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材与教学 新课标 湘教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109323 上传时间:2020-08-1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教材与教学 新课标 湘教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化学教材与教学 新课标 湘教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化学教材与教学 新课标 湘教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化学教材与教学 新课标 湘教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化学教材与教学 新课标 湘教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教材与教学 新课标 湘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教材与教学 新课标 湘教(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仁爱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 学,教材与教学,仁爱 化学 教材 分析,15章教材 和教法分析,15章教材和教法分析,学习目标 内容分析,第一章学习目标,认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制备与用途的科学; 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本概念; 初步学会药品取用、加热等实验操作方法; 认识与体验实验和观察是学习、研究化学最常用的方法与手段; 体验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与方式; 初步认识化学与社会、科学、技术与生活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第一章教材分析,.编写思路,专题1是学生开始接触化学、学习化学的准备部分,类似于以往教材中的绪言。主要目

2、的是为了通过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化学是一门有趣、有用的科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化学研究任务为线索,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化学”;通过“观察、实验、科学探究”的初步体验,让学生知道“怎么研究与学习化学”等。此部分内容与编排体现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理念,也是指导学生更好利用此教材、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2.单元一内容脉络,通过“生活启示”说明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学 通过“交流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结论 通过“生活启示”、“探究活动”,说明化学能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界中的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从化

3、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化学与健康、化学与能源等方面说明,化学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3.单元二 内容脉络,通过“生活启示”说明自然界中存在各种变化,并说明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化学的任务之一。 通过“请你尝试”、“分析归纳”探究得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渗透固体加热的基本操作。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以及“交流讨论”、“联系实际”等活动,初步了解化学变化中的各种现象。 引入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并通过“交流讨论”,巩固概念的形成。 通过“生活启示”、 “交流讨论”,说明研究物质的制备和用途是化学的又一任务。 通过图示,说明研究的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也是化学的只要任务。,4.单元

4、三 内容脉络,通过“探究活动”和“交流讨论”,渗透和提炼观察方法的要求,通过“联系实际”加强实验观察的训练,并说明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两次的“交流讨论”和“请你尝试”,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室的组成、规则、安全要求、常见实验仪器和药品取用、加热等基本操作的要领,并说明实验方法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说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和基本要素,解释本教材的栏目功能。,(p2)图1-1,衣服:人造纤维的制造、天然纤维的加工、纤维的染色。 食品:化肥与粮食生产、食品加工中的着色剂、防腐剂、 蓬松剂等 厨房:厨房中所用的各种材料、厨房中的食品添加剂、厨 房用的除油剂等。 自行车:人造橡胶、合金等 牙膏:

5、碳酸钙、氟化钠、硫酸月桂酸钠 、苯甲酸钠 等 电话:塑料等,5.问题解答,(p10)礼花实验 纸上作画,氯酸钾、硝酸钾是强氧化剂,在点燃的条件下能与葡萄糖发生激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发出光和热,犹如节日的礼花。实验前要小心地将三种药品充分混合,然后将滤纸卷成的纸棍插入混合物的中间。事先可将纸棍蘸上少量酒精。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纸上作画的原理是,FeCl3溶液遇到硫氰酸钾(KSCN)溶液显血红色,遇到氢氧化钠溶液后显红褐色。用硫氰酸钾画完画后,一定要待稍干后再用氢氧化钠画下一朵花,防止互相污染和干扰。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丰富花朵的色彩:氯化铁溶液遇亚铁氰化钾K4Fe(CN)6溶液显蓝色,遇到铁氰化

6、钾K3Fe(CN)6溶液显绿色,遇苯酚显紫色,而FeCl3溶液直接喷在白纸上显黄色。,(p15)观察法,观察的方法通常有下列要求: (1)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同时参与观察活动 (2)要对被观察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进行观察 (3)要从多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 (4)或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观察 (5)对复杂庞大的事物,多人同时进行观察,要搞好分工协作 (6)要科学地利用前人观察的结果 (7)要作详尽的观察记录,写出心得巩固观察结果,第二章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能从组成上对物质进行初步的分类; 2、初步学会一些实验操作基本技能; 3、掌握元素的概念,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

7、的,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一些基本属性; 4、会读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 5、初步了解化合价的概念,知道物质化学式的意义,并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6、掌握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中元素质量比和元素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7、初步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实验安全意识和环境意识。,第二章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本专题将元素、构成物质的微粒等内容放在一个章节中,便于用理论指导以后的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虽然内容抽象,但学生已具备一些前期知识,且选材和呈现方式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

8、本专题知识从三条线索展开: 1、用宏观的观点看待世界: 自然世界及物体元素 物质组成及类别物质性质和用途 2、用微观的观点看待物质: 物质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化学式 3、用宏观和微观的综合观点看待物质: 物质的质量物质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质量分数),2.单元一 内容脉络,通过“生活启示”说明,化学通常从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研究物质。 通过“联系实际”、 “交流讨论”栏目,让学生体验物质组成的多样性,并引入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通过“生活启示” ,说明由于物质组成及结构的多样性,导致了物质性质和用途的多样性。 通过“请你尝试”栏目,让学生学习“闻物质气

9、味”的方法。,3.单元二 内容脉络,通过回顾化学史和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宏观物体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观点。 介绍常见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 从元素结合方式可以不同的角度,引入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介绍地壳、海洋和人体中部分元素的含量。,4.单元三 内容脉络,通过“生活启示”和“交流讨论”,让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构成,并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体验到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间有间隔,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介绍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介绍分子和相对分子质量,并通过“请你尝试”栏目,学习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介绍自立,并通过图示,让学生体验原子和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5.单元4 内容脉络

10、,说明化学式是表示纯净物组成的方法,并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为简便快捷地书写化学式,引入了化合价的概念 介绍简单化合物的命名原则。 为表示化合物中元素之间质量关系,引入质量分数的概念。,6.问题解答,(p29)验证物质有元素组成的实验,取三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分别放入一小块滤纸碎片、一小块干燥树叶碎片、一根去火柴头的火柴梗,加热片刻,有白雾产生,滤纸、树叶、火柴梗均变黑色,试管内壁有棕色油状物生成。变黑说明有碳元素;产生白雾说明有水生成,含氢、氧元素;有棕色油状物生成说明含油脂。 实验说明,滤纸、树叶、火柴梗都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p28)部分元素的中文、拉丁文、

11、英文名称和符号,(p38)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1)古代的哲学思辩 (2)道尔顿的原子论 (3)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4)卢瑟福的原子模型 (5)玻尔的原子模型 (6)现代的结构模型,(p36)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运用STM可操纵原子和分子。其操纵原理是,STM针尖与样品间存在范德华力和静电作用力,调整针尖位置及所加压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诱导表面原子和分子完全脱离表面,或者牵着它的鼻子发生横向移动而不脱离表面。 我国科学工作者通过STM操作,用原子绘出了祖国地图,用原子书法“中国”,用原子绘图,用分子绘画分子小人,运用C60分子组合出纳米算盘、纳米锁和纳米钥匙,运用分子材料构造分子机械,诸

12、如分子开关、分子导线、分子马达、分子列车等。,原子实际质量的测算,在粒子物理学中,基本粒子的质量一般是通过测定粒子的能量和动量,再根据关系式计算得到。所用的仪器为质谱仪。其公式为:E2-p2c2=m2c4,基本粒子,像电子、质子和中子等粒子,比原子要小,且结构层次也低,通称为基本粒子。1933年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1955年发现了反质子,1956年发现了反中子。在基本粒子的范围内,粒子与反粒子的对应存在是普遍的。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发现了数百种基本粒子。,第三章学习目标,1、定量了解空气的组成,初步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2掌握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

13、用途和制备方法。 3、初步了解我国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有害物质及其来源,并尝试着提出一些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4、初步了解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策略,初步了解调查研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等收集信息的能力,体会“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环保意识。,第三章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本专题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教材以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为核心,精选适合初中生进行探究和隐含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学会合作,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并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及建立环

14、境保护的意识。,2.单元一内容脉络,通过实验手段,探究空气的定量组成。 初步介绍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通过“氩”的发现历史,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3.单元二内容脉络,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并引入氧化反应、化合反应、缓慢氧化反应的概念 。 在“一分为二”观点的指导下,学习氧气的用途。 探究氧气的溶解性。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的方式,了解氧气的用途。 初步了解臭氧层的作用,拓宽学生视野。 探究氧气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4.单元三内容脉络,探究二氧化碳的不助燃性。 介绍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碳酸钙的反应,并引入石蕊试液、“干冰”的概念。 探究二氧化碳的用途。 探究

15、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 初步了解“温室效应”,拓宽学生视野。,5.单元四内容脉络,了解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和我国大气中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引入酸雨概念,探究酸雨的性质和危害。 介绍常见的防止酸雨的方法和措施。 初步了解“空气质量日报”,拓宽学生视野。,6.问题解答,空气成分发现史,1、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空气和气体的认识是模糊的 。 2、1772年英国的卢瑟福 、普利斯特里的研究 3、1772年瑞典化学家舍勒的研究 4、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的研究 5、1785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的研究 6、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雷利 的研究,证明温度对氧气的溶解有影响的探究实验,可先在常温下向盛有亚

16、甲蓝溶液的试管中通入氧气,发现溶液呈蓝色,然后再用酒精灯将其缓缓加热。实验过程中将会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试管中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浅,直致完全褪色。 在环境监测部门对某一生长有水生动植物的水体中溶解氧气进行24小时测定的实验中,在正午时分由于光合作用最强产生了较多的氧气,使得氧气在水体中的溶解量最大;而在午夜时分由于光合作用最弱而呼吸作用最强(产生CO2),使得氧气在水体中的溶解量最小。,“在哪些场所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相对较高”的探究实验,用洁净的空饮料瓶(如空的矿泉水塑料瓶)采集空气样品,然后分别向其中注入少量的水(或澄清石灰水),并迅速拧紧瓶盖子,用力振荡后,可观察到塑料瓶有不同程度的内凹(俗称“瘪”了 )。可以通过观察其内凹的程度来作出判断:内凹程度相对较大的,说明该空气样品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较高;而内凹程度相对较小的,说明该空气样品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较低。,温室补充二氧化碳的方法,大约在上午9点左右,二氧化碳已降到大气正常浓度,难于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而此时大棚内温度尚未升高到能够放风的温度。这时有必要采取补充二氧化碳的措施。 补充二氧化碳一般采用二氧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