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级生物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课件 (新)济南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081863 上传时间:2020-08-16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4.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级生物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课件 (新)济南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七级生物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课件 (新)济南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七级生物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课件 (新)济南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七级生物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课件 (新)济南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七级生物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课件 (新)济南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级生物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课件 (新)济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级生物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课件 (新)济南(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消 化 吸 收,一、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第一部分 消 化,消化管,消化腺,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胰、肝,小消化腺:,胃腺、肠腺,主要功能: 消化食物、 吸收营养、 排出粪便,消化(digestion) :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加工、分 解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有: 机械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粉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 化学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 吸收(absorption):消化后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二 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 消化管 消化腺

2、,1、消化管 上消化道:口腔到十二指肠。 下消化道:空肠以下。,舌的形态,分舌背、舌下面、舌侧缘。 舌的分部 舌尖 舌体:占舌的前2/3,是界沟之前的可游离活动的部分。 舌根:占舌后的1/3。,舌,牙 teeth 的种类和排列,牙的种类 乳牙:20个 恒牙:32个 牙式 以“十”记号划分4个区。 左、右,上、下颌。,右上颌乳侧切牙,左下颌第一前磨牙,乳牙的排列: 右上颌 左上颌 右下颌 左下颌 乳中切牙 乳侧切牙 乳尖牙 第一乳磨牙 第二乳磨牙 牙的萌出: 生后六月始萌发 一岁左右已有八 三岁以前要出齐 六到八岁换恒牙,胃 stomach,形态及分部(2弯2壁2口4部) 大、小弯,前、后壁,入

3、、出口。 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小肠(57米),十二指肠 (4部3曲) 上部、降部、水平部、升部 十二指肠上曲、十二指肠下曲、十二指肠空肠曲 十二指肠大、小乳头 十二指肠悬肌,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2、消化腺唾液腺 salivary gland,小唾液腺:唇腺、颊腺、舌腺 大唾液腺 腮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肝的功能,分泌胆汁 参与物质代谢 吞噬、防御 、解毒 胚胎时造血,胰 pancreas,位置与毗邻,分部 头、体、尾 胰液的排泌,消化过程示意总汇,(一)唾液 1、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pH: 6.67.1(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 成分: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

4、、球蛋白、溶菌酶等),无机物(Na+、k+、HCO3-、Cl-等)。 2、唾液的作用 1.消化作用 2.清洁作用 3.排泄作用 4.免疫作用,一、口腔内消化,(二)咀嚼和吞咽 1、咀嚼:粉碎、搅拌、混合 2、吞咽:吞咽过程分三期: 第一期:口腔咽部(随意动作) 第二期:咽食管上端(反射动作) 第三期:食管胃(食管蠕动),食团后端兴奋性反应(环行肌收缩、纵行肌舒张),食团扩张刺激,食团前端抑制性反应(环行肌舒张、纵行肌收缩),二、胃 内 消 化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 质:无色,pH0.91.5, 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 分泌量:1.52.5L/日。 成 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

5、因子 和HCO3- 等无机物。,1.盐酸 ( 来源:壁细胞主动分泌的。 (2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 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抑制和杀死细菌。,2.胃蛋白酶原 来源:主细胞分泌(主要) 作用: 胃蛋白酶原:分解蛋白 特点: 始无活性; 最适pH2.0,pH.0则失活; 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 安静时:少量、恒定的速率分泌; 刺激时:大量、迅速分泌。,胃酸,胃蛋白酶水解蛋白,3.内因子 来源:壁细胞分泌 成分:糖蛋白(有2个亚单位) 作用:促进回肠末端维生素12的吸收。 临床:当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可发生巨幼

6、红细胞性贫血。 特点:分泌能力和刺激因素与胃酸相当。,4.粘液和HCO3- 来源:粘液由表面上皮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胞、泌酸区的粘液颈细胞分泌;HCO3-主要由非泌酸细胞分泌,少量由组织间液渗入胃内。 成分:粘液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PH值为中性。 作用:形成胃粘液-HCO3-屏障,保护胃粘膜。,(二)胃的自身保护作用 1.胃粘液-HCO3-屏障 2.胃粘膜屏障: 组成:胃粘膜上皮细胞的腔面膜和邻近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所构成的一道致密结缔组织样的脂蛋白层。 作用:脂溶性物质易通透,而离子难以通过, 防H+向内扩散、防Na+向外扩散。 3.胃壁细胞的保护作用: 直接

7、细胞保护作用 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三)胃的运动 1、胃的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作用:增强胃内压,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和促进胃排空;保持胃的正常形状和位置,不致出现胃下垂。 (2)容受性舒张 作用:增加胃容纳和贮存食物,防食糜过早排入十二指肠。,(3)蠕动 作用:使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和研磨。,(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1、水和碳酸氢盐: 由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为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不受胃酸的侵蚀 2、碳水化合物水解酶: 胰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和葡萄糖,对生熟淀粉都能水解,效率高、速度快。,三、小 肠 内 消 化,4、蛋白质水解酶:主要有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腺细胞分泌,刚分泌出来是无

8、活性的酶原。,3、脂类水解酶:胰脂肪酶是消化脂肪的主要消化酶,必须在胰腺分泌的辅脂酶的协同作用下才能发挥作用,胆盐抑制其活性。,肠致活酶、胃酸、 组织液、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多肽和氨基酸,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月示、胨,蛋白质,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5、其他酶类: 羧基肽酶原、 核糖核酸酶、 脱氧核糖核酸酶 6、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正常时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并不消化胰腺本身, 因为: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肠腔中激活)。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失活胰蛋白酶,抑制糜蛋白酶的活性。 但因量少、作用小,当暴饮暴食时不能阻止大量胰蛋白酶原活化后的自身消化过程(急性胰腺炎)。,

9、(二)胆汁 1.胆汁的性质和特点: 刚分泌的透明澄清,金黄色、偏碱性,固体成分较 少;储存的胆汁颜色变深,呈弱碱性,固体成分较 多。呈持续分泌、间歇排放的特点。 2.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1)胆盐(结合的胆汁酸形成的钠盐): 促脂肪消化 促脂肪吸收 促脂溶性Vit吸收 促胆汁的自身分泌 (2)胆固醇: 正常时,胆固醇与胆盐的浓度呈一定的比例 (3)胆色素:,胆盐进入小肠后,90%以上被回肠末端粘膜吸收,通过门V又回到肝脏,再成为合成胆汁的原料,然后胆汁又分泌入肠,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三)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 1.小肠液的性质和特点: 是弱碱性液体,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 分泌

10、量大(13L/日) 特点: 酶种类多 持续分泌 2.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 (1)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 (2)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 (3)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4)肠淀粉酶能水解淀粉成为麦芽糖。 (5)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四)小肠的运动 1.紧张性收缩:对肠内容物施加一定的压力,并 是分节运动和蠕动的基础。 2.分节运动: 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其主要作用:利消化、利吸收、助血循、推食糜。,3.蠕动:自上而下顺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 作用: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 特殊方式: 蠕动冲:蠕动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 逆蠕动:在十二指肠和回

11、肠末端出现一种与蠕动方 向相反的运动。 肠运动时,产生的声音称为肠鸣音。肠蠕动亢进 时,肠鸣音增强;肠麻痹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四、 大肠内消化 (一)大肠液的分泌及肠内细菌的作用 大肠液的主要成分:为粘液和碳酸氢盐 大肠液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肠粘膜、润滑大便。 大肠内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呈菌 群集落方式分布,各菌群相互间能 相互制约繁殖生存。 有些细菌能利用食物残渣合成B族和K族维生素。细菌产生的酶能分解食物残渣产生沼气、氨等有毒成分。,(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1、大肠的运动形式: 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蠕动。,集团蠕动: 通常始于横结肠,快速蠕动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

12、,产生便意。多在早餐或进食后发生,每日发生34次。 可能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引起。,第二部分 吸 收,一、各部位的吸收能力 口:部分药物(如亚硝酸甘油、吗啡)。 胃:酒精和少量水分。 大肠:水分和无机盐,也吸收葡萄糖和一些药物。 小肠:能力最强、种类最多,是主要吸收的部位。,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 面积保证: 长56米皱褶绒毛微绒毛200m2; 设备保证:酶多转运工具运输途径; 时间保证:停留时间长,约38h; 动力保证:绒毛伸缩具有唧(ji,喷射)筒样作用。,二、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一)糖的吸收 食物中的淀粉 吸收机制:逆浓度差、耗能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淀粉酶,双糖酶,管腔侧:肠粘膜上皮

13、细胞膜上的钠依赖载体与Na+结合,于是载体便与葡萄糖结合,形成Na+-载体-葡萄糖复合物,将葡萄糖和Na+同向转运入细胞内; 管底侧:Na+再由钠泵泵出,葡萄糖则易化扩散进入血液。,单糖,麦芽糖,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的吸收: 管腔侧:以Na+载体葡萄糖复合物形式,与Na+同向转运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内; 管底侧:葡萄糖通过易化扩散方式进入血液,Na+ 则由钠泵转运至细胞间隙。 继发性主动转运,(二)蛋白质的吸收 吸收机制:继发性主动转运。 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也可微量吸收,但无营养作用,相反,可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氨基酸转运系统,Na+,蛋白酶,氨基肽酶,(三)脂肪的吸收 机制:被动。 混合微

14、胶粒 脂肪酸 甘油一脂 甘油三脂 乳糜微粒 途径:淋巴途径为主,甘油,载脂,胞吐,(中、短链脂肪酸),血 管,淋巴管,(四)无机盐的吸收 1.钠和水的吸收 肠上皮细胞底-侧膜上存在着钠泵,使Na+逆电-化学梯度而主动转运。肠腔中的Na+,9599被主动吸收。,Na+的吸收往往伴随着水、葡萄糖、氨基酸和负离子等物质的吸收。 水的吸收是被动的。,2.铁的吸收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量:约1mg/日,其吸收量与机体对铁的需要量有关 吸收机制:为主动吸收。 肠上皮细胞释放转铁蛋白转铁蛋白与Fe2+结合成复合物复合物与转铁蛋白受体结合复合物入胞后Fe2+游离,3.钙的吸收 钙吸收的部位:小肠,尤其十二指肠。 钙吸收的状态:可溶性钙 钙吸收的影响因素: 维生素D、脂肪酸、酸性环境促进钙的吸收; 凡与钙结合而形成沉淀的盐,则不能被吸收; 钙吸收的量受机体需要的影响。 钙吸收的机制:主动转运过程。,(五)维生素的吸收 水溶性维生素主要以易化扩散方式在小肠上段被吸收。 维生素B12必须与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在回肠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机制与脂肪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