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2050986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作者: 日期:1:1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刘克红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级教育硕士北京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 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越来越被广泛运用到教学领域。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后的信息技术,成为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工具,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

2、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英语学 “以言语交际为中心”,而要很好地完成语言的交际性输出,首先必须要进行听和读的输入性训练。语言的学习,显然不能局限于书本内容为主要知识来源,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提供丰富的听和读的资源资源环境,充

3、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增加语言的输入,从而使学生在拓展听读时进行语言积累、拓展听读后促进语言运用。 笔者所在学校早在2010年9月启动了全校范围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每个年级设有“人手一台电脑”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班级。结合所带班级1对1数字化教学的实际,笔者在英语课堂上开展了利用信息技术来拓展学生课堂上自主听读的教学实践。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进行教学该教学实践的开展经历了学生的七年级(下)至八年级(上)的阶段,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特点及课程特点,这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4、合,其程度主要在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其中,拓展的听读资源,选择原则是围绕课本单元话题,内容不仅为日常生活,更涉及名人轶事、人际交往、社会生活等。学习形式为在完成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所提供的听读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可以获取成功,教育要考虑到差异性,尽可能实施个别化教学。所以,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在自主听读时选择适当的量和合适的任务加以完成。在这个“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过程中,学习真正通过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来完成,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

5、养的相互结合。下面以人教版新目标教材Go For It为例, 阐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听、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例一:网络学习平台提供自主听读资源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下) Unit 9 How was your weekend?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为:为学生创设交际性环境,通过听、说的形式,在语言运用中进行语言学习。重点是帮助学生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和感受。本单元是学生首次接触本套教材中的一般过去时。设计思路为通过听、说等多种形式学习和巩固语言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原则。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语

6、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对英语学习尤其重要。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等,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所以,在完成书本Section A 的听、说任务后,10分钟的时间被用来拓展学生的自主听,学生在课前被要求做好电脑开机及耳机准备。共5篇内容被课前整理好并放在了西山播客wiki平台(http:do.rdfz- ), 前4篇选自北师大提供的外研社版教材相关对话,第5篇选自普特英语听力小故事。这些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却形式各样(对话、小故事)的听力

7、材料补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语言的机会,加大了语言输入。并且,补充的自主听的材料难度按梯度排列,任务统一,可是每篇材料听的遍数及所听材料的篇数由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于未完成的听读任务,学生则可以选择课下继续,因为所有的材料已经被放置在平台,这是信息技术带给学生学习的便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自主听读后,完成网络平台提供的任务,并进行发布, 教师可以不断地通过教学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一些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屏幕展示出来,供其他同学学习参考。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以下为网络教学平台截图:实例二 网络学习平台支持的自主听读活动 教学内

8、容: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下) Unit 9 When was he born?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能运用句型: 1)When and where was he born?2) How long did he do? 3) How old was he when he did? 来谈论和询问自己和他人的出生日期。能读懂用一般过去时描述的人物活动的文章,并会用一般过去时进行问题回答。在完成了新授听和新授说的环节后,结合初二阶段的学习特点,进行扩充阅读,并注重读写结合。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第六条提到要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自主读的内容为关于名人经历的文章。阿姆斯特

9、朗,杨立伟,刘翔,姚明,奥巴马的中国行,海伦.凯勒,有关以上人物的材料被提前由教师精选准备好放置在网络教学平台。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文章展开自主读,读后任务附在文章后面由抢答网提供技术支持的链接里。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首先必须输入班级、组别和姓名,然后进行任务,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平台 任务设计包含不同水平层次,适合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使用,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搜集的资料来源,有的篇目还配有录音,以便于学生在课堂或课下的自主听,同样材料的听、读结合,有

10、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学习内容,同时也可以大大深化和延伸本课的主题与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学生自主读与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问、质疑,最后的总结由学生完成,以真正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虽然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可是本节课仍有遗憾。在学生完成任务并发布到抢答网后,笔者的设计本意是接下来由学生互评,并形成小组成员的评价汇总。可是,由于技术原因,学生发布的内容只能教师看到,学生彼此间无法看到,笔者尝试让学生就近移动座位、互看对方电脑,却又发现发布过后每位学生的电脑上并无留存记录,最后只得请各组派2名代表上讲台对着教师电脑评价,这样一来,既耗费了时间,又降低了效果。以下为网络教学平台截

11、图: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也日益成为拓展人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版)(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中提到,技术做为作为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 学生能够使用技术工具, 加强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并激发创造力。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首要基本点是要在多媒体

12、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并为学科教学提高大量资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听和自主读的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知识学习,更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充满活力、极有意义的过程,同时,它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承载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信息技术,其运用有赖于学习作为主体的积极参与,还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把握。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充分利用学生的不同潜能,这样才能做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1.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项目组编写,祝智庭、刘雍潜、黎加厚等译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何克抗 吴娟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马宁 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北京 1008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