高7、成年期行为(40至65岁) 追求人生的意义成为中心 健康状况出现某些衰退,女性逐渐进入和已处于停经阶段 智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 对新问题的接受能力逐渐下降 照顾子女和抚养父母的双重压力8、老年期行为(65岁以

16、上) 健康状况开始衰退 记忆开始衰退 开始面对逐渐临近的死亡三、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就是人类的需要引起行为动机,然后通过一系列手段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 动机是一种达到预期目的的愿望或意念,是人类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 需要原指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需求的反映,但对人类来说,不但有生理性的需要,而且还有心理性和社会性的需要。 手段是指人类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或措施的总称。手段是人类行为发生的前提。四、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及其改变人类行为极其复杂多样,这是由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行为是个体特征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各种复杂因素相互间有机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个体行为动机难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